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確保其獨立可控,是中國整體發展與安全的基礎,而數字普惠金融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基于2013—202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的影響與作用路徑。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增強企業的供應鏈韌性,其作用機制通過三條路徑實現:企業數字化、企業商業信用配置以及客戶穩定性。進一步分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均能改善企業的供應鏈韌性。異質性分析顯示,在成長期企業、營商環境劣勢地區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樣本中,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提升效果更為顯著。為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應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深化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加大對供應鏈企業支持力度,推動客戶穩定度機制創新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應用,進行精準干預與提供定制化服務,提升數字普惠金融對供應鏈的作用效果。
關 "鍵 "詞:數字普惠金融;供應鏈韌性;企業數字化;客戶穩定度;供應鏈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2517(2025)01-0057-11
DOI:10.16620/j.cnki.jrjy.2025.01.005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隨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階段, 增強企業供應鏈韌性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我國企業供應鏈面臨“斷鏈”“卡鏈”“堵鏈”現象并不斷蔓延,信息閉塞和融資困難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我國企業供應鏈韌性。 數字普惠金融以其普惠性、包容性、便捷性,為企業提供融資與信息等方面的金融服務, 是供應鏈節點企業重要的融資途徑。“數字”與“普惠金融”相結合,一方面能有效地識別企業資金需求,緩解企業金融摩擦[1],另一方面能夠完善企業供應鏈節點信息,緩解企業供應鏈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數字普惠金融對于提升我國企業供應鏈韌性,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學者們主要從供應鏈的界定與測度方面研究供應鏈韌性。 在供應鏈韌性的界定及影響因素方面,G?觟lgeci等(2020)認為供應鏈韌性具有保持鏈條穩定、防止斷鏈、調整恢復的特點[2]。Ponomarov等(2009)強調供應鏈對突發事件的預備、快速響應和恢復能力[3]。供應鏈韌性受企業數字化的影響極大,供應鏈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可以促進供應鏈韌性提升[4],并且數字化能夠推動供應鏈配置多元化[5]。在供應鏈測度方面,學界主要提出了三種方法:供應鏈韌性指數、風險暴露度、供應鏈彈性指數。其中,供應鏈韌性指數是從供應鏈核心能力度量,被學者們廣泛使用。因此,本文采用供應鏈核心能力即供應鏈抵抗力與恢復力來測度供應鏈韌性。
現有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對供應鏈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相關研究主要關注數字普惠金融對提高企業數字化程度、增強客戶穩定性、抑制商業信用二次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在提高企業數字化程度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相較于其他傳統的融資渠道更具導向性與包容性,能夠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數字化提供資金支持[6]。在增強客戶穩定性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供應鏈金融模式,運用新興信息技術,使供應鏈企業獲得了更充足和安全的交易數據,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增強了客戶的穩定性[7]。在抑制商業信用二次配置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小微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抑制了供應鏈核心企業商業信用二次配置行為, 大大降低了企業供應鏈系統性風險,提升了供應鏈對風險的抵抗力[8]。
現有文獻雖然研究了數字化轉型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影響,但忽略了金融要素在供應鏈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學者從宏觀角度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供應鏈的影響路徑,給出了相關理論分析,但缺乏實證經驗支持。綜上所述,現有文獻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路徑研究仍然存在不足,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基于此,本文試圖在以往研究基礎之上, 引入企業供應鏈韌性這一關鍵變量, 將企業供應鏈韌性分為兩個維度,即企業供應鏈抵抗力與恢復力。本文將通過熵值法綜合這兩個維度的影響,從微觀的角度系統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的影響路徑,評估數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可能的邊際研究貢獻如下:第一,現有文獻主要研究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個體消費者、小微企業融資約束的緩解作用,而關于其如何影響企業供應鏈韌性的研究仍較為匱乏。本文拓展了數字普惠金融與供應鏈韌性的相關研究。