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2025-03-12 00:00:00許小燕王旭
鄱陽湖學刊 2025年1期

[摘 要]揚子鱷作為珍稀物種,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與歷史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息息相關。揚子鱷作為穴居動物,其筑巢行為使圩堤易潰,古代圩民們為了護堤保圩多對其進行搜尋捕殺,并填實其洞穴,直接破壞了揚子鱷的生存環境。唐宋以降,隨著圩田開發進程的加快,濕地大規模減少,圩田趨于小型化,圩田干田化及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圩區民眾冬春修圩、旱季引水灌溉等活動使揚子鱷生境趨于惡化,種群數量日益減少。重新審視長江流域人類活動與動物生境的關系,可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提供有益的歷史鏡鑒。

[關鍵詞]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圩田開發;揚子鱷生境

圩田是在湖沼濕地中筑造堤壩,內以圍田、外以圍水的水利田。學界對圩田的研究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關注其概念、發展過程和分布情況等。①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圩田研究向縱深發展,逐漸關注圩田開發方式與農業生產、圩區基層社會與組織管理、圩田開發與水事糾紛等論題。②也有學者關注圩田開發帶來生態環境的變化,①但未注意到圩田開發對動物生境的影響。

生活在圩區的揚子鱷是一種大型爬行動物,對生態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較早從歷史地理角度研究揚子鱷的學者,主要關注的是揚子鱷的分布與變遷。②本文嘗試從環境史的角度探討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以期為當前長江大保護提供歷史鏡鑒。

一、提出問題:《石臼湖螭龍》故事中的揚子鱷與圩田

宋人洪邁《夷堅志·丁志》卷5中記載了一則《石臼湖螭龍》的故事,頗為離奇,茲錄全文如下:

溧水縣石臼固陽湖③中淺處有官圩,亙八十四里,為田千頃,名曰永豐圩,政和以來,歷賜蔡韓秦三將相家。紹興二十三年四月,為江水所壞,朝廷下江東發四郡民三萬修筑。時秦氏當國,州縣用命,督工甚整。次年四月十二日正晝,忽有巨物浮宣江而下,蹙浪蔽川,昂首游其間,如蛟螭之類。而戴角村民,老弱夾岸呼噪,爭攜罔罟籃畚,循水旁捕魚。邑尉黃德琬適董役,見之,問其人,皆云:“螭龍也,或一年、或二年、或三五年必一出,其體涎沫甘腥,故群魚逐而啖食。但掠岸時,漁人所獲無百斤以下者。”是日此物穿丹陽湖而去。至歲暮,石臼湖冰合,舟楫不通。月望夜,又一螭自湖中徙丹陽,聲如震霆,堅冰裂開一丈二尺余,鼓浪亦高。冰破處,經兩日不合。乃知圩堤決潰,蓋是獸所為也。④

故事雖荒誕不經,但研究古史的學者往往能從這則故事中分析出史實。⑤文中提到的石臼湖、固城湖與丹陽湖并稱三湖,在今蘇皖兩省中南部接壤地區。相傳春秋吳國時此地已出現圩田,⑥不過更為確切的記載是在三國兩晉時代。史載:“(孫吳)都尉嚴密建丹楊湖田,作浦里塘。”⑦到了南朝時期,圩田的開發進一步發展。《南齊書》載:“遣五官殷沵、典簽劉僧瑗到諸縣循履,得丹陽、溧陽、永世等四縣解,并村耆辭列,堪墾之田,合計荒熟有八千五百五十四頃,修治塘遏,可用十一萬八千余夫。”①所述地區即為故事的發生地石臼、固城湖區域。不過由于此時南方人口尚少,對河湖的利用和開發尚不夠成熟,總體環境仍是地勢低下、氣候潮濕。隋唐時期圩田繼續發展,古丹陽湖已被分割,湖泊面積日益縮小。到了宋代,萬春圩、政和圩、行春圩等大圩均已修筑完成。②自開發伊始至宋代,三湖地區的卑濕情況已經大大改善,這無疑與圩田的開發密切相關。

那么,故事中的螭龍又是什么動物呢?應該是揚子鱷。可從以下三點論證:一是故事發生的地點與揚子鱷分布地區相吻合。文煥然等學者的研究表明,歷史上揚子鱷曾廣泛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③且今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安徽宣城。此外,今天考古學者發現石臼湖南岸的薛城遺址中有揚子鱷遺跡,④說明這一區域自古以來就是揚子鱷的棲息地。二是所述螭龍與揚子鱷體貌特征相似。揚子鱷一般體長1.5米,最長可達2.3米,頭上有類似角一樣的凸起。成年揚子鱷耳后有一排弧形的枕鱗,有堅強的棘狀凸,遠遠看去仿佛是龍頭上的角。⑤古人所述螭龍則有長尾、頭似龍但無角、鱗甲呈五色狀、總體顏色偏黃等特征,⑥其形象固然融合了多種動物特征,但關于角、鱗甲的描述與揚子鱷十分相似。古人誤認揚子鱷為龍的情況并不鮮見。如朱翌《猗覺寮雜記》載:“宣和巳亥,都城北小民家,晨起見一物,如龍,伏床下。大驚。都人爭往觀之。禁中取去,驗之,鼉也,杖殺之。”⑦今人考證“鼉”即為揚子鱷。⑧三是螭龍的習性與揚子鱷有相似之處。《本草綱目》記載:“鼉性嗜睡,恒閉目。力至猛,能攻江岸。……夜則鳴吼,舟人畏之。”⑨鼉吼聲極大,與故事中的螭龍“聲如震霆”的記載相符。鼉力大,能攻江岸,并喜掘洞筑穴,而故事言圩田“州縣用命督工甚整”,但因“螭龍”穿過而“圩堤決潰”,這與揚子鱷喜掘洞筑穴的習性也十分相符。凡此三點,可推測故事中的螭龍確為揚子鱷。

上述故事還引發出一些思考,如揚子鱷為何要“浮宣江而下”“穿丹陽湖而去”,這與故事中提到的蔡、韓、秦三將相家在永豐圩的大規模筑圩活動是否有關?揚子鱷需要冬眠,但為何它們要在冬季“自湖中徙丹陽”破冰而去?當地人認為“圩堤決潰蓋是獸所為也”,揚子鱷的異常活動是否真的與堤壩損壞有關?圍繞著這些問題,下文擬探討圩田大規模開發對揚子鱷生活環境的影響。

