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
“雙減”之后,孩子的閑暇時間增多,我們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里原來有個書柜,但隨著孩子長大,書柜已經不適合了,需要添一個新書柜。我們從超市里買了一個需要組裝的小書柜,回家讓女兒自己動手把它組裝起來。
女兒看著放在房間里的一包木板,聽了我們的想法,表示愿意自己動手組裝。我們給了她工具,但并沒有告訴她該怎么做。女兒打開包裝后,自己就忙開了。
該吃晚飯了,我們讓女兒放下工具先吃飯,但她說等組裝完成后再吃。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她開始抱怨:木板太重了,螺絲又很難擰,干活很費力;而且一開始沒注意木板與木板的接縫,現在要拆開重裝。她感到自己笨手笨腳,有些喪氣。我們安慰她不要著急,相信她一定能做好。
上第三顆螺絲時,因手勁太大,木板邊緣有點破損,孩子著急地叫起來:“完了,我把它弄壞了。”孩子爸爸走近一看,問題不大,又鼓勵她說:“別緊張,只管放手做,要是真弄壞了,爸爸再給你買一個。”
一直到我們吃完晚飯,孩子還是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活。我們并沒有催她,給她留了飯就出去散步了。等我們散步回來,真是出人意料,房間變了樣,地板被擦得很干凈,書桌上放著整齊的文具,裝好的小書柜放在合適的位置,書柜里有序放著許多書。
我們感到十分欣慰,表揚她做得很好,鼓勵她以后可以多動手操作。孩子也很高興,不住地點頭同意。
從那以后,孩子就總喜歡動手做一些小玩具、手工品等,這不僅開發了她的智力,激發了她的創新意識,還讓她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真是一舉多得。
其實,以前我們也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到其他家長為孩子報各種課外班,心里有些著急,給孩子布置了很多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到吃力,甚至出現了明顯的學習排斥。我們發現有一些學習任務確實超過她這個年齡段能夠接受的,開始反思:是否對她的教育太過于著急了?強行讓孩子接受超出能力以外的知識,是不是在揠苗助長?學習只是為了考試得高分嗎,是不是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
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我們尋找并閱讀相關書籍,來緩解自己的教育焦慮;主動與老師溝通,尋求老師的幫助。“雙減”政策的實施,則更讓我們明白了應該培養孩子的健康心態、優秀品格、動手能力等,而不是簡簡單單地考高分。
慢慢地,我們改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內心的焦慮也逐漸緩解。相信孩子,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