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農歷二月,正是春天,大地上,綠茵茵的,草呀,菜啊,莊稼呀,各種各樣的樹葉都開始茂盛生長,鳥兒在樹上啼鳴,在天空自由自在飛翔;垂柳柔軟的枝條,在朦朧的輕霧中隨風搖擺,輕輕拂過堤岸,孩子們放學啦,天黑還早呢,趕緊趁著和暖的春風放風箏。
現在好像不怎么看到一群孩子放風箏,要放,也是等到天氣晴好的雙休日,由家長帶著,買個現成的風箏,一起在草地上跑一跑。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放風箏,那可是一個自力更生的系統工程。先是找齊各種材料,找來細細的、薄薄的篾條,結實的線繩,準備好油紙,畫出燕子或者蝴蝶的樣子,求媽媽幫著做好漿糊,求哥哥姐姐幫忙扎好風箏,這需要準備好幾天。
風箏總算做好了,就等著合適的風了;終于有那么一天,天空藍藍的,風,輕輕軟軟刮起來了,正好學校又早早放了學,這就可以沖到田野里去放風箏啦!風箏剛放起來的時候要跑,等到風箏上升到一定高度了,這才可以稍稍悠閑一點,站下來,一會兒輕輕扯一下風箏線,保證風箏在空中鼓著輕風飛,這時候,可以互相評判別人的手藝和技巧了。
飛在空中的風箏,漂亮程度遠遠比不上現在的,多數孩子家里沒有彩色顏料或者彩紙,用毛筆畫在油紙上的圖案,風箏飛高了就看不清,大部分的風箏灰撲撲黑黢黢的。還有的孩子,沒有哥哥姐姐幫忙,就用竹片十字交叉作骨架,糊上一張大紙,用草作風箏的尾巴,簡簡單單穿上線繩,紙片彎曲著,遠遠看著有點像瓦片,風勢合適的時候,也能飛起來,這就是“瓦片風箏”。拉扯著瓦片風箏飛跑的孩子有點難為情,也會遭到嘲笑,這種風箏還很容易壞,但是成本低,壞了也不心疼,手快的可以馬上再做一個,如果瓦片風箏能飛起來了,放風箏看放風箏的都樂呵呵的。
孩子們跑著,笑著,在學校里發生過不開心的事情嗎?有什么事情壓在心頭嗎?嗨,要想把風箏放得高高的、飛得穩穩的,有太多細節需要操心,那些煩心的事兒,都跟著風箏飛走啦。有些煩心事,不去想,一丟就真的丟掉了;還有些煩心事,放過風箏之后再去想,好像也沒有那么麻煩了。
放完風箏回到家,因為瘋跑了幾個小時,肚子早就餓癟了,缺鹽少油的菜,剌嗓子的粗糧,吃起來都很香。春季里經常放放風箏,身體和心理都很健康。
編后:一只風箏,從孩子自己動手開始制作到飛上天空,不光是培養動手能力,還需要設計、審美、協調、判斷……涉及多門學科,能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抵得上多少室內的課堂啊。一個春季的風箏放下來,身體得到了充分的活動,活血疏氣;放風箏往往仰頭張口,孩子的奔跑喊叫,更是有助于宣泄身體里的內熱,充分吐故納新。放風箏,對于孩子來說,身心有益。
編輯"木木"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