二、筑堤修圩與捕殺填洞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圩田重在修筑圩堤,然而揚子鱷有冬眠習性,生活在圩區的揚子鱷有一定幾率在圩堤中掘洞筑穴以作為冬眠場所,這一生活習性影響了圩堤的穩定。圩民們為護堤保圩,對揚子鱷進行搜尋捕殺并填補其洞穴,這一行為對揚子鱷的生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揚子鱷筑穴與圩堤潰決

圩岸是保障圩田生產的基礎設施,只有圩岸高厚完固才能有效抵御外水入侵,保護圩內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岸表現出愈益高廣的趨勢。在江東地區,嘉祐六年(1061)復建的萬春圩堤底寬6丈、高1丈2尺。到南宋時,圩堤標準有所提高。據淳熙十一年(1184)陳骙的查勘,當時太平州圩岸一般基寬7丈、高1丈3尺(從地面算起),①圩堤底寬增加1丈,高增加0.1尺。元代江浙行省督治田圩,規定圩岸體式為五等:以水為平,平水田為一等,岸高7.5尺,底闊1丈,面闊5尺;田高于水,圩岸高闊則相應遞減。②到了明清時期,圩岸的規格繼續提高。明姚文灝《修筑圩坦事宜》記載的五等岸式是:“田低于水者,底闊一丈五尺;田與水平者,底闊一丈四尺;田高于水一尺者,底闊二丈二尺;田高于水二尺者,底闊一丈;田高于水三尺者,底闊九尺,面闊比底各減半。高亦以水為準,外面各離水八尺。”③如此詳細的尺寸標準,反映了歷代圩民對圩堤修筑的重視。

盡管圩堤的修筑備受關注,但堤岸潰敗、水災橫行的記載屢見不鮮。導致圩岸崩壞的因素很多,如湖水長期沖擊、圩堤管理不善、發生洪澇災害、動物筑穴潰堤等,相關研究也較為豐富。④古語云“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實際上已暗含了動物筑穴與堤壩崩壞之間的關系。這些動物包括鱔、獾、狐、揚子鱷等,⑤其中揚子鱷因體型較大,沖擊力較強,對堤岸的影響尤大。

古人對揚子鱷掘洞筑穴的習性已有所了解。⑥東漢龐德公曾曰:“黿鼉穴于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⑦宋人王炎亦有“黿鼉窟穴深更深,卒為人得由貪餌”⑧的詩句。在岳陽巴陵縣,清代方志記載“黿鼉窟穴連雙岸”。①今天學者的研究表明,揚子鱷在其棲息地內建有復雜的洞穴系統,白天隱居其中,夜間出外捕食。在自然狀態下,母鱷生活的水體里有各種小型動物,它們在埂壁挖掘洞穴,這些洞穴為幼鱷建造洞穴打下基礎。②圖1為揚子鱷在圩區的洞穴構造圖,雖是簡圖,但仍可知其洞穴四通八達,這些洞穴大多距地表1米—2.3米不等。如果洞穴位于丘陵山塘地區,則洞道總長可達10米—25米。由于揚子鱷分布區4—8月為多雨季節,其間圩區常被水所淹,洞穴常浸沉于水中,故圩區的洞穴都有氣洞,以適應周期性的水位變化。當洪水爆發時,水位驟漲,揚子鱷會伏在氣洞口,以此為進出。③不管是巢穴還是氣洞,都是河水透漏之孔道。

[圖1 揚子鱷在圩區的洞穴構造圖④]lt;F:\2025鄱陽湖學刊第1期\2025-1-1.jpggt;[1—9表示各段沉造距地表深度,分別為1.2m、1.4m、1.4m、1.6m、1.9m、1.9m、1.8m、2.1m、2.3m。

10.臥臺 4、11.氣洞

12.洞口 13.通往水潭]

關于圩岸因揚子鱷而廢壞的情況,古人早有樸素的認識。宋人沈括曾在嘉祐六年(1061)主持重修萬春圩,當時不少人以“圩水之所赴皆有蛟龍伏其下,而岸善崩,向之敗未嘗不以此”的理由反對,而沈括則以“蓋圩之水鑿堤而出,釃于堤外,其下不得不為淵,淵深而岸隤,其中非所當怪也”⑤的道理予以反駁,認為此類精怪之言不足為信,堤壩之所以潰決是因為圩中之水反復沖擊圩堤,導致堤壩裂隙過大的緣故。沈括辯駁的理由有一定可信度,但眾人認為圩堤之下有蛟龍應非虛妄之言。直至清代,仍有不少文獻記載圩堤潰決乃是因為“蛟龍”作祟。如道光三年(1823)五月,“(當涂縣)福定圩周家埠潰……至夜烈風甚雨,猝然大崩,霎時間石橋瓦屋舉無存者,其中必藏蛟龍惡物,得水便興,乘以云雨,致潰圩堤也”。⑥又,當涂縣有一潭,名曰龍潭,其“深且大,中間叵測,疑藏蛟龍,道咸間連潰六七缺” 。⑦面對難以抵御的自然災害,當地人分析原因時或許帶有一定的“臆想”成分,但仍可知“蛟龍”與潰堤之關系。已有學者指出,古人所說的蛟,應是在綜合鱷魚、大魚、蟒蛇、牛等動物特點的基礎上組合而成的一種具有神化色彩的動物。①具體到萬春圩、福定圩、當涂龍潭地區,“蛟龍”以揚子鱷為原型的可能性最大。揚子鱷就堤筑穴,使堤壩變得松散,堤岸在圩水的反復沖擊下更容易潰決。

還應該注意到,上述關于關于蛟龍潰堤的記載多是在夏季。現有研究表明,鱷魚喜歡在雨水較多的時節出沒,因而夏秋多雨時節是它們活動的頻繁期,尤其是夏季雷雨前后,由于天氣悶熱,鱷魚異常躁動,常發出聲如輕雷的鳴叫聲。②雷雨降下后,為解難耐酷熱,鱷魚會盡相入水,隨波逐流。由于揚子鱷用肺呼吸,不能長期待在水底,大水之時頭需浮出水面,民眾見此景象,很容易將揚子鱷誤認為蛟龍。此外,6月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季,又是揚子鱷的繁殖季節,雌雄鱷均會發出繁殖期所特有的叫聲,此時雄鱷會爬向雌鱷的居住地。當雄鱷主動尋找雌鱷進行交配時,常極度興奮,會在水面上狂游不息。③這些習性使民眾很容易將蛟龍、鱷魚與水災聯系起來,而水災又與堤壩潰決有關,故圩民認為堤壩潰決引起水災乃是因為蛟龍居其下、興風作浪。史料中記載的水災很可能是圩下有揚子鱷掘洞穴而棲,恰逢大風大雨,圩堤潰敗,于是被迫離開洞穴遷徙他處,民眾將其誤認為蛟龍,因而造成蛟龍乘雨使圩堤潰敗的假象。

