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實踐日這天,中班小朋友結伴去幼兒園附近的圖書館探訪學習,作為幼兒園園長,我照例隨行。我們幼兒園周邊教育資源比較豐富,有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等等,伴隨著每周二社會實踐日的深入推進,孩子們已對周邊資源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同時也在行走活動中獲得了更多的認知。
中班小朋友近階段在做一個項目課程,即探究圖書館,所以走進圖書館的機會更多一些。小朋友們已經是圖書館的常客,熟門熟路地和大門口的保安伯伯打招呼,走過長長的“彩虹臺階”(小朋友取的名字),馬上開始相互提醒不要大聲說話,因為他們知道,進入圖書館要保持安靜。
班級施老師想辦一張個人借書證,她事先就籌劃好,帶孩子實地參觀的時候現場辦理,正好也讓孩子了解一下流程。大家一起來到圖書館總服務臺,服務臺的工作人員滿臉笑容,清晰地介紹流程,還不時與孩子們互動,不一會兒借書證就辦好了。
孩子們一下子就被這位工作人員吸引了,他們開心地上前打招,說“謝謝姐姐老師”。在一旁目睹這一切的我,不禁心生感慨,這位“姐姐老師”不僅高效地完成工作流程,而且針對服務對象變換合適的方法,真的是做到了讓日復一日的工作“開出花兒來”。
施老師準備用剛辦好的借書證借書。她告訴孩子們,自己想借一本《紅樓夢》。她使用檢索機檢索出書目對應的標號后,就帶領大家到書架上去找。圖書館的書真多,孩子們一排排走過去,終于找到與之對應的一列,然后小朋友就按照數字序號一本本找。孩子們發現,相同的書是整整齊齊擺在一起的,他們還自然而然數起了同類書的數量,很好地詮釋了“生活中無處不學習”的道理。有眼尖的孩子和施老師一起找到了標號和數字都對應的書,抽取出來,施老師大聲讀出《紅樓夢》的書名,大家興奮地拍起了手。
施老師在借閱登記機上進行了借閱登記。樂樂小朋友在一旁說,我和媽媽也要一起來借書。
繪本館的王老師是孩子們的大朋友,孩子們熱情地和王老師打招呼,選擇繪本,選擇位置,和小伙伴一起坐下來閱讀。我和王老師交流,了解平時家長帶孩子來圖書館的情況。王老師說,他們做過粗略統計,節假日平均每天有六十多組家庭來看書,總體還是不錯的。
我不由感嘆,如果一個城市有很多家庭擁有借書證,這個城市真可以稱得上是書香城市。
我常常沉迷于看一類風景,即家長專注于陪伴孩子的風景。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家庭的氣象,同時也是一個城市的氣象。
比如,新華書店、圖書館里,家長和孩子的共同閱讀;草地上,家長和孩子一起駐足觀察一群螞蟻;馬路上,家長牽起孩子的小手,幫助一位需要幫助的老人;幼兒園門前,家長和孩子手拉手,你拿著小包,我拿著大包,有說有笑地一起走。比如,家長耐心地等待孩子嘗試跨過一個小水潭。這些畫面讓我著迷。我想,孩子的成長其實就在這細碎的時間里。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手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我們又常常被它所牽制。我常看到,公園長椅上,父母專注地看著手機,孩子坐一邊,百無聊賴地看著行人;孩子想和父母說話,父母敷衍兩句,又轉頭看向手機。我在想,這是家長陪伴孩子,還是孩子陪伴家長?
家長朋友們,放下手機,多帶孩子走進圖書館、文化館、規劃館、體育館、大自然等等這些場所吧,城市里有很多風景,需要我們成人首先愛上它,然后帶孩子一起走近、走進。我們會發現,日子很充實,成長也可見。
陳錦霞:江蘇省如東縣解放路幼兒園園長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