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深入研討了模糊與柔化建筑邊界于公園建筑設計當中的運用,詳盡闡釋了此種設計手法對于提高公園建筑與周邊環境融合程度的重要意義與價值,并且提出了諸如運用通透材料、引入灰空間、采用不規則形態以及庭院空間滲透等設計方式,從而提高公園建筑與周邊環境融合程度。
關鍵詞:建筑邊界;公園建筑設計;模糊與柔化;灰空間
中圖分類號:TU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6903(2025)01-0114-03
1 邊界的定義
公園建筑的存在自然地界定了其與公園其他區域的界限。對于邊界的認識,美國的凱文·林奇(Lynch.K.)認為:“邊界是城市中不被視為通道的線性成分,是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空間界定,通常由兩個面的分界線,如河岸、鐵路路塹、圍墻、湖濱、陡峭的筑堤、懸崖等構成”。把這個定義引申,建筑邊界概念是圍繞實體的帶形界面,建筑實體與外部環境交接的結合層。
根據界定方式,可以把建筑邊界分為“剛性邊界”和“柔性邊界”。剛性邊界是指不通透的剛性實體構成的邊界,表現為實體不可移動,內外空間的明確分隔。“柔性邊界”這個概念由丹麥揚·蓋爾(Jan Gehl)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提出:“柔性邊界是一種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過渡區。它們常常能起到承轉連接的作用,使居民的活動在私密與公共空間回旋時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輕松自如。” 這樣的邊界是處于建筑與環境之間相互融合的空間及地帶,這種情況下其邊界相對比較模糊。而在空間利用方面,建筑與環境相互滲透,呈現出一定的開放性[1]。
2 傳統剛性邊界在公園建筑設計中的局限性
建筑剛性邊界的設計通常具有以下特點:①在邊界劃分上,常常通過明確的界限,將建筑與周圍環境區分開來。而使用磚石、混凝土等硬質材料,更加強化形成較為剛硬的邊界。②建筑形態往往較多地采用直線、矩形等形式,如此便具有頗為強烈的秩序感,而這種形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建筑與環境之間的互融互通性。
剛性邊界設計單調乏味,缺乏變化與趣味,導致建筑與周邊環境疏離,缺乏有機互動。在公園景觀中,這種設計限制了人員和視線的自由流動,減少了人們親近自然的機會,影響觀景視野,并可能限制建筑功能的擴展與變化,對生態系統的連續性造成負面影響。通過模糊剛性邊界,使其趨向柔化,可以有效彌補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割裂與分隔感。
3 模糊和柔化建筑邊界的作用
3.1 從認知角度出發
建筑形式通過其外在特征傳達信息,形成獨特的建筑語言。不同的認知背景和水平影響對建筑的理解。東西方認知差異導致城市和建筑空間關系顯著不同,西方建筑強調永久性,東方建筑則表現臨時性、模糊性和過渡性。中國傳統建筑注重和諧、自然和含蓄的審美觀念,邊界模糊且相互滲透,與西方建筑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模糊的建筑邊界營造出渾然一體、氣韻生動的氛圍,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與人文的獨特認知。
3.2 從可持續性角度出發
隨著人們日益重視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追求可持續和生態友好。將建筑融入自然環境,既提升美感品質,又滿足人們對舒適和諧居住環境的需求。平衡人與自然,創造更具人文關懷和生態價值的建筑。
3.3 從人的行為層面來分析
自然過渡的建筑邊界有助于人們在建筑與環境間順暢移動,提供倚靠、觸摸、觀賞等功能。多變的邊界能激發使用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豐富使用者的情感體驗,推動使用者在空間中開展各類活動。因此,從認知、審美、生態和人的行為層面看,模糊與柔化建筑邊界具有重要意義。
4 模糊和柔化建筑邊界的重要性
