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老了,已經八十多歲了,仍然一個人住,自己能照顧自己,日子過得安靜平淡,就是有點寂寞。從決定將母親接來同住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我的生活將會有很大的變化。我將房屋做了適老化的改造,從內心里做了心理建設,一切要耐心包容,卻沒有預料,這些變化會如此溫暖而美好,最終感覺是媽媽耐心包容了我。
自從媽媽來了,家中的笑聲多了,說話聊天的時間多了,我在家就餐的機會多了,那些溫情流動的時刻多了,家里的寵物貓似乎也安心了很多,明顯長胖了。這些點點滴滴讓我的生活充滿了光彩,那些細碎的日常細節溫暖著內心。這是和八十多歲老媽同住的故事,記錄著尋常日子里那些微小卻動人的片段。
經過了一段母慈女孝的蜜月期,沒想到廚房這個空間,是我們最先發生沖突的地方。
沖突的內容很具體,今天吃什么,吃雞還是吃排骨,蘿卜怎么做,是切絲涼拌還是和小排煮湯。我們兩個都是自己動手做飯的人,也都習慣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處理食材,從選材到調味,每一個環節都要親力親為,難免就會發生意見分歧,甚至會有點不愉快。
在廚房里聽誰的,誰是“廚房女王”,其實也是一種控制權的體現。我們母女倆個性很相似,在做飯這件事情上聽不得太多的批評。每當飯點將至,廚房里便熱鬧起來,不僅是洗菜備菜的忙碌,也有具體怎么個做法的爭論,鍋碗瓢盆的叮咚聲配上嘰嘰咕咕的爭論聲,似乎開始了爭奪“廚房女王”的較量,真是個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地方。
從剛開始的總有一方負氣離開廚房的不愉快,慢慢形成了我們不成文的規定:做飯之前就商量具體的做法,商量好再動手,以免做了又意見不合。分工更加明確,備菜階段和上灶烹飪階段可以分開,老媽的耐心好,就多做理菜、洗菜工作;對口感、火候和調味料的把握,只要我在家,就由我來做。我也盡量多買些處理好的菜品、容易制作的原材料,多買鹵菜或者現成的包子、燒賣等,減少廚房里的勞動。如果下班晚,就交給老媽全權處理,在八十多歲的老媽面前,繼續做孩子,吃現成飯,前提是嘴巴要甜。
作為地道的東北人,在老媽眼里,每一個節日都包頓餃子才是慶祝的儀式,至于速凍餃子,那是簡單救急的,上不了臺面。眼看又一個節日到來,媽媽興沖沖地提出要包餃子,這是她拿手的手藝,也是我的技術盲區。今天吃韭菜豬肉餡的餃子,一大清早,媽媽和好了面,就出門去買菜。提前買是不行的,當天買能保證肉和菜的新鮮度。買現成的餃子皮和豬肉餡,那都失去了對餃子最起碼的尊重。肥瘦相間的上好腿肉買回來,剁肉餡的工作交給了我,我家廚房的案板上已經多年沒有剁過肉餡了。之后,老母親自己揉面、揪劑子、搟皮、包餃子,一條龍,看著她充滿自信又熟練的一系列操作,真替她驕傲。在廚房里,她仍然是那個能調動“千軍萬馬”的女王,有能力好好照顧自己并照顧他人。我的職責就簡單得多,擺餃子、數餃子、煮餃子,還有就是吃。又是熟悉的媽媽的味道,也是為媽媽感到驕傲的感覺。
而我,也想做些她不太熟悉的菜給她嘗嘗,酸湯肥牛、咖喱飯、肉骨茶、貴州酸湯魚。當熱騰騰的餃子遇上金黃誘人的咖喱飯,不必分出誰勝誰負,共同分享的快樂與滿足才是最重要的,有喜歡的,也有吃不慣的,多嘗試,多體驗,廚房里的鍋碗瓢盆,不是比賽,是互補和交融。
有天傍晚,我正在廚房里做飯,問媽媽晚飯想吃什么。媽媽轉過頭來,想了想,像個小孩子似的說:“我還沒吃過方便面呢,要不做點給我嘗嘗?”
聽到這話,我差點沒忍住笑出聲來。看來老媽真是沒在吃飯上吃過苦,方便面居然是盲區。這要求必須滿足啊。
家里的方便面種類豐富,紅燒牛肉味、香菇雞肉味、番茄味、酸菜牛肉味,原來有這么多種存貨。糾結了一會兒,老媽決定嘗嘗紅燒牛肉味的方便面。起鍋燒水,加料包,加雞蛋、火腿腸、青菜,給老媽做了碗豪華版方便面。煮好之后,居然也香氣撲鼻,顏色誘人。
拿起筷子,媽媽吃了起來,“燙了頭”的面條還真的別有滋味,挺好吃的。之前她很抗拒方便面之類的食品,現在居然也吃得津津有味。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老媽仍然保持著她的好奇心與凡事都體驗體驗的年輕心態。
吃完后,老媽對我說:“以后還想嘗嘗別的口味。”
我笑著點頭:“沒問題,一樣一樣試。”
這次的方便面晚餐雖然簡單,卻充滿了意外的溫暖。我想,這樣的時刻也是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吧。世界為我們準備了不同的味道盲盒,不想嘗嘗其他口味嗎?
其實,廚房也是老媽探索未知的實驗基地。不會用的小家電、電子設備,比如,空氣炸鍋、電蒸鍋、凈水器、食物垃圾處理器、洗碗機,這些都是她的盲區。很快,她就掌握了這些小電器的使用技巧,它們都成為她的好幫手。
每天的吃飯時光,是我們最為放松的時刻。餐桌在陽臺上,我們一邊享受著溫暖的陽光浴,一邊品嘗著可口的家常菜。聊聊生活,聊聊感想,聊聊媽媽最喜歡的孫穎莎……有時候,母親會回憶起過去歲月的點滴日子,我則聊聊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小確幸。在這個小小的廚房里,小小的餐桌旁,有傾訴有共鳴。代際之間的矛盾和融合交織成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們有過爭執、有過分歧,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
家和萬事興。風風雨雨中,家是堅實的堡壘,緊緊守護住那份屬于我們的幸福與安寧。當我回到家,看到媽媽在,貓也在;有時媽媽在打盹,貓咪懶洋洋地打著小呼嚕,我就覺得特別滿足,特別安心。
萬宇: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