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約幾個朋友到好友老鄭家做客。老鄭全家人很熱情地迎接我們,一個戴圍裙的十四五歲的小伙子很爽朗地說:“爺爺們好,歡迎到我們家做客。我爺爺先陪你們,我和爸爸媽媽、奶奶去廚房準備午餐。”
老鄭介紹說,這是他上初中的孫子小偉。午餐時,小偉幾次舉起飲料向我們敬酒。他媽媽端上來一盤雞翅和一盤豬排,說這是小偉做的,讓我們嘗一嘗。
我們感到驚奇,上初中的孩子正處在和大人對著干的叛逆期,怎么小偉表現得這樣讓人高興?“你們真是教子有方啊。”我不由脫口而出。老鄭笑著說:“這都是兒子、兒媳婦會養育孩子。”
1
小偉爸爸說“孩子小時要嚴,大時要寬”,小時候正是養成各種習慣的關鍵期,所以要設立規矩。在小偉上小學前,爸爸媽媽就對兒子嚴而有慈,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學會分享”“不能挑食”“尊敬老人”“說話禮貌”等規矩,小偉違規了就要懲戒。隨著年齡增長,小偉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觀念也逐漸樹立,爸爸媽媽就從過去的嚴師轉變成朋友,尊重理解孩子。
“我當個懶媽媽,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小偉媽媽說。從小偉四五歲開始,一家人就一起買菜購物,小偉爸媽常對兒子講:“你是大孩子了,你來幫幫我們。”小偉很賣力地幫爸爸媽媽提東西。
“我沒空的時候讓兒子去藥店幫奶奶買藥,每次,小家伙都很高興地去做。我常對兒子講,我和你爸工作都很忙,無法照顧你很多,你要靠自己。”夫婦倆生活上教孩子自理,教他做簡單的家務,教他學做飯菜。
小偉上小學四年級后,夫妻倆就教他與街坊四鄰交往、出門旅游找路線等。當孩子努力做了,夫婦倆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稱贊。
為什么上初中的小偉這樣讓父母放心、寬心?為什么他處于叛逆期,非但不與大人對抗,卻表現得如此出色?為什么這樣會待人接物,這樣會做家務,成為父母的好幫手?小偉的爸爸媽媽深刻理解適當示弱這一教子藝術,相信孩子,引導孩子自理、做家務等,把孩子養育成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2
孩子好動、好玩、好奇、好勝、好表現自己,這是他們的天性。家長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正是順應了孩子這一天性,是提升孩子智力,發展孩子心理,培養孩子能力的教子藝術。俗話所說的“懶娘養勤兒,勤娘養懶兒”,正是這一規律的體現。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父母須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放手、放心指導孩子學做家務,與人交往,獨立思考,判斷選擇,勇敢嘗試,體驗困難與挫折。適當示弱,就是給孩子鍛煉歷練的機會,引導其動手動腦做事。
孩子經歷獨立做事、戰勝困難的歷練,最后獲得成功,就會擁有成就感、勝任感、自我價值感;家長放手指導孩子做事,會讓孩子感到家長的信任,能增強兩代人的情感聯結;在做事中,孩子也會深切感受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生成感恩心理。
生活中有的家長表現為“全能父母”“沒有不是的家長”“我說的就是圣旨,必須聽我的”,認為孩子什么也干不了,做什么都不讓人放心,還時常數落孩子無能。這是導致孩子低自尊、反感、叛逆的做法。這些家長是否應從小偉父母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啟示?
3
家長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表現在多方面。只要是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順應孩子的天性,調動孩子積極性、能動性的事,都可讓孩子大膽嘗試。
例如,孩子兩三歲時,買什么玩具、衣服,應先聽聽孩子的想法;親子閱讀時,父母把字讀錯了,被孩子更正,應向孩子表示感謝。
父母和四歲以上的孩子上街購物,讓孩子幫助拿輕巧的東西。
家長說錯話或者冤枉了孩子,就主動認錯,向孩子道歉。
孩子上學后,選擇參加哪種課余活動或興趣班,在家長幫分析后,由孩子自己決定。
親子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地名、人名,請孩子查字典,讓他們幫大人。
節假日全家外出旅游,去什么地方、怎么去,先聽聽孩子的建議,大家商量好后,孩子的主意更好,就聽孩子的。
逢年過節,去姥姥、奶奶家看望老人,需要帶什么禮物,先聽聽孩子的見解,然后商量決定。
范樹懷:就職于寧波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