前文已述,揚子鱷在古文獻中常被記載為鼉,且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因其有掘洞筑穴的習性,故“鼉善攻岸”成為該地區民眾的普遍認識。首先看中游地區。如在湖南洞庭湖東北部的岳陽巴陵縣,明代府志《隆慶岳州府志》中記載該縣物產有鼉,“似龍,善穿穴壞堤”。揚子鱷的這一習性使臨江村莊堤壩難以抵御洪水,農田受災,農民困苦,府志中對此也多有記載:“夫常賦豈以病民哉?水旱已七載,饑而死徙者不知其幾。蛟龍為害,黿鼉窟之,田畝又蕩折分崩,縱欲耕,何以耶?”④到了清代,情況似乎并沒有改變。嘉慶《巴陵縣志》載:“鼉善攻岸,城陵磯外江岸多有之。”⑤再看下游地區。如在江西彭澤,清人張丹留下“潛鼉崩岸動,鳴鶴大江來”的詩句。⑥又清人錢灃曾路過南京,時值多雨季節,陂塘潰敗,他認為“廬塌灶陷足蛙黽,防穿陂潰非蛟鼉”。⑦綜上所述可知,無論是“蛟龍”還是“鼉”,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均是以揚子鱷為原型,“蛟龍潰堤”“鼉善攻岸”等說法均表明揚子鱷筑穴影響到圩堤的穩固。

(二)捕殺揚子鱷與填補洞穴

揚子鱷掘洞營巢使圩堤易潰,故成為圩民捕殺的對象。唐代醫家陳藏器曾記揚子鱷的習性:“鼉性嗜睡,恒閉目。力至猛,能攻江岸。人于穴中掘之,百人掘,需百人牽之;一人掘,亦一人牽之。不然,終不可出。”①可知捕殺揚子鱷與其“力至猛,能攻江岸”相關。到了宋代,捕殺活動并未停止,遂述王炎“黿鼉窟穴深更深,卒為人得由貪餌”②之句似乎是用餌釣鼉的誘捕方法。到了明代,這一方法被沿用。史載:

國初江岸常崩,蓋豬婆龍于下搜抉,故也。以其與國同音,嫁禍于黿。朝廷又以與元同音,下旨令捕盡,然岸崩如故。有老漁過曰:“當以炙豬為餌以釣之。”釣之而力不能起。老漁他日又曰:“四足爬土石為力耳,當以甕通其底,貫釣緡而下之,甕罩其項,必用前二足推拒,從而并力掣之,則足浮而起矣。”巳而果然。眾曰:“此鼉也。”老漁曰:“鼉之大者能食人,即世之所謂豬婆龍,汝等告天子,江岸可成也。”眾問姓,曰晏姓。倏而不見。后岸成,太祖悟曰:“昔救我于覆舟山是云晏。”③

此故事雖然具有神話色彩,但情節有一定的可信度,至少捕鼉的方法是出自民間,不可能完全是造假。揚子鱷是肉食動物,且體型較大,成年揚子鱷一般可達1米—2米,以炙豬為餌引誘其出洞,并需借助工具卸其蠻力才能拖拽出洞,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從故事中老漁翁“汝等告天子江岸可成也”之語可以推測,捕殺揚子鱷的主要原因是國初江岸常因其筑穴而崩壞,引起洪澇災害,為維護堤岸,故而對其進行捕殺。

清代捕殺揚子鱷的記載則更多,細節更為豐富,捕殺方法也較前代有所進步。清人錢灃有《縛鼉行》一詩,“霪霖平地成洪河,公安郊東獲巨鼉。縛扛入城始破曉,群童叫噪周相羅。磚敲棒擊不停手,豈憐生氣存無多。……胡為至今犯眾怒?云工潰堤如豬婆。張牙奮爪一嚙抉,十丈不難立洞過。低鄉貧戶正安堵,轉瞬廬舍沈白波。”④公安郊東即今湖北省公安縣境內。從人們“磚敲棒擊不停手”的行為來看,民眾對于捕獲巨鼉頗為欣喜,這是因為其筑穴潰堤導致“霪霖平地成洪河”,將其捕獲則堤壩少浸漏之患。揚子鱷具有高超的掘洞筑穴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工具,“張牙奮爪一嚙抉,十丈不難立洞過”即是明證。這里的“十丈”是指其洞穴之深可達10丈,清代10丈合今33米,圍觀者之言或許有所夸大。“低鄉貧戶正安堵,轉瞬廬舍沉白波”則是指人們試圖堵塞潰堤,但由于潰堤過大,難阻洪澇。清光緒年間有《鼉龍貪餌》一圖,圖中文字如下:

慈西丈亭迤西石山渡地方,季秋來一鼉龍,即俗所稱豬婆龍也。此物最喜掘堤,雖堅必倒,居民皆患之。聞上虞嵩壩潘某有捕治之術,厚禮聘之,冀除此患。潘遂詣該處,勘視良久,謂人曰:“此可以釣而致也”。令取小豕一頭,奏刀宰之,剖其腹,刳其腸臟,以魚胞儲藥及酒,實諸豕腹,以繩縫之,而系以巨鉤。次日凌晨,沉于渡之北岸。須臾,龍果躍而吞食,潘偕眾拽之不動,命姑置之。約逾一點鐘時,潘復率眾拽之,得登彼岸,蓋已為藥力醉倒矣。有見者謂是物之背大如四張八仙桌,背凸而首如獺,頭較人首尤巨,四足力甚大,水中惡物也,今得除之,水陸之人有不額手相慶哉?”⑤

主人公潘某為上虞人,清代余姚縣西有西石山,故此事應發生在今浙江紹興地區。此地揚子鱷是自外地遷徙而來,但當地人對其喜掘堤的習性很了解,擔憂堤壩因此潰敗,故厚禮聘請潘某捕殺之。潘某以捕殺揚子鱷為業,其方式與明代老漁的捕鱷之術相比更為高明。同樣是釣鼉,潘某在釣餌中增加了麻痹類藥物,待揚子鱷吞食釣餌被醉倒后再拖拽而出,捕捉成功率更高。