第二,本文從供應鏈韌性的視角出發,系統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如何通過推動企業數字化、增強客戶穩定度、抑制企業商業信用配置,進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不僅為供應鏈管理和數字金融交叉領域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也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管理者提供了新的實踐視角。第三,本文采用了大樣本研究方法,使得本文的結論更能反映我國整體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實際情況,為政府制定數字金融政策、優化供應鏈管理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實證依據。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供應鏈韌性
供應鏈韌性是指面對外部沖擊時,供應鏈系統能夠保持鏈條穩定,防止斷鏈,調整恢復至受沖擊前的運行狀態,甚至化危為機實現供應鏈升級[4]。當前,我國企業供應鏈仍缺乏韌性。在宏觀層面,一些關鍵進口原材料和“卡脖子”技術被一些國家牢牢掌控,這使得我國企業隨時面臨著斷供的風險,甚至威脅到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在微觀層面,我國企業供應鏈上游單一、集中度高、配置不合理,如果上游發生波動,下游企業很難迅速作出調整以應對沖擊,從而進一步加劇斷供的風險。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為企業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契機。
數字普惠金融賦能企業供應鏈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緩解了供應鏈融資難題, 增強了企業供應鏈資金流動性。供應鏈的運轉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但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供應鏈中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信用記錄缺乏等問題,往往難以獲得銀行貸款。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構建精準的信用評估模型,為企業供應鏈提供快捷的貸款服務。 這種服務顯著提升了企業的資金獲取效率,降低了融資成本[1],避免因資金鏈斷裂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提升了信息透明度,進而提升了供應鏈協同效率。在傳統供應鏈中,各環節的信息傳遞往往存在滯后和不對稱現象,導致決策不及時,降低了供應鏈整體的運作效率。尤其是在多層級供應鏈結構中,信息的流通往往受到中介環節、時間差和技術限制的影響,增加了運營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應用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等技術,解決了這些問題, 使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能夠共享實時、精準的信息[9],從而促進了供應鏈的協同與協調。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二)數字普惠金融、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韌性
企業數字化能夠提升供應鏈企業應對沖擊時的抵抗力與恢復力[4]。在傳統企業供應鏈中,由于信息不對稱,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會采取高產量和高庫存的戰略應對市場的波動。在這種策略下,即使供應鏈下游企業需求只有微小的波動,在“長鞭效應”的影響下也極易造成企業庫存堆積和供應鏈中斷。 相比之下,企業數字化可以借助大數據精準捕捉客戶細小的需求變化[10],并迅速作出相應的調整,從而有效應對市場的沖擊[11],提高了供應鏈的敏捷性與適應能力。此外,數字普惠金融所推動的供應鏈企業數字化, 能夠有效提升供應鏈節點企業信息共享效率,降低供應鏈企業協調成本、庫存成本,優化供應鏈配置[5]。綜上所述,企業數字化能夠增強供應鏈網絡中信息和知識網絡的連通性與滲透力,推動企業上下游供需匹配[12],從而提升了企業供應鏈韌性。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改善企業數字化程度,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企業數字化的實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例如用于購買數字化設備、建立數字平臺等。然而,這些融資需求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周期性、不確定性[13],通過傳統的融資渠道難以實現。傳統金融服務存在“規模歧視”,更傾向于支持規模較大的企業,而對供應鏈企業的融資支持不足,這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融資難問題。而數字普惠金融基于數字技術,能夠提高其對各主體的包容性和覆蓋程度[14]。從金融配置的角度來看,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對金融資源進行合理的引導,改善金融服務不平衡問題。并且新興信息技術對企業用戶的“畫像”更有穿透力,從而能精確分析企業創新導向意愿以及潛在的風險,減少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金融資源錯配。因此,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配置活動對供應鏈企業的排斥,緩解了企業的融資約束,進而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6]。綜上所述,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增強企業的敏捷性和信息共享效率,進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改善企業數字化程度,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三)數字普惠金融、客戶穩定度與供應鏈韌性
