1
羅慧琴的父親是一名汽車兵,很早就從四川來到新疆。對羅慧琴和她的哥哥來說,他們盡管是四川娃,這塊從小生活到大的廣袤土地,才是他們的家鄉。從記事起,羅慧琴的家中就有一塊美麗又溫暖的地毯。這塊地毯被母親妥善保管,跟隨他們從平房搬進了樓房。平時,地毯是需要珍藏起來的收藏品,只有逢年過節家中來客人的時候,才會拿出來鋪上。上學后,羅慧琴接觸到了更多當地少數民族的同學,她這才發現,原來新疆地毯還有掛毯、褥毯等多種樣式,這讓她對新疆地毯的興趣愈發濃厚。
大學時,羅慧琴學習的是油畫專業,在業余時間,她也會進行一些漫畫創作。畢業后,她先去了廈門工作,畫比較熟悉的漫畫;接著又輾轉到北京,進入了插畫領域。在外面奔波幾年,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于是毅然回鄉,成為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一名美術編輯。
做美術編輯需要實地采風,羅慧琴經常與同事結伴出行。在又長又直的公路邊,他們一路拍照、繪畫,走走停停。她說:“新疆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樣的風景,色彩很豐富,哪怕一片綠色,也是深淺不一的綠。走在路上,我會不自覺地去想,這里這么美,要是發生點什么奇幻的小故事,該多么有趣。要是還能通過這個小故事,把我們新疆的特色人文、民俗風情都介紹給別人,不是一舉多得了嘛。”羅慧琴開始頻繁地與當地少數民族家庭接觸,了解了更多少數民族的家庭生活,也無數次與她鐘愛的新疆地毯相逢。因為是手工編織,這些地毯的圖案、顏色都不盡相同,羅慧琴一次又一次為它們著迷,隱隱產生了想要把它們畫下來的想法。
愛之深,就想用最好的方式來表達。最初,羅慧琴給這本書的定位是高端的繪本。她結合自己的油畫知識和對畫面結構的掌控,畫了幾張畫稿,興致勃勃地拿給哥哥看。哥哥羅定權是資深心理師,同時也是親子教育專家和繪本創作者,在繪本領域,他的經驗更加豐富,眼光也更加精準。在看過畫稿后,羅定權認為這些畫美則美矣,卻不接地氣。畫面太高冷、太隱晦,孩子們看不懂、接受不了,最好還是簡約一點。羅慧琴又拿著畫稿向其他專家請教,大家跟羅定權的意見一致。這讓她不由得思索起來,她要做的繪本并不是自我創作,而是要面向廣大讀者,需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慮,才能讓作品更容易被人接受,讓更多人了解美麗的新疆地毯。
圖畫風格確定后,接下來是文稿的創作。羅慧琴再次找到哥哥,希望他來做這本書的文字作者。兄妹首次創作關于家鄉非遺的繪本,遇到不少困難:文字不成熟,內容太冗長,故事過于晦澀……隨著創作的推進,各種問題都顯現出來,兩人你寫一稿,我就跟著畫一稿,發現哪里不對就推翻重來。他們一邊創作一邊查閱資料,實地采風,參加書展,翻閱各種有關手工藝品方面的繪本,來來回回修改了五十幾稿。
2
《舉世無雙的地毯》是一本很新疆的繪本,它從構思到成稿,都來源于羅慧琴多年的采風積累。每次去采風時,她都會下意識地尋找能體現新疆特色的東西:街道的風景,房屋的結構,少數民族家中的家具擺設、地毯掛毯,各種自然風景和民俗事物等等。她拍了一張又一張照片,回家后,將它們一一分類,再規劃哪部分內容應該以哪些照片作為參考。日積月累下來,這些照片都印在羅慧琴腦海里。
“在新疆,90%以上的人都會想要擁有一塊地毯。它實在是太美麗了,鋪在地上的時候,無論多簡陋的地方都會被打扮得格外華麗,連走路都會變得很柔軟。這里陽光充足,地毯曬過后再鋪起來,滿屋子都是太陽的味道。”
身兼繪者和策劃二職,羅慧琴不僅要在繪圖中展現地毯的特點,也要在其他方面增加地毯元素。繪本的封面便是一整塊新疆地毯的樣子,圖案和文字的邊緣毛茸茸的,看上去仿佛真的是手工織就一般;翻書方式不是常見的左右翻頁,而是上下翻頁,如同掀開一塊墻上的掛毯;書的內頁紙張偏厚,摸起來微微發澀,也有些地毯的質感。封面的圖畫,是羅慧琴在數位屏上用數位筆一點一點戳出來的織絨質感,文字也是她在數位屏上一筆一畫手寫出來的,就是想把地毯的感覺全部表現出來。