另有圖名為《鼉龍解寧》,配文云:“蕪湖萬頃湖內,素產鼉龍,大小數百計,均以圩堤荒冢為窟穴。往往夜靜更深,萬籟俱寂之時,地中有聲如擊鼓者,即鼉鳴也,刻江督憲特飭萬頃湖屯墾督辦李觀察,在湖捕獲一頭,重約四十余斤,業已飭弁解至江寧,置諸公家花園,任人觀覽云。”①由此可知,晚清時蕪湖地區尚有不少揚子鱷,有“大小數百計”。當時在此地設有“萬頃湖屯墾督辦”的屯墾機構,可見圍墾的力度較大,故捕獲揚子鱷應是為了更好地圍墾,因為它們“以圩堤荒冢為窟穴”。李觀察捕獲的這頭揚子鱷僅40余斤,個體較小,應尚屬幼年,捕獲后飼養于公家花園供人觀覽。這種由“自然”到“人工”的生長環境,也可看出圩田的大規模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從前述捕殺揚子鱷需要“百人牽之”“并力掣之”以及禮聘專人捕治的情況來看,捕殺揚子鱷并非易事,更為有效和經濟的方式是搜尋其洞穴并填實。明人已經意識到“有圍岸因鰍鱔窟穴,或樹根朽爛,遂成漏洞”,②認為“一田有漏卮,旱則易涸,潦則易溢”,補救之法是:“先將漏處開掘深六尺,至磉底為度,廣三四尺,小漏用牛糞,大漏用石灰,俱以土泥和勻,塞于漏處,將土泥填高一尺,用木樁舂實,以一尺為一層,漸次層筑,舂極堅實,與老岸平。”③“磉”是柱子底下的石礅,可見時人發現漏洞后會先將其掘深6尺,至石墩處為止,視漏洞大小用石灰或牛糞和以土泥填補,以1尺為一層,層層填筑,直到與老岸高度一致。清代圩區農人對于搜查洞穴填補漏洞同樣重視,可以當涂縣為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載:“竊議搜剔弊端為興利之首務,而禍害不可不殲除也。利興矣而不除,其妨利者,利尤未全也。故伐蛟、捕獺、挖蟻洞、搜獾穴尚焉,諸物皆足以害堤,堤為所穴,則漏生焉,浸久而崩削。”④可見搜查動物洞穴、填補漏洞被視作養護圩堤的首要之務,這些動物包括揚子鱷、獾、蟻、獺、鱔、穿山甲等。揚子鱷因體型較大,力量較大,對圩岸的影響尤大。“蟻穴、獺洞、鱔攻皆能穴堤,水漲則漏,又有鼉龍一物,喙利而尾尤銳,至若堤埂昂頭縮腳之處,定有陡磡,外水浸淫即開裂,拆宜逐細搜尋之為是。”⑤清人陸錫熊曾往宣州做客,有“長堤苦受黿鼉嚙”(《中秋夜碧梧草堂玩月歌》)⑥的感嘆。6月正值長江中下游雨季,這時堤防最為緊急,清人陸錫熊曾深切感受到揚子鱷筑穴對堤岸的影響,其《渡渾河》一詩云:“千家避水痕猶在,六月防河策最勞。卻指蘆溝臥波影,黿鼉架后自堅牢。”(《渡渾河》)①可見黿鼉常在蘆溝處活動,防范揚子鱷等動物在河堤處筑穴已是堤防一大要務。

對于如何尋找揚子鱷洞穴,古人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前述“堤埂昂頭縮腳之處,定有陡磡”,也就是根據堤壩的外部形態判斷。揚子鱷多在水體與堤壩連接處營巢,此處堤壩較陡,一旦被挖掘成洞道,勢必使堤壩難擋洪水。由于幼鱷對自然洞穴有趨向性,常在獺、鱔等小型動物挖掘的洞穴中停留,并進行改建、擴大、挖深,②故為了保護堤壩,圩民會組織人手日夜搶護,“皖省比歲洞堤穴壩,駭浪沖激,農民鳴鉦集補,晝夜搶護,欲與水爭一線”。③人們搜尋獺、鱔等動物的巢穴,并以樁席苘麻等物填補,“當率夫名巡堤埂,搜獺洞、實鱔孔、堆土牛、填水溝,險要之地尤宜多積樁、席、苘、麻等物”。④除了用樁席苘麻之物填塞,石灰也是常用之物,“尤有要者,或為鱔所攻,或為鼉所伏,或為獺所藏,木樁之外,仍宜多備石灰煤炭,以壓制之,使其不敢穿穴,自無浸漏之患矣”。⑤明初,夏元吉在潮州任職,“命具舟數百,載以焚石,布塘之上,下令曰‘聞鼓聲,齊下焚石。’于是兩岸擊鼓,競投焚石,急散舟以避之。須臾波濤狂沸,水石搏擊,震撼天地,輾轉馳驟,赤水泉涌。有物浮仰水面,焦灼腐爛,縱橫數十丈,若黿若鼉”。⑥焚石即石灰。就大小來看,此鱷應是馬來鱷,并非揚子鱷,但用生石灰的方法是相通的。石灰不僅可以填塞洞穴,而且遇水后產生化學反應,散發大量熱量,確有“毒殺”效果。盡管有各種方法搜尋并填補揚子鱷洞穴,但圩民仍感嘆道:“按上,諸物(指蟻、獾、獺)穴堤尚有可捕之法,惟鼉一物,居無定處。”⑦這一方面是因為揚子鱷體型較大,捕獲不易;另一方面是因為揚子鱷有較強的遷徙能力,其洞穴散布于各處,較難搜尋。故圩民們有與揚子鱷和平相處、互不侵擾的樸素愿望。大官圩圩區龍王廟的楹聯,其上半聯書“一廟鎮湖堤,控丹陽石臼以同歸,鼉伏蛟潛民不擾”,⑧正是此愿景的實證。

三、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其他影響

人們為護堤保圩而捕殺揚子鱷,同時搜尋并填補其洞穴,這些活動直接影響到揚子鱷的生境。除此之外,圩田的大規模開發使濕地減少,在橫塘縱浦的形制規劃下,揚子鱷被迫生活在僅存的少量濕地中,并被人類的各種活動所侵擾。濕地的大規模減少對揚子鱷來說是“致命一擊”。圩田越分越小,圩區干田化與旱澇災害頻發以及圩民們的日常活動都破壞了揚子鱷的生存環境。

(一)濕地大規模減少使揚子鱷棲息地被破壞

揚子鱷棲息地大致分為三類,其中與自古以來揚子鱷的原始棲息地最接近的是低海拔多種濕地,如沼澤、水塘和溪流的沖擊平原。①太湖平原、皖江地區、鄱陽湖與洞庭湖區未開發時存在的大片濕地,都是揚子鱷適宜的棲息地。圩田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根據當地河湖密布、地勢低洼的地形特點而筑造的。宋人沈括稱:“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濕。厭水瀕江,規其地以堤,而藝其中謂之‘圩’。”②可見古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將適宜揚子鱷生存的低濕地改造成為人類耕種的良田,揚子鱷的棲息地逐漸減少。