供應鏈客戶穩定度是反映微觀企業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于國民經濟的安全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較高的客戶穩定度可以提升客戶對于供應鏈企業的監督,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提升信息披露質量[15]。信息披露質量的改善使企業不僅能更高效地識別和應對潛在風險,還增強了其在面對市場需求波動時的抗風險能力。此外,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所帶來的信任感,能夠減少供應鏈協同過程中的摩擦與運營成本,從而使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表現出更強的抗沖擊能力。另一方面,較高的客戶穩定度為供應鏈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了更充裕的調整與反應時間。穩定的客戶需求有效緩解了市場波動對企業經營的短期沖擊,同時為企業生產規劃、 資源配置和戰略調整創造了更多可能性。通過提前感知客戶需求的變化,企業得以提升恢復能力與適應能力,從容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綜上所述,客戶穩定性能夠從以上兩個方面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增強客戶穩定度,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技術賦能、風險管理優化和流程簡化, 提升了供應鏈金融的效率、普惠性和透明度,特別是對供應鏈企業和長尾客戶的支持,使得整個供應鏈生態更加高效、穩健和可持續發展[7]。依托數字普惠金融,金融機構能夠基于供應鏈企業的交易數據進行授信,由核心企業提供信用背書,從而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和流動性, 增強供應鏈客戶的穩定性。同時,數字普惠金融推動供應鏈數據高效流轉,使供應鏈金融客戶更加便捷地獲取信貸資金,進一步促進交易增長,形成正向循環。在這一過程中,供應鏈企業借助數字普惠金融加強與客戶的網絡關系[1],增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韌性,更有效地應對供應鏈風險, 確保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綜上所述,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增強客戶穩定度,進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 數字普惠金融有助于增強客戶穩定度,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四)數字普惠金融、企業商業信用配置與供應鏈韌性
企業商業信用配置是指核心企業將長期借款通過商業信用重新分配給其他中小企業。這一行為嚴重危害供應鏈資金的安全與健康,給供應鏈節點企業帶來了資金連帶風險。核心企業相比于非上市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融資, 在資本套利的驅動下,其往往將過多的資金充當信用中介從事影子銀行業務[16-17]。供應鏈核心企業在給供應鏈相關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用時處于市場優勢地位,對信貸利率掌握更多議價能力[18]。一方面,核心企業往往要求保險溢價和違約溢價,導致供應鏈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成本過高,可能造成供應鏈企業決策者盲目追求高利潤項目以彌補資金成本,不利于供應鏈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供應鏈企業的回款周期受市場環境、政策等因素影響,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而核心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往往是短期的信貸資金,易造成供應鏈企業資金鏈斷裂。由于企業供應鏈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資金風險會沿著供應鏈上下游傳導。因此,過多商業信用配置給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增加了供應鏈企業的融資成本,延長了資金供應鏈,對于企業供應鏈韌性具有消極影響[19]。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降低供應鏈相關企業信用需求,從而抑制企業商業信用配置,進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數字普惠金融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企業, 對于供應鏈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具包容性。依靠數字普惠金融平臺技術,資金更容易到達供應鏈相關企業,有助于降低供應鏈相關企業金融摩擦,并且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此外,數字普惠金融優化了供應鏈金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降低了金融機構對供應鏈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供應鏈企業能夠基于真實交易數據進行融資。 數字普惠金融拓寬了供應鏈企業的融資途徑,使供應鏈企業的融資決策更加多元化,降低了供應鏈企業對于高成本商業信用的需求。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使供應鏈企業和客戶對商業信用需求下降,抑制了核心企業商業信用配置。核心企業商業信用配置的下降縮短了資金供應鏈,緩解了資金的連帶風險,從而提升了供應鏈應對斷鏈時抵抗風險的能力和韌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4: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抑制供應鏈核心企業商業信用配置,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相關原始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本文對數據進行了以下處理:一是剔除了缺失值樣本;二是剔除了研究期間退市的公司;三是對部分關鍵變量進行了縮尾處理,以應對潛在的異常值。本文采用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來源于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通過處理最終獲得樣本18 973個。
(二)模型設定