公園建筑設計中,模糊和柔化建筑邊界至關重要,能增強建筑與自然的融合感,減少隔離感,營造和諧連續景觀。模糊邊界能拓展空間感,使公園空間更開闊豐富,還有助于提升游客體驗,增加游覽趣味性和流暢性。模糊邊界還能促進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能增添自然意境,弱化建筑人工痕跡,體現公園自然生態氛圍[2]。
5 模糊和柔化建筑邊界的設計方法
5.1 不規則形態的使用
采用不規則形態設計,使建筑邊界呈現自然、流暢的曲線或折線,打破傳統直線、矩形形態的限制。這種設計不僅與周圍環境更柔和地融合,減少生硬感,還能為空間注入活力,營造獨特魅力。
曲線或折線能創造更多樣化的空間布局,打破傳統格局,增加視覺變化和空間層次,形成豐富的過渡區域和角落。這些空間提供了更多互動和體驗的可能,如設置休閑區和景觀節點,吸引人們停留,提升空間的活力。
5.2 庭院的空間滲透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院落是最有力的空間組成。庭院將自然景觀滲透入建筑的內部,由內而外地模糊了建筑與環境內外的邊界。建筑的墻體和走廊構成庭院的界面。二者為庭院賦予了各異的空間特征,或是封閉的狀態,或是具有滲透和開放的特質。以連廊圍合而成的庭院邊界,由于融入了新的灰空間層次,更進一步強化了庭院空間所呈現出的“模糊邊界”的這種效果。
5.3 利用通透材料創造視覺聯系
通過選取具有高透明度的材料,如透明玻璃、透明塑料等,構建起建筑的部分或全部邊界。這樣不僅能在視覺上減少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阻隔感,還可以增強室內外空間的聯系,使用者能更加清晰地感知到外部的景色與動態,外部人員也能更直觀地了解建筑內部的情況。
5.4 引入自然元素以及特殊的鋪裝模糊邊界
將自然元素,如植物、水體、山石等以及由室內延伸到室外的鋪地,運用到建筑邊界的設計中。這樣的設計方法不僅能夠增添自然的美感與生態氣息,還可以提高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度。
5.5 引入灰空間
“灰空間”也稱“泛空間”,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建筑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以達到室內外融合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 “灰空間”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內外的過渡空間。“灰空間”是一種不完全封閉的,動態而非確定的空間,無法明確界定是室內還是室外。
它可以是建筑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中間地帶、第三領域或插入空間,使得建筑內外的邊界模糊或消隱。其讓建筑的邊界在視覺上向外擴展,打破了傳統建筑邊界的生硬感,使建筑看起來更具開放性。有效銜接建筑內外部不同的功能區域,減少了功能轉換時的突兀感。它的開放性鼓勵使用者在不同區域之間自由交流和互動,增進了人與建筑、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系。通過它形成的模糊邊界,使整個空間環境更加和諧統一,提升了整體的環境品質和美感。
6 實際案例分析
案例設計的公園為城市郊野公園,以自然景觀為主要內容,承擔著對大眾的科普教育功能。設計中,建筑作為公園景觀的重要部分,采用多種手法,盡量模糊和柔化邊界,共同打造優美的公園空間環境。具體設計策略有以下5點。
6.1 不規則形態的建筑輪廓運用
公園游客中心建筑設計運用不規則形態,使建筑邊界柔化,與環境互融。中心位于公園主廣場旁,整體順應橢圓廣場布局,減少突兀感。外形扭轉,打破對稱與規整,增添動態與變化,賦予獨特魅力。多樣邊界空間創造豐富空間體驗,使建筑與環境和諧共生,形成獨特光影效果,營造變幻氛圍。公園游客中心的設計效果如圖1所示。
6.2 灰空間的運用
游客中心設計巧妙地運用了灰空間,使建筑邊界模糊柔和。建筑融合了游客服務、咖啡及公園辦公等功能,不同體塊承載各異。中心及端部形成的檐下室外空間,通過灰空間連接體塊,墻體邊界斷續,呈現不確定的模糊感。屋檐出挑構建連貫的檐下空間,既深且遮蔽。灰空間既開放又閉合,多重敘事功能交織,延伸室內活動至灰空間,供游客停留觀景,還為室外活動提供遮陽避雨功能,提升公園環境舒適度。