唐宋以降,經濟重心南移與人口的大規模南遷,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大片濕地被開墾成田。唐五代吳越時期,太湖流域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塘浦圩田系統。③兩宋時期,太湖流域與皖江流域的圩田開發速度加快,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圩田,如太平州蕪湖縣的萬春、陶辛、政和諸圩,當涂縣的大官、廣濟諸圩,以及宣州的金寶、化成、惠民諸圩等。到了明清時期,圩田修筑的數量和規模都有擴大。據汪家倫統計,合肥從明代以前的36圩,增加到清代的77圩;和州從明前期的70余圩,發展到清末到150多圩;無為州所屬圩田在清道光時共有590余座,數量和面積在皖江流域首屈一指。④明清兩代,圩田之盛前所未有,其具體的修筑數字因年代、資料所限而難以全面統計,初步估計約3000座左右。⑤原來與湖泊江河相連的沼澤濕地被圍墾成一塊塊圩田,原始濕地逐漸被圩田替代,這也意味著適宜揚子鱷生存的大片濕地已經消失。

(二)圩田小型化使揚子鱷棲息地碎片化并影響其繁殖生態

唐、五代時期,圩田多以大圩為主。范仲淹曾描述:“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⑥郟亶也曾考察吳淞江以北的大圩,并找到舊大圩的遺跡。他認為,“循古今遺跡,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七里或十里而為一橫塘。因塘浦之土以為堤岸,使塘浦闊深而堤岸高厚”(《郟亶水利書》)。⑦根據郟亶的描述,舊圩的面積在13000畝—26000多畝之間,⑧這樣的大圩使揚子鱷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也更容易覓食、求偶。入宋以后,由于朝廷水政不修,且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口大增,民間多私筑小圩,大圩古制遭到破壞,“兩浙連年治水無效。不知大段擘畫……而止令逐縣令佐,概例勸導,逐位植利。人戶一二十家,自作塍岸,各高五尺”。⑨圩田的面積雖然擴大,但單個圩田的面積趨于小型化。

圩田小型化使揚子鱷的棲息地碎片化、島嶼化,這嚴重影響到種群的遺傳結構、增加近親繁殖機率而導致遺傳異質性,并影響個體行為特性、種群間基因交換、物種間相互作用及生態過程,①也即直接影響到揚子鱷的求偶與交配。雌雄鱷平時分居兩地,6月繁殖季節來臨時,雌雄均會發出繁殖期特有的叫聲以求偶。雄鱷會循著雌鱷的答應聲,離開自己的居住地,爬向雌鱷的居住地。②繁殖期的雄鱷可離開洞穴數千米。③圩田變小,意味著一個封閉的圩田中所能容納的揚子鱷數量也就越少,且圩田各處閘澳眾多,以時啟閉,很難互通。繁殖期的雄鱷需掘穿堤壩才能越過圩堤與雌鱷成功交配,這影響了揚子鱷的繁殖生態。小圩的圩堤多是民眾自發修筑,較之大圩更為卑薄,揚子鱷筑穴對小圩堤的破壞更大,民眾更需時刻防范揚子鱷在堤壩處掘洞,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三)圩田干田化與旱澇頻發進一步縮小了揚子鱷的生活范圍

干田化概念為日本學者所提出,濱島敦俊等都對此有論述,認為江南農田開發的第二階段是農田改良,其主要特點之一是實行“干田化”,即疏通河道,排出農田積水,改造低濕耕地,使農田干燥化,提高耕地土壤的熟化程度。④總體來看,自圩田始,干田化的進程就已經存在,只是歷代有程度上的差異。干田化使地塊干燥,使揚子鱷難以找到具備常年積水的地塊,棲息地進一步壓縮。揚子鱷為穴居動物,靠洞穴度過炎夏和寒冬,故洞穴中需常年具備積水。高水位、低水位以及水位波動都會影響揚子鱷的生存條件。⑤另外,干田化是農田改造過程中的步驟,待農田被改造成為一個個圩區時,具體情況又有變化。圩區農作物的種植需要引入河水,但到了冬季休耕時期,為除澇或改善土質,又常常有“冬月竭池”之舉,即在冬月枯水季節將內河水挺出外河,排除春茬田間積水,預降內河水位。⑥揚子鱷有冬眠習性,圩區水位的大幅度波動不利于其平穩渡過冬眠時期。

干田化過程雖然有利于改善土壤條件,但卻改變了整體的水流環境,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局面,容易引起旱澇災害。隨著農田的干田化技術發展,眾多圩田的開發使江流出水受阻,河道淤積加重,圩區旱澇敏感性加強。今研究表明,南宋的水旱災害頻率均大大超過北宋,水災平均約5年一次,為北宋的136%,旱災約6年一次,為北宋的176%。到了明清時期,治田與治水完全分隔,圩田干田化趨勢加強,河網愈來愈亂,使圩區防洪除澇的能力進一步削弱。⑦而揚子鱷的棲息地需要有常年積水的溝、塘、水庫等自然水體,且這些水體需與長江支流相聯系,或在洪水期與長江支流有聯系,繁殖期水深至少在0.5米以上。⑧干旱會使揚子鱷棲息地缺水,難以滿足其繁殖期的水量要求,洪水則導致其被淹死或隨水流失,地方種群有滅絕的風險。①洪水和干旱都是導致揚子鱷適生范圍縮小的最主要環境原因。②概言之,圩區的旱澇災害頻發影響了揚子鱷的生存環境。

(四)圩區人類活動對揚子鱷冬眠、食物、繁殖等方面的影響

揚子鱷多在河湖岸邊或堤壩處筑穴,且進入冬季需要于洞穴中冬眠。一般9月下旬氣候轉涼,揚子鱷出來的活動的次數會大為減少,10月中旬以后較難見到野生鱷出來活動。10月下旬揚子鱷一般不離開冬眠地到外面活動,其外出活動最早出現于4月中旬。③圩區的人們卻常常需要對堤壩進行整修或新筑,且興工時間一般為冬季農閑時。如在當涂縣,“小民惟冬月務閑,春則農事興矣。上年原八月定人,十月起工,近因更換推諉,延至春初,以至春水起而土方沒,便剮埂腳以敷埂頭,立視坍卸,不惟無益而反有損,乞從舊宜早。”“圩修宜合辦也,今冬興工新圩修之事”,④這無疑會影響揚子鱷的冬眠。完全入眠的揚子鱷被挖出時雙眼緊閉,任憑翻動毫無感覺。如在初眠或近蘇醒期,且在晴天時挖出,揚子鱷行動緩慢,⑤也很難逃脫。如果筑堤活動因興工者推諉而推遲到春初進行,這時“春水一發即無礙于圩身,而湖灘湮沒,無從取土”,⑥人們只能挖埂腳處的泥土以修補埂頭,這也會破壞揚子鱷的筑穴場所,影響其生存。