為驗證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影響,本文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
Resilit=?琢+?茁1Fincit+∑?姿Controlsit+∑Industry+
∑Year+?著it (1)
其中,Resil表示企業的供應鏈韌性;Finc表示企業所在省份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Controls表示可能影響企業供應鏈韌性的控制變量,Year表示時間固定效應,Industry表示行業固定效應,ε表示隨機擾動項。
機制檢驗部分參考江艇(2022)[20]的相關研究,建立以下模型。
Digit=?琢0+?琢1Fincit+?琢i∑Controlsit+?著it (2)
St5rit=?琢0+?琢1Fincit+?琢i∑Controlsit+?著it (3)
Ntiit=?琢0+?琢1Fincit+?琢i∑Controlsit+?著it (4)
其中,Dig表示企業數字化,St5r表示客戶穩定度,Nti表示企業商業信用配置,其他變量定義與上述公式相同。
(三)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本文將企業供應鏈韌性分為供應鏈抵抗力和供應鏈恢復力兩個維度,并根據這兩個維度篩選相應的指標, 通過綜合指數來評估企業供應鏈韌性。供應鏈抵抗力參考Cull等(2009)[21]的研究,采用應收賬款與收入比值的自然對數衡量資金占用情況,資金占用越少,其用于供應鏈沖擊的資金就越充足,其供應鏈韌性也相應越強。供應鏈恢復力參考張樹山等(2024)[4]的研究,通過企業績效的殘差(實際值與估計值的差別)進行評估,并建立相應的估計模型。
ROAit=?琢+?茁1Sizeit+?茁2Levit+?茁3Growthit+?茁4 Ageit+
?茁5 Boardit+∑Firm+∑Year+?著it (5)
其中,ROA為資產回報率,模型中加入一系列影響企業績效的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董事會規模(Board)、企業年齡(Age)。Year表示時間固定效應,Firm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ε表示隨機擾動項。
本文采用熵值法對供應鏈抵抗力與恢復力進行綜合測算,最終合成本文的被解釋變量——企業供應鏈韌性(Resil)。
2.解釋變量
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為數字普惠金融(Finc),采用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省級面板數據,其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所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狀況。此外,該數據包含數字普惠金融覆蓋廣度(Cover)、使用深度(Depth)和數字化程度(Digital)三個維度的指標,可有效衡量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廣度與深度。本文對這些指數做了對數化處理。
3.中介變量
企業數字化(Dig)。參考袁淳等(2021)[22]的做法,采用數字化相關詞匯在年報中的占比作為企業數字化的衡量指標,數字化占比越大,企業數字化水平就越高。
客戶穩定度(St5r)。本文參考張廣冬等(2022)[23]的研究,在重復客戶的基礎上,采用供應鏈企業前五大客戶銷售比例來度量客戶穩定度,該指標數值越大,企業客戶穩定性越高。
企業商業信用配置(Nti)。借鑒孫昌玲等(2021)[24]的做法,采用企業商業信用凈額來衡量企業商業信用配置,計算公式為:企業商業信用配置=(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營業收入。 該指標數值越大,企業商業信用的配置越高。
4.控制變量
本文參考余明桂等(2013)[25]的研究,選取了一系列的控制變量,包括:企業銷售收入(Sale)、企業年齡(Age)、股權集中度(Top1)、資產負債率(Lev)、企業規模(Size)。其中,對企業銷售收入(Sale)、企業年齡(Age)、企業規模(Size)取自然對數。
各變量的定義及說明如表1所示。
(四)描述性統計
表2顯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其中,企業供應鏈韌性最大值為0.939,最小值為
-0.992,均值為0.096,表明各企業之間的供應鏈韌性存在顯著差異,且企業供應鏈韌性水平具有較強的區分度。數字普惠金融均值為5.689,標準差為0.298, 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4.746和6.133,標準差較小,說明不同企業或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分布相對集中,離散程度較低。這可能與近年來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快速普及和政策推動的均衡發展有關。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基準回歸分析
表3顯示了模型的基準回歸結果, 從結果來看,無論使用何種計量模型,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均顯著為正值。以列(3)為例,數字普惠金融的估計系數為0.0451,并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并降低其風險。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為供應鏈企業提供了快捷、低成本、包容性的金融服務,緩解了企業供應鏈所面臨的金融摩擦,增加了供應鏈資金的流動性, 從而提升了供應鏈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第二,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提升信息透明度,借助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等技術,減少了企業供應鏈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的透明與高效傳遞使供應鏈企業協同能力提升,合作關系更加穩固,從而提升了企業供應鏈的恢復力。綜上所述,本文假設1得證。
(二)數字普惠金融分維度分析
本文從數字普惠金融的深度、廣度、數字化程度三個維度進一步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的三個維度對企業供應鏈韌性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的促進效果更加明顯。這主要是由于相比單次或廣泛但淺層次的使用,深度使用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信用和交易網絡。
