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最近讓我有點頭疼。他總愛狡辯,比如明明有題目空著沒寫,我提醒他,他一邊拿起筆寫,一邊嘟囔:“我不是寫了嘛。”還有一回,他把牛奶潑灑了一地,卻堅稱:“是媽媽把牛奶瓶弄倒了!”我和孩子媽媽向來不會打罵他,可孩子卻老是說些與事實相悖的話,真讓人發愁。到底該怎么引導他呢?
答:孩子偶爾會與父母爭辯,這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在后天成長環境中逐漸形成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喜歡狡辯,想法一套套的,實際行動卻跟不上,是不是品行方面出了問題?并非如此。其實,狡辯是兒童成長到特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是他們挑戰權威、構建自我認知的必經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愛狡辯,背后往往有著復雜的成因。
孩子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自信,是其愛狡辯的重要原因。當孩子犯錯時,他們內心充滿了對父母責罰的恐懼,這種恐懼促使他們通過爭辯來捍衛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心理學中提到的“歸因偏差”,便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常常會把成功歸功于自身內部因素,像自身能力強、后天夠努力等;可一旦遭遇失敗,便傾向于將原因歸結到外部因素上,把責任推卸給他人。這樣一來,自身面臨的問題似乎就減輕了,面子也得以保住。這并非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源自人類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
家長的不當行為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有的家長過度寵溺孩子,見不得孩子吃一點虧。孩子和同伴稍有沖突,家長就立刻沖上前,千方百計地為孩子開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護短”。還有些家長,在孩子小時候走路不小心撞到桌角時,會一邊拍打桌子,一邊念叨:“都是桌子不好,把寶寶絆倒了,打桌子!”這樣的場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殊不知,家長的這些言行,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養成了遇事就往外推責任、從不自我反思的思維習慣,長此以往,狡辯也就成了孩子應對問題的常用手段。
面對孩子狡辯、推卸責任,父母該如何做呢?
先關注情緒,再處理問題。有這么一句話非常有意思:撒謊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需求,狡辯是兒童獨立發展的需求,只是采取了錯誤的方式。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責任,因為我們沒有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甚至無意間阻礙了他們走向正途。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敏銳捕捉孩子情緒,深入洞察他們內心的需求,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被關注、被理解。比如,當發現孩子有題目沒寫時,不妨說:“我知道你肯定會把這道題目補上的。”孩子不小心弄灑了牛奶,溫柔地問一句:“牛奶灑了沒關系,你能不能用抹布把它擦干凈呢?”當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感受到來自家長的支持,他們的情緒就會逐漸平復,大腦也會恢復理性思考。這時再引導孩子反思問題,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客觀陳述事實,平和溝通引導。一味地說教對孩子來說收效甚微,家長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協助孩子糾正錯誤行為。就拿牛奶被碰灑這件事來說,不管是誰的責任,重點是引導孩子把桌子擦干凈。這一行為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重要信息“做錯了事就要勇敢面對”,讓孩子學會承擔后果。甚至可以重現當時的情景,鼓勵孩子重新操作一遍。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更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逐漸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
剖析錯誤根源,精準對癥處理。孩子犯錯有時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比如年幼的孩子由于精細動作和身體協調能力尚未發育完善,吃飯時容易撒得到處都是,這種情況下強迫孩子認錯毫無意義。還有些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拖延、磨蹭,可能是心理需求未得到滿足,或是積累了過多負面情緒。家長的關鍵在于幫助孩子找到更合適、更安全的情緒宣泄途徑,從根源上杜絕孩子習慣性狡辯的可能。當孩子內心力量不足時,家長若強行逼迫孩子停止狡辯、承擔責任,只會打破孩子最后的心理防線,引發親子之間的沖突。
成長難免磕絆,面對孩子狡辯、推卸責任,家長多些理解與引導,用科學方法幫孩子樹立正確觀念,讓孩子在愛與包容中成長,他們終能學會擔當,變得更加懂事負責。
夏光清:江蘇省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