除了冬眠、筑穴地被人為干擾之外,日常的修圩護圩活動還會影響到揚子鱷的食物來源。揚子鱷貪食,食量很大,每次能吞食占體重約10%的食物量,⑦合6公斤左右,以水生動物螺螄、蚌類、魚類等為食,而圩工修堤時為防止筑堤土壤中夾帶雜物,常將埂腳處的螺殼瓦礫等雜物去除。“然后取土不準稍有夾雜,至埂腳稍有堆積螺殼瓦礫者,最為圩工之害,一并起去。”⑧黃鱔、泥鰍、河獺等小型穴居動物也是揚子鱷的食物,但它們多會因對圩堤的破壞而被捕殺,這也使揚子鱷的食物來源大量減少。揚子鱷營巢多半選擇有茂密植被可掩蓋之地,而巢材除了利用一些喬木和灌木的葉子之外,主要利用各種雜草。⑨圩工筑堤“凡遇漫缺旁無深泓及沖刷處,皆可就原埂對工補筑。先除去爛柴、腐草、浪渣、螺蛤殼及一切礙堤者”,⑩爛柴腐草等雜物被除去,使揚子鱷巢材缺失,筑巢較為困難。由于生長在堤岸上的柴草會將漏洞掩蓋,易造成隱患,故圩民在日常養護堤壩時常將其割除,“柴草蒙茸,漏洞開裂舉不能見。先令農佃刈之,一望瞭然矣”。當然也有圩民在圩堤處“挑挖成坑,以為養魚之計”,①這些人工養殖的魚似乎增加了揚子鱷的食物來源,然而實際情況是,家養魚類個體較大,不易為其所捕,②“養魚之計”并不會增加其食物來源。

揚子鱷作為產卵的爬行動物,會選擇有助于受精卵發育的筑巢地點,并傾向于在距離人類活動區更遠的島上建巢,以避免繁殖季節人類活動的干擾。③見人為干擾會影響揚子鱷的繁殖,甚至造成揚子鱷不繁殖。④6月是揚子鱷的繁殖季節,這一時期正值農忙,人類的農業活動無疑會影響到揚子鱷的交配繁殖。農忙過后,人們會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但因加工設備運作時會產生震動,損害堤壩,故常禁止將其放置在堤壩處。“油榨之設,震動堤身,傷害地脈固已,若湖邊之堤尤不可設,黿鼉喜聞油香,近岸為窟,堤埂尤多漏洞。”⑤這里的“油榨”應是指榨油的某種設備,且運作時會產生震動,但揚子鱷性喜靜,這影響到堤壩的穩固,也不利于揚子鱷生存。此外,旱季圩區農人多引水灌溉,“旱則放湖水灌田,澇則決田水入海”,⑥這一農業活動實際上是在與揚子鱷爭奪水資源,影響到其生存環境。圩區居民為阻止揚子鱷掘洞而在堤壩處放置石灰,修筑堤壩更需用石灰和土:“每挑土一層和以石灰,夯硪三遍,再挑二層,和灰夯硪如前”。⑦石灰為堿性材料,石灰的大量使用使圩區水體有堿化風險,⑧而揚子鱷棲息地為微酸性的無機環境,⑨這是一個矛盾點。凡此種種,可見圩區人類活動對揚子鱷生存環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結 語

綜上所述可以判斷,《石臼湖螭龍》故事里的揚子鱷“浮宣江而下”“穿丹陽湖而去”與兩宋時期永豐圩的筑圩活動有關。大規模的筑圩活動破壞了揚子鱷的生境,迫使其向外遷徙,尋找新的棲息地。揚子鱷需要冬眠,或是因人們在筑圩時挖出了正在巢穴中冬眠的揚子鱷,故使其一反常態,“破冰而去”。揚子鱷有筑穴而居的習性,這成為圩堤易潰的原因之一,故時人認為“圩堤決潰蓋是獸所為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思考圩田的開發對揚子鱷的生境有何影響。

圩田固然是改造濕地、提高江南地區糧食產量的一大創舉,但對揚子鱷等動物的生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不利影響。揚子鱷冬眠及繁殖后代需要在堤壩或岸邊掘洞筑巢,其復雜的洞穴系統使堤壩易潰,大水來臨之際易引發水災,這成為揚子鱷與圩區民眾不可調和的矛盾。為了護堤保圩,民眾多捕殺揚子鱷,明代常見的方法是用餌釣鼉,到了清代則在餌料中加入麻痹類藥物,捕殺方法更為進步。為了更加經濟有效地減少揚子鱷對堤壩的破壞,圩區民眾多搜尋其洞穴,以樁席苘麻等物填補,并放置石灰使其不敢穿穴。圩民們的這些行為對揚子鱷的生境造成了較為直接的影響。

此外,圩田的大規模開發使濕地日益減少,適宜揚子鱷生存的環境被破壞。大圩越分越小,圩田的小型化使揚子鱷的棲息地日益碎片化,影響其繁殖效率。圩田的干田化與旱澇頻發進一步惡化了揚子鱷的生存環境,使其有淹死或隨水流失的風險。圩區民眾整修堤壩、引水灌溉、生活用水排放等活動都對揚子鱷的生存造成不利影響,人類活動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極大。《證類本草》記載揚子鱷“今江湖極多”,①可見其曾經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但至現代社會,揚子鱷已成為珍稀動物,只能依靠生態保護區以繁衍生息,這一巨變無疑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圩田的大規模開發有關。

以往的史學研究多以人為歷史主體,謳歌人對生態環境的改造。然而人在將地球一步步改造成為適宜自身生存的家園時,動物們也正在逐步喪失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幸而當今生態學、動物學等學科蓬勃發展,學界轉換視角,關注動物的學術研究方興未艾,更有學者提出“動物轉向”與“后人類史學”等理論,試圖將動物作為歷史主體,②這有利于探討人與動物關系的歷史。鈔曉鴻教授認為,“環境史不應僅僅提供研究對象的資源、環境背景,還要揭示當時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③唐宋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揚子鱷生境的惡化,與人們筑堤作圩這一活動便具有內在聯系。從人類的角度看是揚子鱷掘洞筑穴這一習性導致堤壩易潰,影響人類經濟生產;換個視角看則是人們一步步將揚子鱷生存的濕地改造成為適宜耕種的圩田,蠶食其生存環境。然而,圩民與揚子鱷之間“互害”悲劇的發生有其歷史原因,古人的發展眼光畢竟受制于歷史局限性。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并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因此研究和關注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動物歷史,重新審視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可為未來人類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提供有益的啟示。