(三)內生性檢驗和穩健性檢驗
1.內生性檢驗
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供應鏈韌性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本文從可能影響企業供應鏈韌性的角度出發,選取了一些關鍵的控制變量,但遺漏變量所帶來的內生性問題依然存在。本文參考張岳等(2021)[26]、謝婷婷等(2024)[27]的研究,選取移動電話普及率(MP)作為工具變量,即每百萬人的移動電話取對數,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來識別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影響。 首先,移動電話的普及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可達性與效率,促進了數字支付和金融產品的普及,滿足工具變量的“相關性”條件。其次,企業供應鏈韌性主要由企業的應急管理、風險防控能力以及供應商的穩定性等因素決定,移動電話普及率的影響微乎其微,滿足工具變量“外生性”條件。且Wald-F的統計值遠大于10,故不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問題。因此選擇移動電話普及率作為工具變量是合理的。
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列(1)為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第一階段的回歸結果。 可以看出, 移動電話普及率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且F統計量遠大于10。第二階段的回歸結果如列(2)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的回歸系數依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 表明在解決了內生性問題后,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依然具有顯著的促進關系。
2.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估計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法進行檢驗。第一,更換被解釋變量度量方式。上文中企業供應鏈韌性恢復力維度采用資產回報率為企業績效的衡量方式,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完善,股價不能真實地衡量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績效水平,同時,資產回報率還容易受到資產負債率的影響,因此,參考以往研究,本文以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企業績效的衡量指標,構建回歸模型, 捕捉殘差作為績效水平波動的變化和反應,最后通過熵值法合成新的供應鏈韌性。其回歸結果如表6中列(1)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顯著為正,研究結論不變。第二,解釋變量滯后一期。本文將解釋變量滯后一期,所得回歸結果如表6中列(2)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數字普惠金融效果滯后一期仍能夠促進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第三,更換固定效應模型,控制行業與地區固定效應。前文所使用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固定了時間與行業, 考慮到地區可能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本文加入地區—行業固定效應。其回歸結果如表6中列(3)所示,數字普惠金融系數顯著為正,回歸結果穩健,故本文的研究結論不變。
五、路徑檢驗與異質性分析
(一)路徑檢驗
依據前文假設,本部分從企業數字化、客戶穩定度、企業商業信用配置等三方面,探究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作用路徑。參考江艇(2022)[20]對因果關系的論證,通過觀測數字普惠金融對中介變量的影響進行路徑檢驗。
1.企業數字化路徑
由表7中列(1)可知,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數字化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 說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提高企業數字化水平,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假設2得到驗證。
2.客戶穩定度路徑
表7中列(2)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對客戶穩定度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正, 說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增強企業客戶穩定度,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假設3得到驗證。
3.企業商業信用配置路徑
由表7中列(3)可知,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商業信用配置的影響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降低企業商業信用配置,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假設4得到驗證。
(二)異質性分析
1.地區營商環境異質性
區域數字普惠金融水平能夠影響地區金融環境, 對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可能存在異質性。因此,參考張樹山等(2024)[4]的研究,以營商環境指數中位數作為劃分依據,將樣本劃分為營商環境優勢地區和營商環境劣勢地區兩類,并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數字普惠金融均能夠促進兩個地區的企業供應鏈韌性,但對于營商環境劣勢地區來說,其促進效果更加明顯。這主要是由于營商環境劣勢地區的經濟主體對于金融需求更加強烈, 數字普惠金融更能促進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這也體現了普惠金融的本質要求。
