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態持續”一詞是1884年巴塞爾大學動物學教授科爾曼提出的,科爾曼理解為“對年輕特征的保持”。我國古代老子“復歸于嬰兒”、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等思想,均可作為“幼態持續”概念的淵源。盧梭在《愛彌兒》中有這樣的表述:“大自然是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人的發展需要“幼態持續”,“幼態持續”能使人保持童心,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使人的心理處于活躍狀態。
“幼態持續”理念下的兒童社會性發展,要求兒童社會性發展必須堅持適度原則,一定要遵循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征、心理成長規律。兒童社會性發展是知、情、意、行協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嘗試將研究融于幼兒喜歡的活動中,充分發揮校家社共育合力,共同為幼兒成長為心智健康、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社會人蓄能助力。
繪本,激活幼兒社會認知的習得
“幼態持續”理論啟示我們,兒童教育是慢的藝術,兒童教育需要耐心等待,需要細心呵護與充分尊重。我們課題所強調的兒童的社會性,要尊重兒童群體的生物進化發展規律,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失去童心,應該保持童真、童趣,保持兒童應有的本色。我們在繪本特色課程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并深層次探索幼兒社會性發展特點,尋找合適的教育契機。
我們和幼兒一起閱讀《我愛我的家鄉》系列繪本,一起聊聊家鄉的名人,學做家鄉小拍客,打卡家鄉的建筑、家鄉的美食,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一起讀繪本《閃閃的紅星》,請老英雄現身講述革命故事,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引導幼兒敬仰英雄、崇拜英雄;在組織幼兒閱讀繪本故事《三只蝴蝶》后,繪本中的語言“我們三個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手,要來一塊兒來,要走一塊兒走”,被遷移到真實的生活之中,幼兒散步或游戲時,會主動友好地和同伴結伴而行。
我們以繪本為依托,將自主閱讀、集體閱讀,園內閱讀、園外閱讀相結合,生成繪本游戲、繪本表演、繪本制作等活動,深度挖掘繪本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價值,讓幼兒更好地認識世界。
游戲,創生幼兒社會交往的情境
游戲是最為典型的“幼態持續”行為。游戲能為幼兒提供大量的交往機會,即便是表達能力稍弱或者性格內向的幼兒,也能夠借助游戲,逐步學會認識自己和同伴,懂得協商合作、交流溝通的社交技能,克服以自我為中心,不斷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班級小劇場里,“長耳朵小兔”因為別人搶了自己的玩具傷心哭泣,其他小動物有的言語安慰,有的抱抱小兔,有的送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在劇情發展的進程中,幼兒通過移情理解了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紅色故事《地道戰》離幼兒的生活很遠,但通過同伴之間友好合作、齊心協力戰勝敵人等情境,幼兒能感知團結就是力量的集體意識,培養不怕吃苦、不畏困難的意志品質,播下愛國的種子。
我們追隨幼兒,關注幼兒的成長需要,為他們營造多樣化的游戲環境,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交往的真實發生。
實踐,豐富幼兒社會角色的體驗
實踐活動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秉持課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著力讓幼兒從課堂走進社會:走進種植園,學習簡單的勞動本領;走進社區康養中心,培養孩子的愛心;走進消防體驗館,掌握逃生的技能,引導幼兒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我們充分挖掘周邊的教育資源,帶領孩子到城市商業中心、旅游景點做小小志愿者,踐行文明小公民,實現“愛的教育”的一體性。
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發展起來的,我們通過喚起幼兒的情感體驗,創設真實的情境,鼓勵幼兒大膽感受和體驗,從而在行為上模仿學習,以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家社,內化幼兒社會認同的載體
家庭、社會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不可忽視的主渠道,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社會認同,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我們依托不同環境的共育,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出了以社會體驗、文化體驗、運動體驗為主的“N”個系列體驗活動,并不斷探索體驗式校家社協同育人新路徑,幫助家長實現角色的迭代,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改善傳統的單向投射為雙向的互動體驗,積極倡導家長到場、在場的教育理念,唱響校家社“共情、共育、共享、共成長”的美好愿景。
“幼態持續”理念是希望把兒童期的某些行為和特質延伸到個體人生周期中,其中涵蓋了愛笑愛動的天性,好奇、創造、探索的精神,喜歡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的習慣態度等等,它更加尊重真實的兒童主體,注重變革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學習路徑,力求讓幼兒在寬松、愉悅氛圍中穩步地成長,為幼兒未來健康生活態度和生活品質奠基。
駱秀芳: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鳳凰園幼兒園園長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