除了地毯,羅慧琴還向讀者呈現了很多新疆元素。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等各民族的服裝、配飾、食物、住所等,她大都畫在了書中。維吾爾族喜歡在房頂乘涼、干家務活,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們的房子已經蓋成了二層樓結構,房子的門洞、長廊、窗花等工藝也都獨具特色。于是,書中便出現了很多大平頂的二層小樓,屋頂平臺上擺著床、桌,堆著木盆,有的甚至還養著綿羊。大人們喝著茶乘涼,孩子們湊在一起游戲,熱鬧中滿是生活氣息。若是看得再仔細些,會在書中找到很多石榴的圖案。“在我們新疆,石榴象征著團結,與整個故事的內核十分吻合,所以我把這個元素也加入了書中。”
創作時,取舍始終是羅慧琴和羅定權要面臨的最大難題。繪本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書籍,體量很小,最多不過幾十頁。這本書中既有故事,又有新疆諺語和地毯制作工藝等知識,如何讓它們完美融合又不顯得枯燥,兄妹二人糾結許久。前十稿中,原本每一句故事的開頭都有一句諺語,可大家讀下來,都覺得這樣會打亂故事的節奏,于是便把諺語全部刪除了。在后來的修改過程中,故事的中間部分恰恰又需要寫入一句諺語。羅定權感慨,新疆諺語是本地人民生活智慧的總結,體現了這片土地的氣質,刪掉的話實在可惜。羅慧琴深感贊同,琢磨很久,最終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諺語集中放在了扉頁的位置,如:“偏遠的地方總有人住,熱鬧的地方總有熱愛生活的人。”“天鵝有飛翔的翅膀,英雄有自己的夢想。”“做靴需皮革,做事需智慧。”這些諺語反映了新疆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讀起來朗朗上口。
3
為了深入了解和田地毯的制作過程和工藝,羅慧琴多次前往和田某村莊采風。那里有一個手工地毯家族,她和同事在這里住了一個星期,結識了一位織地毯的姑娘。姑娘長相可愛,手藝很好,但對未來有些迷茫。姑娘告訴羅慧琴,現在城里面都是用機器編織地毯,只有他們這些小村子里的人還堅持手工編織。可手工編織的地毯又慢又貴,效率如何比得上機器呢?這樣下去,既賺不到錢,也沒有什么前途,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堅持做這一行。
羅慧琴卻覺得,姑娘的地毯編織得漂亮極了,這么好看的東西,怎么會不被人喜愛呢?她不停勸說姑娘,夸贊她織得又好又快,織出的圖案也很美麗。她說自己是畫畫的,專門來到這里,就是為了畫下他們織地毯的樣子。說著,又讓姑娘看了她畫的草圖,說要把姑娘也畫到畫中。姑娘看了草圖高興極了,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來織地毯,還送了一頂民族特色的小花帽給羅慧琴。
繪本出版后,羅慧琴寄了一本給姑娘,姑娘特別開心,邀請她有空再去家中做客,還告訴她,這幾年村子已經被開發成了民族特色景區,很多游客會專門去欣賞他們編織地毯的工藝。國家對非遺越來越重視,新疆政府也會定期開設相關展覽,推廣非遺產品。姑娘現在對未來又有了新的期盼。
4
“人們都在保護這種小眾又發光的東西,想讓它們能完整地一直傳承下去。我希望我也能參與其中,在我的領域作更多的貢獻。”在2024新疆全民閱讀大會上,羅慧琴擔綱編劇,改編并出演了繪本同名舞臺劇。在她看來,舞臺劇是拓展閱讀的方式之一,在繪本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角色塑造、情節改編和舞臺設計,有助于在視覺、聽覺等多重刺激下激發兒童閱讀興趣。
“我們新疆的非遺項目非常多,有趣的民俗也很多,我愿意盡我所能,用各種方式把這些東西介紹給全國以及國外的讀者,讓他們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大美新疆。”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