2.企業生產要素異質性
參考尹美群等(2018)[28]的研究,依據生產要素的密集程度將樣本企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資本密集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其結果如表9所示,數字普惠金融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供應鏈韌性均具有正向影響,而且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效果更加明顯,但是對資本密集型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影響不顯著。勞動密集型企業融資渠道有限,資金流動性敏感,且供應鏈依賴度高,數字普惠金融能有效提升其資金周轉效率和抗風險能力。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因注重長期研發投入,供應鏈穩定且信息化程度高, 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相對有限。資本密集型企業則因資產規模大、融資渠道豐富、供應鏈依賴低,數字普惠金融對其影響不明顯。
3.企業生命周期異質性
參考李賁等(2018)[29]的研究,按照企業的上市時間將樣本劃分為初創期(1~6年)、成長期(7~12年)、成熟期(12年以上)三種類型企業。本文選取成長期與成熟期企業作為樣本, 考察其差異性,回歸結果如表10所示。 數字普惠金融對成長期企業的供應鏈韌性促進效果明顯, 對成熟期企業促進效果不顯著。原因在于,成長期企業對于各項經營活動的資金需求更大,但其處于成長期,各項業務并不成熟,具有較大的信用風險,因此,普通金融機構并不愿意承擔這項風險。 而數字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通過供應鏈金融可以獲取足夠的信息,很可能為成長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增強其供應鏈的韌性。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選取2013—2022年A股上市企業為樣本, 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影響。研究發現,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通過提高企業數字化水平、增強客戶穩定度和抑制企業商業信用配置等路徑促進企業供應鏈韌性的提升。 上述效應在營商環境劣勢地區、成長期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加明顯。進一步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的三個維度均能夠促進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 其中使用深度維度的促進效果更好。
本文研究對于數字普惠金融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政策啟示:
第一,完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于提升企業供應鏈韌性具有顯著作用。因此,建議做到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推動金融科技、數字支付、信用數據共享等關鍵領域的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覆蓋面,這是實現數字普惠金融促進企業供應鏈韌性提升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推動跨行業、跨地區合作與數據共享,打造全社會協同推進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確保普惠金融覆蓋更廣泛人群,并提供深度、長期的金融服務,從而深化數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進而改善企業供應鏈的金融生態。
第二,加大對供應鏈企業支持力度,推動客戶穩定度機制創新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應用。由本文路徑分析可知,客戶穩定度、企業商業信用配置和企業數字化是數字普惠金融賦能企業供應鏈韌性的重要途徑。因此,政府應鼓勵企業利用數字普惠金融工具, 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強與客戶的深度互動,構建長期穩定的客戶關系,從而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同時,鼓勵企業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工具替代部分企業商業信用,抑制企業商業信用配置,縮短企業資金鏈, 從而提升企業供應鏈抗風險能力。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專項資金等激勵政策,降低企業數字化成本, 推動供應鏈各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形成穩定的數字化生態網絡,進而增強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提供精準干預與定制化服務,提升數字普惠金融對企業供應鏈韌性的作用效果。 本文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營商環境劣勢地區企業供應鏈韌性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建議優先支持營商環境劣勢和欠發達地區,集中資源布局供應鏈金融云平臺,提供遠程開戶、線上信貸等基礎金融服務,通過數字保險實現自然災害或地緣沖突引發的供應鏈中斷的快速賠付。此外,建立“政銀企”三方協同機制,通過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政策工具,引導數字普惠金融資源向供應鏈薄弱環節精準滴灌, 實現金融支持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特別是為成長期企業量身定制“數字金融+供應鏈”融資方案,允許使用知識產權、數字訂單等作為抵押物。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推廣“數字支付+智能設備租賃”模式,降低自動化改造門檻,并通過分期支付方式緩解用工波動對企業供應鏈的沖擊。
參考文獻:
[1]王熙,陳凱,陳銘仕.數字普惠金融、企業金融摩擦與供應鏈貿易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6(5):52-58.