6.3 庭院的空間滲透運用
公園中的另一建筑為市民安全教育基地,建筑外形為橢圓形,順應環境的走勢,與環境相互呼應,邊界流暢而自然,減少了突兀感。建筑中心采用了內庭院設計手法。庭院空間的滲透,從內而外模糊了建筑邊界。建筑外墻與長廊共同圍合出中央庭院,庭院的主體是大面積的綠化景觀,形成了一個放大空間領域感、模糊空間界限的載體。通過這種設計,整個建筑布局呈現出由半實半虛的廊到虛的內庭院再到實體的內部空間的多層級的空間結構。安全教育基地設計效果如圖2所示。
庭院是建筑內的開放區域,引入自然元素,使建筑不再封閉隔絕,與自然環境直接交互融合。使用者在庭院中享受建筑內的安全感,又體驗自然的開闊自由,模糊了建筑與環境的邊界感知。庭院打破建筑生硬輪廓,使視覺和心理上過渡自然流暢,鼓勵人們自由穿梭互動,建筑與環境相互滲透影響,形成獨特狀態,創造豐富空間體驗。
6.4 利用通透材料創造視覺聯系
在公園中,游客中心的大廳、咖啡室、驛站的休息處以及教育基地的大廳等,均采用了高明度的透明玻璃材料來塑造建筑的部分邊界。游戲中心大廳設計效果如圖3所示。
這種采用高明度透明玻璃材料塑造部分邊界的做法,就像在建筑與環境之間搭建了無形的橋梁,讓兩者相互交融。透明玻璃讓建筑的邊界變得若有若無,使建筑好似自然地生長在公園環境中,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空間體驗。通過引入外界元素,讓室內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建筑的使用者能夠更加深切地感知到外界的景色及其動態變化,與自然更加貼近,滿足了人們對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開放性的呈現又增強了人與建筑、人與環境的互動性,為公園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吸引力。
6.5 利用室外鋪地柔化建筑邊界
在游客中心和驛站灰空間下形成室外鋪裝,這些鋪裝成為內外之間的良好過渡地帶。通過將鋪裝從建筑延伸到公園環境中,可以在視覺上創造出一種連續的空間感。使用者在行走時會感受到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過渡更加自然,減少了建筑與外部空間的割裂感。建筑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物體,而是與公園環境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部分。這種模糊邊界的效果可以創造出更加開放和自然的空間體驗。延伸的鋪裝可以作為一種引導元素,引導使用者的行走方向。它可以將使用者從建筑內部引導到公園環境中,鼓勵使用者更多地與外部空間互動,增加了建筑與公園的可達性和使用性。
7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公園建筑邊界的傳統設計及局限的分析,強調了模糊和柔化邊界在公園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具體的設計方法和實際案例,以探討如何實現建筑與環境的融合,為使用者創造更舒適的休閑空間。模糊和柔性邊界的設計理念在其他建筑和城市設計中也具有重要意義,能打破傳統邊界的生硬感,增強空間的連續性和整體性,營造開放、包容的氛圍,并賦予設計更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在建筑與城市設計中,結合生態環境是重要方向,可持續發展理念將確保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促進建筑與城市的和諧共生。模糊和柔性邊界將為設計注入新活力,引領未來趨勢。
參考文獻
[1] 薄宏濤.模糊空間界限 讓建筑融于城市[J].城市建筑空間, 2023,30(10):42-46.
[2]李夢怡.柔性邊界在建筑設計邊界中的應用[J].城市建筑, 2016(5):32,34.
收稿日期:2024-06-10
作者簡介:郝曉瑜(1973—),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