責任編輯:徐 穎

[作者簡介]許小燕,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旭,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江蘇揚州 225002)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唐宋江運交匯區的發展進程及其區域地位研究”(編號:24LSA001)

①參見寧可:《宋代的圩田》,《史學月刊》1958年第12期;繆啟愉:《吳越錢氏在太湖地區的圩田制度和水利系統》,載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編:《農史研究集刊》第2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第139—158頁;吉敦諭:《何謂圩田?其分布地區與生產情況怎樣?》,《歷史教學》1964年第8期。

②這一時期專門研究圩田的著作參見繆啟愉編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趙崔莉:《清代皖江圩區社會經濟透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涉及圩田研究的著作參見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魏嵩山:《太湖流域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關于圩田開發方式與農業生產的研究論文參見張建民:《江蘇、安徽沿江平原的圩田水利研究》,《古今農業》1993年第3期;巴兆祥:《江淮地區圩田的興筑與維護》,《中國農史》1997年第3期。關于圩區基層社會與組織管理的研究論文參見吳滔:《明清江南地區的“鄉圩”》,《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關于圩田開發與水利糾紛的研究論文參見莊華峰、丁雨晴:《宋代長江下游圩田開發與水事糾紛》,《中國農史》2007年第3期。

2025年第1期Journal of Poyang Lake No.1 2025

DOI:10.3969/j.issn.1674-6848.2025.01.007

環境史研究

①參見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莊華峰:《古代江南地區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3輯;莊華峰、丁雨晴:《清代圩田的開發與環境問題——基于當涂大公圩的考察》,《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②參見文煥然、黃祝堅、何業恒、徐俊傳:《試論揚子鱷的地理變遷》,《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1年第1期;文煥然:《揚子鱷的古今分布研究》,載文煥然等著,文榕生選編整理:《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19年,第184—185頁。

③此處固陽湖應是指固城湖,“陽”字為訛誤。永豐圩位于蘇皖三湖地區,三湖指石臼湖、固城湖和丹陽湖。

④洪邁:《夷堅志》卷5,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579—580頁。

⑤參見曾雄生:《虎耳如鋸猜想:基于環境史的解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年第2輯(該文對北宋汀州出現的“虎耳有缺”記載進行解讀,認為虎耳上的缺口乃“傷口”,“兩耳如鋸”是說此虎傷痕累累,這些都是老虎生存競爭的結果);夏炎:《環境史視野下“飛蝗避境”的史實建構》,《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3期(該文認為“飛蝗避境”是在人與自然互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這反襯出部分地方官積極驅蝗的主動行為,揭示出兩漢日臻成熟的驅蝗實踐經驗);陳桂權:《“蛟水”與“伐蛟”——基于環境史的解讀》,《唐都學刊》2013年第3期(該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蛟的原型是鱷魚,蛟與水災的關系是民間解釋水災的另類說法,明清以來南方山區蛟水頻發說明了當時經濟開發對環境的破壞)。

⑥劉春堂修、吳壽寬纂:《高淳縣志》卷3《山川下》,載《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頁。

⑦陳壽:《三國志》卷64《吳志·諸葛滕二孫濮陽傳》,陳乃乾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51頁。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①蕭子顯:《南齊書》卷40《竟陵文宣王子良》,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694頁。

②魏嵩山:《太湖流域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7頁。

③文煥然、黃祝堅、何業恒、徐俊傳:《試論揚子鱷的地理變遷》,《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1年第1期。

④南文:《南京薛城遺址發現“江南第一龍”》,《江蘇科技報》2022年1月5 日,第A14版。

⑤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頁;陳壁輝、王圣寶、王保洲:《珍貴動物揚子鱷》,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第5頁。

⑥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13篇上《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70頁;程大昌:《演繁露》卷10《螭魚》,周翠英點校,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9頁。

⑦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87頁。

⑧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7—65頁。

⑨李時珍:《本草綱目》卷43《鱗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第2382頁。

①汪家倫、張芳編著:《中國農田水利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第338頁。

②方岳貢修、陳繼儒纂:崇禎《松江府志》卷18《水利》,載《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2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468頁。

③趙錦修、張袞纂:《嘉靖江陰縣志》卷9《河防記第七·修筑圩坦事宜》,劉徐昌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75頁。

④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第143—146頁;趙崔莉:《清代皖江圩區社會經濟透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3—185頁;王大學:《動植物群落與清代江南海塘的防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第4輯;王宇謙:《清代黃河流域堤防與物種生境——以人與獾、狐等穴堤動物的互動博弈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⑤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5《興厘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24頁下欄;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6《宣防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32頁上欄。

⑥一般認為鼉是指揚子鱷。詳見朱承琯:《鼉生活史的初步研究》,《動物學報》1957年第2期;文煥然、黃祝堅、何業恒、徐俊傳:《試論揚子鱷的地理變遷》,《湘潭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1年第1期。

⑦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83《龐公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2776頁。

⑧王炎:《薄薄酒》,載《雙溪類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25頁。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①姚詩德、鄭桂星修,杜貴墀編纂:光緒《巴陵縣志》卷70《又次八厓游君山四首》,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652頁。

②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7—228頁。

③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0—234頁。

④圖片來自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1—232頁。臥臺是具有兩岔道的穴座,位于向上斜行的岔道上,一般在岔道的末端或距末端不遠的岔道上。冬眠期挖出的揚子鱷均伏于臥臺上。水潭形狀大小不一,一般比臥臺大些,距地表最深。水潭內終年積水。

⑤沈括:《萬春圩圖記》,載沈括原著、楊渭生新編:《沈括全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8—59頁。

⑥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續編卷5《修造潰缺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3頁。

⑦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余卷之一《山水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50頁下欄。

①陳桂權:《“伐蛟”弭災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實踐》,《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2期。

②張孟聞、宗愉、馬積藩編著:《中國動物志·爬行綱》,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72頁。