[2]G?魻LGECI I,KUIVALAINEN O.Does Social Capital Matter for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Market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lignmen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20,84:63-74.
[3]PONOMAROV S Y,HOLCOMB M C.Build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rough Logistics Capabilities[C].POMS 20th Annual Conference,2009.
[4]張樹山,谷城.供應鏈數字化與供應鏈韌性[J].財經研究,2024,50(7):21-34.
[5]巫強,姚雨秀.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供應鏈配置:集中化還是多元化[J].中國工業經濟,2023(8):99-117.
[6]肖紅軍,陽鎮.數字普惠金融會推動企業數字化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62(6):106-126,233-234.
[7]李國龍,黃丹藝,朱寧.數字普惠金融對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與機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3,44(8):38-54.
[8]鐘凱,梁鵬,董曉丹,等.數字普惠金融與商業信用二次配置[J].中國工業經濟,2022(1):170-188.
[9]俞毛毛,成群蕊,李季剛.數字普惠金融、銀企距離與實體企業“脫實向虛”[J].現代管理科學,2024(1):176-186.
[10]QUEIROZ M M,TELLES R,BONILLA S H.Blockchai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0,25(2):241-254.
[11]DOLGUI A,IVANOV D.5G "in "Digital "Supply "Chai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Fostering "Flexibility,End-to-end Connectivity and Real-time Visibility through Internet-of-everyth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22,60(2):442-451.
[12]張樹山,谷城.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供應鏈韌性[J].南方經濟,2024(8):137-158.
[13]唐松,蘇雪莎,趙丹妮.金融科技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J].財經科學,2022(2):17-32.
[14]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54(8):71-86.
[15]張勇.供應鏈客戶穩定度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治理效應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4,44(1):87-106.
[16]王彥超.金融抑制與商業信用二次配置功能[J].經濟研究,2014,49(6):86-99.
[17]王澎涵,楊有振.非金融企業影子銀行化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J].金融理論探索,2024(3):14-29.
[18]孔東民,李海洋,楊薇.定向降準、貸款可得性與小微企業商業信用——基于斷點回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21(3):77-94.
[19]李建軍,韓珣.非金融企業影子銀行化與經營風險[J].經濟研究,2019,54(8):21-35.
[20]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21]CULL R,XU L C,Zhu T.Formal Finance and Trade Credit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9,18(2):173-192.
[22]袁淳,肖土盛,耿春曉,等.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分工:專業化還是縱向一體化[J].中國工業經濟,2021(9):137-155.
[23]張廣冬,邵艷.風險投資與公司客戶穩定性[J].會計研究,2022(4):179-192.
[24]孫昌玲,王化成,王芃芃.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供應鏈融資的影響:資金支持還是占用?[J].中國軟科學,2021(6):120-134.
[25]余明桂,李文貴,潘紅波.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風險承擔[J].金融研究,2013(1):149-163.
[26]張岳,周應恒.數字普惠金融、傳統金融競爭與農村產業融合[J].農業技術經濟,2021(9):68-82.
[27]謝婷婷,史曉潔.數字普惠金融能否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J].金融理論探索,2024(1):32-43.
[28]尹美群,盛磊,李文博.高管激勵、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基于內生性視角的分行業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1):109-117.
[29]李賁,吳利華.開發區設立與企業成長:異質性與機制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79-97.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Enabling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Zuo Ximei, Man Zhengwei
(School of Finance,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83001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eglobalization,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and ensuring their independence and control is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s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plays a key role in this process. Based on data from China’s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3 to 2022,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 to explore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enterprise supply chai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s through three pathways: enterprise digitization, enterprise commercial credit allocation, and customer stability.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depth of use, coverage, and degree of digitalization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ll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s. Heterogeneity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ffect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s more significant in growth-oriented enterprises, regions with unfavorable business environments, and labor-intensiv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s,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deepen its usage, increase support for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promote innovation in customer stability mechanisms, acceler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provide precise interventions and customized servic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enterprise digitalization; customer stability; supply chain finance
(責任編輯:龍會芳;校對: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