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重審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著作的譯介與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發生

2025-03-12 00:00:00向潔茹
鄱陽湖學刊 2025年1期
關鍵詞:生態思想

[摘 要]對中國本土生態文學的史論建構是厘清生態文學概念內涵、挖掘本土生態文學特性的關鍵路徑。以往學界多認為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著作的譯介是中國本土生態文學創作發軔的重要推力,但這一論斷遮蔽了文學翻譯與創作場域本身的復雜性,忽視了對中國本土思想傳統和時代語境的全面考察。事實上,中國的生態意識覺醒及相關環保實踐早在西方生態思想著作譯入之前就已有豐富積累,以宣傳環境保護政策為主旨的文學創作也不罕見,它們均為中國本土作家的生態文學創作提供了最初的知識儲備,更以其特定方式奠定了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創作機制。整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中國生態文學創作的萌芽不僅僅是創作者在外來生態思潮沖擊下突然轉變的結果,而且是與中國學界“走向世界”愿景密切相關的文化實踐。借由具有世界意義的鮮明的生態意識,中國當代作家在生態文學創作中開辟了一條既能為主流話語認可,又能同步西方、融入世界的路徑。

[關鍵詞]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著作;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環境保護

在當下日益繁榮的生態文學創作與研究熱潮中,對中國生態文學的史論建構是厘清生態文學的概念內涵、挖掘本土生態文學特性的關鍵路徑。誠如諸多學者所言,從20世紀80年代開啟的西方生態文學譯介為中國生態文學的發軔提供了重要啟發,因此,當前的大多數研究都將中國生態文學的發生視為西方生態思想沖擊下的結果。這一論斷在較為清晰地框定中國生態文學的發生邏輯之余,卻也以簡化的線性脈絡遮蔽了文學創作與翻譯場域中更為復雜的時代語境和思想資源。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界集中譯介西方生態思想著作之前,中國本土的生態思想與環境保護實踐就并不罕見。當時以宣傳環境保護為訴求的文藝作品早已出現,而上述以國家需要為中心,以文藝作品宣傳環保意識的底層邏輯也決定了中國生態文學創作的核心生產機制。這為我們重審80年代的生態翻譯熱潮提供了契機。整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生態思想的翻譯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行為,在“方法論熱”的西學譯介熱潮中,生態思潮作為“走向世界”潮流的一部分恰好切中了當時中國學界的期待。而從創作者視角來看,生態思潮自身強烈的世界性也為作家們提供了一條快速與舊觀念割席、追趕西方,從而成為“世界公民”的路徑。如此創作語境既使得中國生態文學從一開始就在主流話語的引導和學界關注下煥發出強烈的活力,但同時也為題材單一化、敘事模式化等問題的出現埋下伏筆。

一、西方生態思想著作的翻譯與中國生態文學產生之關系的反思

在中國生態文學研究領域中,對“生態文學”概念的理解一直是厘清生態文學邊界、提煉生態文學特質的關鍵所在,不同學者對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也決定了他們對中國生態文學與外來生態思潮之間互動關系的不同處理方案。但整體而言,無論這些方案在內部有何具體差異,大部分學者在將西方生態思想著作譯介這一環節植入中國生態文學的發生脈絡之余,都相對忽視了對中國思想傳統和時代語境進行更加全面的考察。可以說,在看似種種全面的爭論之外,仍有著難以忽視的空白地帶。

早在1987年,俄語專家許賢緒就發表《當代蘇聯生態文學》一文,介紹了“生態文學”這個“當代蘇聯文學中的一個新名詞”。①該文雖然沒有對生態文學作出界定,但作為國內第一篇直接以“生態文學”命名的學術論文,已經結合普里什文等人的作品展示了生態文學的基本特質。對“生態文學”概念作更明確的界定的學者是王諾,他指出,“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思想基礎、以生態系統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的考察和表現自然與人之關系和探尋生態危機之社會根源的文學”。②王諾對非人類中心主義標準的強調在中國學界影響頗深,不少學者都將之作為判斷生態文學的依據。與之相反的是,張守海則認為,過分執著于非人類中心主義并不恰當,因為“實事求是地說,人類不可能不以自身為中心,即使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但至少也是所謂‘弱人類中心主義’。關鍵在于,在人工生態系統的建構中,人類必須謹慎地改造自然生態系統,不要破壞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賴以繁衍生息的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③魯樞元以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界定生態文學,他指出,“僅僅承認以‘自然生態保護’或‘環境保護’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為‘生態文藝’,是非常狹隘的”,并轉而主張“運用生態學的世界觀去重新闡釋一切文學藝術的既有法則”。④

