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作為詩的國度、詞的故鄉,古往今來,我國的文人墨客對春天情有獨鐘,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創作了許多美妙的詩詞。唐詩里的春天,春光燦爛、多姿多彩,是我的最愛,亦深受兒子的喜歡。
從兒子牙牙學語開始,我和妻子便有意培養孩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不僅見縫插針地讀繪本圖冊、講故事,就連買的電動玩具,也帶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古詩。為使這顆閱讀種子生根發芽,我們還結合季節變化、節氣轉換等,引導兒子有針對性地閱讀,尤其是古詩詞。這不,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里,我們帶著兒子踏青、挖野菜、放風箏,徜徉在詩意的海洋,探尋春的足跡,感受春的氣息。
周末,我們來到了郊外的田野,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聆聽著悠揚的鳥鳴,兒子像一只歡快的小鳥,撒著歡撲向春天的懷抱。看著他興奮不已的樣子,我也滿面春風地打趣道:“如此大好春色,寶寶不妨背詩一首?”沒想到兒子不假思索,高聲朗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是兒子接觸春天詩篇的起點,或許于他心里,那清脆的啼聲,就是大自然的鬧鐘,宣告著新的一天、新的季節的到來;而夜間的風雨,他雖未親眼看見,卻透過那清淺的詩行,聽到了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感受到了花瓣隨風飄落的輕柔。兒子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轉身問我:“老爸,那些花兒都落到哪里去了呢?”我笑著回答:“它們落在了泥土里,化作春泥更護花,正為春天積蓄力量。”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行走在松軟的田埂上,兒子不時蹲下來,仔細觀察著剛剛破土而出的嫩芽。那些芽兒如同一個個調皮的精靈,探出尖尖的小腦袋,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我自語道:“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兒子邊用小手觸摸著草芽,邊說這首詩好聽。我俯下身說這是韓愈的《春雪》,“二月初驚見草芽”描寫的就是這些花草。兒子聽后立即來了精神頭,脫口而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的《早春》描繪的一種若有若無的美感,恰是早春獨有的韻味。兒子背出這首詩與我相呼應,讓我甚是欣喜。
面對生機勃勃的春色,我們接連背誦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江南春》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等。其間,我也不失時機借著河邊的柳、枝上的花、附近的山,給他講解詩的內涵以及背后的故事。兒子很愛聽,因為在古韻里,他看到春天的色彩,聽到春天的聲音,聞到春天的芬芳,亦在現實中感受到春的氣息。
春天在唐詩里,詩香也氤氳在春風里。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