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綿陽城市學院2024 年校級科研項目《面向超常規需求的應急物資動員鏈構建與優化》(項目編號:2024XJKY13)
摘 要:應急物資物流運輸作為災害響應與恢復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運輸效率直接影響災害救援的效果。基于超常規需求情景下如大規模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傳統應急物流系統難以滿足快速、大量、精準的物資供給需求。因此,構建與優化面向超常規需求的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對提高應急響應能力與災害恢復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動員鏈的構建與優化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為應急管理提供創新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超常規需求;應急物資;物流供應鏈
應急物資物流運輸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為響應災害救援需求而進行的物資配送活動,主要特點包括時間敏感性、任務臨時性、響應靈活性。隨著社會公共事件頻發,如大規模自然災害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傳統物流系統常因無法適應超常規需求而暴露出響應遲緩、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并構建動員鏈的理論模型,旨在解決超常規需求背景下如何有效構建和優化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的問題。通過搭建應急物資物流需求預測模型、組建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網絡、開發智慧化物流調度系統、構建多主體協同機制等策略的實施,可實現應急物資的高效、精準的運輸與分配調度。
一、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的理論基礎
1.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應急物資物流運輸是指在突發公共事件或自然災害發生后,為滿足救援與社會恢復工作的迫切需求,快速有效地組織、調配、運送物資至受影響區域的過程。應急物資物流運輸需基于應急管理的原則,運輸過程要求高度的時效性與準確性,以保證在關鍵時刻能為受災區域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與物資援助。應急物資物流特征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時間敏感性極強,物資配送速度直接影響救援效果與生命財產的損失程度;二是物流任務具有極高的不確定性與臨時性,可在事先無法完全預料的情況下展開行動;三是響應的靈活性,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物流策略,包括路線選擇、運輸方式、物資分類等;四是應急物資物流必須考慮資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車輛、物資、信息等多種資源的有效整合,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實現最優的物流效率。
2.動員鏈的理論模型
動員鏈理論模型是指在應急響應中,通過系統組織與協調各類資源,形成高效的物資供給鏈以應對緊急事件。動員鏈的理論模型強調在應急管理中實現資源的快速動員、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動員鏈涵蓋從資源的預備、動員、運輸、分配的全過程,核心是提高應急響應的速度與精確度。該模型基于靈活的指揮控制系統,結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實現對應急物資資源的實時監控與管理,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迅速做出反應。動員鏈不僅是物理資源的調度,也包括信息、人力、技術的綜合動員及政府機構、商業實體、民間組織等多方的協調合作。在理論上,動員鏈構建基于供應鏈管理、應急管理、危機響應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實用性研究。動員鏈理論模型還要考慮不同類型的災害事件對應急資源需求的特殊性,強調要根據突發事件具體情況制定動員策略,以實現最佳的響應效果。因此,動員鏈模型是一個動態、適應性強的管理框架,旨在通過科學方法與技術支持,提升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整體效能,確保在公共危機環境下的高效運作。
3.超常規需求的定義與分析
超常規需求指的是在應急物資物流運輸領域超出常規預期、難以通過常規系統滿足的物資需求情形,一般發生在大規模自然災害、嚴重公共衛生事件、其他形式的社會重大危機中。超常規需求特點是需求量大、急迫性強、預測難度大、響應時間窗口短。超常規需求對應急物流系統提出極高的挑戰,尤其在應急物資的快速動員、高效利用、精準分配方面。應對這類需求,傳統物流供應鏈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滿足極端條件下的突發物資物流運輸需求。因此,分析超常規需求的本質與特性,對構建能快速響應需求的應急物資物流動員鏈非常重要。在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構建中,不僅要識別潛在的超常規事件,還需有能力在事件發生后調整資源配置與物流運輸方案,以此來確保物資能及時運輸。
二、面向超常規需求的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構建
1.超常規需求背景下的動員鏈構建原則