③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0—251頁。

④鐘崇文纂修:隆慶《岳州府志》卷11《食貨考》,明隆慶刻本。

⑤陳玉垣、莊繩武修,唐伊盛等纂:嘉慶《巴陵縣志》卷14《物產》,清嘉慶九年(1804)刻本。

⑥張丹:《夜泊彭澤縣》,載《張秦亭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集部第21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560—561頁。

⑦錢灃:《六河歌為陳云巖觀察作》,載錢灃撰、余嘉華主編:《錢南園詩文集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5頁。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①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第2382頁。

②王炎:《薄薄酒》,載《雙溪類稿》,《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25頁。

③王可大輯:《國憲家猷》卷2《憲典二》,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83冊,齊魯書社,1995年,第32頁。

④錢灃:《縛鼉行》,載錢灃撰、余嘉華主編:《錢南園詩文集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6頁。

⑤盛文強編著:《點石齋畫報:志怪圖譜》,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4年,第413頁。

①《鼉龍解寧》,《實事報圖畫雜俎》1908年第237期,第4頁。

②張內蘊、周大韶:《三吳水考》卷14《參政何宜水利策略》,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518頁。

③沈啟撰,黃象曦輯:《吳江水考增輯》卷2《堤水岸式·附筑岸法》,載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續編》第1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年,第171頁。

④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5《興厘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24頁下欄。

⑤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6《宣防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32頁上欄。

⑥陸錫熊:《篁村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4頁。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①陸錫熊:《篁村集》,載《續修四庫全書》第145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1頁。

②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8頁。

③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初編卷3《檄文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64頁上欄。

④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6《宣防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28頁下欄。

⑤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三編卷1《修筑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65頁上欄。

⑥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3《殺鱷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83—584頁。

⑦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5《興厘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25頁下欄。

⑧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續編卷4《鎮市村落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38頁上欄。

①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6頁。

②沈括原著、楊渭生新編:《沈括全集》卷9《萬春圩圖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8頁。

③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第83頁。

④朱之英等修、舒景蘅纂:《懷寧縣志》卷5《圩坂》,載《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第11冊,第104頁。

⑤郭廣春、宮超:《皖江流域圩田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⑥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議》卷上《答手詔條陳十事》,載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33頁。

⑦張內蘊、周大韶撰:《三吳水考》,載《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65頁。

⑧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第89頁。

⑨范成大:《吳郡志》卷19《水利上》,陸振岳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72頁。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①楊芳、賀達漢:《生境破碎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生態科學》2016年第6期。

②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0頁。

③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5頁。

④濱島敦俊:《土地開發與客商活動——明代中期江南地主之投資活動》,載鈔曉鴻主編:《海外中國水利史研究:日本學者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3—415頁。

⑤滕明坤、劉俊、陸雨婷、程向元、王譽棟:《氣候變化下野生揚子鱷(鱷目:短吻鱷科)在中國的分布模擬》,《生態學報》2023年第13期。

⑥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第129頁。

⑦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第93—95頁。

⑧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5頁。

①張方、江紅星、吳陸生、陳壁輝、吳孝兵、邵明:《影響野生揚子鱷生存的環境因素分析》,《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第4期。

②滕明坤、劉俊、陸雨婷、程向元、王譽棟:《氣候變化下野生揚子鱷(鱷目:短吻鱷科)在中國的分布模擬》,《生態學報》2023年第13期。

③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63—265頁。

④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初編卷4《條陳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68頁上欄、71頁下欄。

⑤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64頁。

⑥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初編卷4《條陳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2頁上欄。

⑦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4頁。

⑧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初編卷4《條陳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1頁下欄。

⑨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5—227頁。

⑩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三《選能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89頁上欄。

唐宋以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圩田開發對揚子鱷生境的影響

①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6《宣防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31頁下欄;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初編卷4《條陳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4頁下欄。

②陳壁輝、華田苗、吳孝兵、王朝林:《揚子鱷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頁。

③滕明坤、劉俊、陸雨婷、程向元、王譽棟:《氣候變化下野生揚子鱷(鱷目:短吻鱷科)在中國的分布模擬》,《生態學報》2023年第13期。

④余本付、邵民:《人工飼養揚子鱷野外放歸試驗成效初報》,《安徽林業科技》2012年第4期。

⑤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四編卷5《興厘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323頁下欄。

⑥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食貨八之一,劉琳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147頁。

⑦朱萬滋:《當邑官圩修防匯述》初編卷4《條陳目次》,載莊華峰編著:《古代長江下游圩田志整理與研究》,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71頁下欄。

⑧張方、江紅星、吳陸生、陳壁輝、吳孝兵、邵明:《影響野生揚子鱷生存的環境因素分析》,《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第4期。

⑨陳壁輝、花兆合、李炳華:《揚子鱷》,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第187頁。

①唐慎微:《證類本草》卷21《鱉甲》,郭君雙、金秀梅、趙益梅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578頁。

②參見陳懷宇:《歷史學的“動物轉向”與“后人類史學”》,《史學集刊》2019年第1期;王晴佳:《人寫的歷史必須是人的歷史嗎?“后人類史學”的挑戰》,《史學集刊》2019年第1期;陳懷宇:《動物史的起源與目標》,《史學月刊》2019年第 3期;沈宇斌:《全球史研究的動物轉向》,《史學月刊》2019年第3期。

③鈔曉鴻:《當代史學思潮與流派系列反思·環境史:深化環境史研究芻議》,《歷史研究》2013年第3期。

The Impact of Polder Development on the Habitat of the Chinese Alligato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Xu Xiaoyan amp; Wang Xu

The changes in the habitat of the Chinese alligator, a rare species, are intricately linked to the polder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oughout history. As a burrowing animal, the Chinese alligator makes the polder dikes prone to breaches due to its nesting behavior. To protect the dikes and maintain the polders, ancient polder keepers often hunted alligators and filled their burrows, directly damaging their habitat.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lder development, wetland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polder fields have become smaller. The drying-up of polder fields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floods and droughts, coupl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polder area residents such as repairing the polder dikes in winter and spring and irrigating in dry seasons, have gradually degraded the habitat of the Chinese alligators, leading to a decline in their population. 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animal habita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an provide valuable historical insights for the ongoing and future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欧美成在线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欧美精品啪啪| 午夜三级在线| 欧美激情网址|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色婷婷综合在线| 日韩在线第三页| 国产视频a|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青青草91视频|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 无码久看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三级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操操操综合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av色站网站|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产一级α片|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婷婷色中文| 国产91高跟丝袜|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国产精品性| 日韩在线视频网| 熟女视频91| 五月婷婷欧美|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精品美乳|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亚洲av无码人妻|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日韩专区欧美| 欧美色视频日本|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