面對超常規需求背景下的應急物資物流運輸挑戰,構建動員鏈的原則要聚焦提高物流運輸的靈活性、響應速度、資源整合能力。首先,動員鏈設計需確保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調動資源,可建立高度自動化與信息化的監控系統,能實時收集和分析數據,快速做出決策。其次,鑒于超常規需求的不確定性與多變性,動員鏈應具備高度的適應性與可擴展性,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物流路徑與應急資源分配。再次,動員鏈構建還需遵循整體性原則,需通過跨部門、跨行業的合作,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與利用。這不僅涉及物力資源如運輸工具、物資儲備的合理配置,也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的有效整合。例如,可通過建立應急物資管理協議與合作機制,整合政府、私營部門、非政府組織的資源。最后,要考慮應急物資的時效性,動員鏈構建還需確保高度的安全性,可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降低應急物資運輸途中的風險,確保物資能安全、準確地送達受災區。
2.動員鏈構成要素與層級結構設計
動員鏈構成要素與層級結構設計是實現高效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關鍵。動員鏈由預備、響應、恢復三大主要環節組成,每個環節都包括多個關鍵構成要素。在預備階段,可建立物資儲備、信息收集分析系統及培訓演練。在響應階段,需集中應急物資的快速調配、運輸、分配。在恢復階段,主要包括物資的補給與對受災區基礎設施的重建支持。每個環節都須通過高效的信息系統進行支持,以確保數據的實時更新與流通。在層級結構設計方面,動員鏈主要包括本地、區域、國家三個層級。本地層級負責具體的物資收集與初步分配,是動員鏈中最接近需求點的部分。區域層級承擔更大范圍內的物資調度與協調任務,能跨越多個本地區域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國家層級主要負責策略制定、資源整合、重大決策的制定,確保在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可被動員且高效利用。每一層級都應建立緊密的協作機制,通過先進的通信與信息技術進行實時互聯,從而提高整個動員鏈的響應速度。動員鏈設計還需考慮到多種運輸方式的整合,包括陸地、空中、水路,以應對不同類型的災害與地理條件。動員鏈的每個層級都應具備一定的自主權,使其能在沒有上級指令的情況下進行快速決策與物流運輸響應。從而確保在關鍵時刻的高效運作。
3.關鍵節點資源配置與優化
關鍵節點資源配置與優化是確保應急物資物流動員鏈高效運作的核心環節。高質量的資源配置應基于對關鍵節點的精準識別以及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作用理解。關鍵節點包括物資倉庫、集散中心、關鍵交通樞紐(如機場、火車站、港口)、信息管理中心。每個節點都應具備足夠的資源儲備,包括物資、運輸工具、人力、技術支持,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可以迅速被動員與調用。在優化設計中,首要任務是通過數據分析與模擬預測來確定每個節點的最優位置和所需的資源規模,需綜合考慮災害發生的頻率、影響范圍、交通便捷性、物資儲存條件等因素。例如,位于交通樞紐附近的倉庫可減少物資運輸時間,增加物流運輸響應的速度。每個關鍵節點都應建立起強大的信息系統,以實時監控資源狀態與物資流動,保證信息的準確性。資源配置還要強調可擴展性,以適應不同規模的災害需求。這可以通過建立模塊化的資源管理系統來實現,該系統允許根據實際需求快速調整資源分配。
4.動員鏈的動態調整機制設計
動員鏈的動態調整機制設計關鍵是提升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系統的適應性,以應對突發事件中不斷變化的環境需求。該機制可基于實時數據分析技術,允許動員鏈在必要時快速重新配置資源。核心環節主要包括實時監控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靈活的物流執行能力。首先,實時監控系統可通過集成傳感器網絡、GPS追蹤、在線數據流,持續跟蹤物資的狀態、運輸車輛位置、環境變化等關鍵信息。這些數據被實時傳輸到中央數據庫,為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準確的輸入。決策支持系統可采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數據并預測未來需求和潛在瓶頸,提供決策建議,如資源重新分配、路線調整等。其次,靈活的物流執行能力要求動員鏈各節點具備快速響應能力。通常通過建立預配置的資源包與多模式運輸選項來實現,確保在任何特定情況下都能部署資源。例如,某區域因災害導致道路不通,應急物資可通過直升機、無人機進行緊急空運。最后,動態調整機制包括強大的反饋和迭代機制,例如,可建立包含關鍵性能指標(KPI)的評估系統,對動員鏈的每個環節進行定期評估、審查。通過以上措施,動員鏈動態調整機制可全面提升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系統的響應速度與運作效率,確保在災害應對中能做到精確、及時的物資供給。
三、面向超常規需求的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優化策略
1.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應急物資物流需求預測模型
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應急物資物流需求預測模型的核心是通過高級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精確預測在不同類型災害情況下的物資需求。首先,收集大量歷史數據,包括以往災害類型、規模、影響范圍、受影響人口、響應時間、所需物資類型、數量等。這些數據可從政府數據庫、歷史記錄、相關機構、國際組織的報告中獲得。其次,可利用這些數據,訓練多種機器學習模型,如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深度學習網絡,以識別數據中的模式。模型訓練過程需在控制過程擬合與驗證預測準確性之間找到平衡,確保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再次,可引入實時數據流的分析來提高模型關鍵步驟的適應性,可根據當前事件的具體情況調整預測結果,如氣象數據、社會媒體情報、現場報告等,為預測模型提供即時更新的輸入。最后,應急物資物流需求預測模型構建后,可被集成到應急管理系統中,為決策者提供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即時建議。通過這種方式,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提高應急物資物流需求預測的精度,也能提升應急響應的效率。
2.圍繞動員鏈物流路徑,組建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網絡
為充分發揮應急物資物流運輸動員鏈的功能價值,應急管理中心需組建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網絡,確保動員鏈物流路徑能在各種緊急情況下高效運作。首先,需進行全面的物流網絡分析,包括識別潛在的物流節點如倉庫、分發中心、關鍵交通樞紐,并評估它們在不同災害情景下的可訪問性。例如,可通過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制定最優的物流路徑,這些路徑不僅要考慮距離與時間的效率,還要考慮路徑的抗災能力,如防洪、抗震等特性。其次,基于分析結果,設計多層級的物流網絡。在國家層級,建立大型中轉站與儲備倉庫;在地區層級,設置多個分發中心,以確保物資能覆蓋到物流運輸目標區域;在本地層級,可設立多個小型快速響應倉庫。每一層級的設置都須與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私營部門緊密協作,以利用各方的資源優勢。再次,可引入先進的物流管理系統,系統應具備應急物資實時追蹤與調度能力,以動態調整物流方案從而應對突發變化。系統可通過集成物聯網(IoT)技術,實時監控物資的狀態與位置,確保物流信息的可追蹤性。例如,可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優化路線選擇與資源分配,提高物流網絡的整體響應速度。最后,為應對復雜多變的災害環境,物流網絡設計可包含冗余設計與多模態運輸能力,如道路、鐵路、航空、水運的結合使用,確保在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受阻時,其他方式能順利接替,保障物資的持續流動。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可構建靈活、高效、可靠的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網絡,支持災害應急與恢復工作。
3.開發智慧化物流調度系統,提升應急物流運輸效率
為全面提升應急物流運輸效率,可開發智慧化物流調度系統,實現應急物資的動態調度與高效運輸。首先,在系統層級架構設計中,系統可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決策層用于高級策略制定與資源優先級分配,管理層負責運輸網絡的動態調整和日常運營管理,執行層直接控制具體的物流活動,如車輛調度、貨物追蹤。其次,在軟件功能模塊設計上,系統主要包括數據集成模塊整合各種實時數據源,路線優化模塊采用算法計算最佳運輸路徑,資源管理模塊跟蹤物流資源并進行有效配置,實時監控模塊利用GPS與傳感器技術來確保物流活動的透明,決策支持模塊基于數據分析提供操作建議。最后,在系統應用部署上,可分多個階段進行;一是進行系統定制開發,確保所有功能模塊滿足應急物流的具體需求;二是在選定區域進行試點測試,以調整系統設置;三是在試點成功后,進行全面部署,包括硬件安裝與軟件配置。通過這些具體措施的實施,智慧化物流調度系統能提高應急物資物流的響應速度與運輸效率,有效支持災害應急響應。
4.構建多主體協同機制,完善物流運輸的動態監控體系
構建多主體協同機制,完善物流運輸的動態監控體系是提高應急物資物流運輸效率的關鍵。一方面,可建立統一的通信平臺,該平臺能實時共享關鍵信息,如物流狀態、應急資源需求、運輸條件、環境變化等。平臺需配備高效的數據處理與共享技術,如云計算服務和區塊鏈技術,以確保數據的實時性、透明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可在應急物資物流運輸供應鏈中引入監控技術,利用物聯網傳感器與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控和分析應急物資物流運輸過程中的各種參數,如車輛位置、速度、物資狀態、外部環境因素,從而實時調整運輸計劃與應對策略。這一系列措施可提升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系統的響應速度、效率、適應能力。
四、結語
本研究通過闡述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基本概念、特征、動員鏈的理論模型,為理解應急物資物流的運作機制與需求特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動員鏈構建方面,研究討論了構建原則、結構設計、關鍵節點的資源配置以及動態調整機制的建設,并從依托人工智能技術預測物資需求、建立應急物資物流網絡、開發智慧化調度系統、構建多主體協同機制等維度提出了優化策略,研究成果不僅可以提高應急物資物流運輸的響應速度與運輸效率,也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熙.非常態治理下應急物流運輸機制研究[J].中國儲運,2023(8):164-165.
[2]王妍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應急物資調運效率提升的動態仿真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3.
[3]張一輝.面向石家莊應急物流需求的信息系統設計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23.
[4]肖靜怡.物流企業應急物流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22.
[5]黃戈文.應急物流運輸調度理論與方法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1.
作者簡介:邊成敏(1983.07— ),女,漢族,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應急物流、物流管理、工程管理;邊成霞(1986.06—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應急管理、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