上述圍繞“生態文學”概念界定展開的爭論也反映在對生態文學史論的建構中。由于堅持以非人類中心主義為標準,部分學者在梳理中國生態文學發展史時指出,“在中國當代文學領域,我們雖然可以從《大雁情》《伐木者,醒來!》《七叉犄角的公鹿》等早期作品中,看到一些當代作家關注生態問題的創作,但若從作家主體的生態意識上看,生態文學的真正出現,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諸多生態問題,也促使人們對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的自覺反思”。①而以魯樞元為代表的部分學者則認為,不少作家“早在‘生態學’這門學科誕生(1869年)之前,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與大自然、與人的自然天性發生齟齬時”,就已開始關注自然被破壞的問題,“滿懷同情地站在自然一邊”,②創作了生態文藝作品。此外,以汪樹東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在新時期以前,中國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中雖然有一定數量帶有生態意識的作品出現,但嚴格來說,“1978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中生態意識才漸漸更充分而自覺地呈現出來”,③因此,中國生態文學創作經歷了從“自發的生態文學”到“自覺的生態文學”的發展歷程。

基于對“生態文學”概念的不同理解,不同學者對西方生態思想譯介在中國生態文學發展中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判斷。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本有生態文學創作,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文壇對西方生態思潮的集中譯介,處于邊緣地帶的生態文學才逐漸成為了主流。④有的學者則認為,中國生態文學的出現就是國外生態思想激蕩的結果,“國外生態思想和生態文學的引介,伴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催生了中國的生態文學創作”。⑤龍其林則進一步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生態思想資源,西方生態思想更多地是激活了本土作家的生態意識,“西方生態文化與文學著作被引入國內后,激活了中國作家對于自然生態所蘊涵的倫理、審美意義的認識,直接催生了當代作家的生態意識和危機感,刺激了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生態思想的發掘”,⑥而生態意識的覺醒便是催化中國生態文學創作熱潮的契機。

首先,盡管當前學界對生態文學的定義、邊界等問題有著豐富的討論,但這些爭論在聚焦于概念、學理之余,卻也忽視了對中國生態文學創作所處復雜時代語境和思想場域的考察。一方面,從對中國思想傳統的認識來看,正如諸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前現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意識,⑦因此,過度強調對這一資源的使用實際上也是對傳統的“挪用”。另一方面,所謂傳統本身也并非一成不變的。恰如王中江所提醒的那樣,“民初以來中國自然觀上的東西方文明二分論,不僅將西方近代興起的浪漫主義、生命主義以及抵制機械主義和科學主義的思潮掩蓋了,而且也將近代中國形成的機械主義和科學主義忽略不計了,并且還導致了一個一直存在到現在的嚴重誤解:一說到西方的自然觀,它就被單一化為自然之兩分、自然與人的分裂的立場;一說到中國的自然觀,它就成了自然與人的合一的立場”。⑧因此,簡單將中國傳統自然觀視為對立于西方現代自然觀的生態思想資源并不合適。此外,從資料積累來看,當下大多數學者在討論傳統生態資源的時候僅將視野投向古代生態思想,而對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之間的生態思想與環保實踐不置一詞,這也就導致對本土生態文學創作場域中諸多復雜因素的遮蔽。

其次,諸多學者往往簡單將譯介過程視為單向度的思想輸入,認為西方生態思想的譯介直接啟發了中國作家的思考,其中復雜的選擇、接受、引導、回應等因素卻被忽視了。而這些要素才是觀照中國生態文學創作與西方生態思想之間復雜互動,厘清中國生態文學發生場域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上述種種爭論雖然涉及對本土文化語境的諸多思考,但都過于片面地將生態意識的萌芽與生態文學創作之間的過渡視為無需加以考察的自發過程。如有的學者就認為,“正是基于這一生態危機意識,在中國,著眼于以文藝形式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生態審視的文學作品逐漸浮出水面,并走上前臺,這就是日趨繁榮的中國環境文學”。①然而事實上,從生態意識的出現到作品的產生,其間復雜的概念理解、文體選擇、表達范式、美學風格等問題才是決定當代中國生態文學本土化特質的關鍵。那種簡單地認為譯介西方生態思想刺激或是加速了中國生態文學創作的觀點,不僅將復雜的翻譯過程視為“透明”②的思想傳遞,更將文學創作過程本身視為同樣“透明”的“意識”傳達 。

可以看到,當前學界既定的論述范式使得中國生態文學研究在看似多元的爭論之外依然留下不少空白。而要理解中國本土生態資源的完整面貌并探尋中國生態文學創作的生產機制,就必須回到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潮譯介潮流之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環境保護實踐與宣傳工作中發掘本土生態文學的完整思想資源,進而為中國生態文學搭建更為完整的發生譜系。

二、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本土生態思潮

不管是從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意識)抑或是環保實踐與宣傳來看,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之間的本土生態資源都并不匱乏。更重要的是,這些生態意識與環保實踐不僅為中國作家的生態文學創作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儲備,更以其組織和引導文學作品宣傳環境保護工作的特定方式框定了中國生態文學的生產機制。

在20世紀80年代“生態東漸”之前,中國學界對環境保護理念其實并不陌生。早在50年代,中國就已經有較為明確的環境保護意識。1956年,第一屆全國青年造林大會召開,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致五省(自治區)青年造林大會的賀電》中明確提出了“綠化祖國”的號召。1958年8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北戴河會議)上指出,“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③同年,周恩來在廣東視察時指出,要“大搞綜合利用,充分利用‘三廢’,化害為利,造福人民”。④到了70年代,環境保護工作更是得到了全面推行。“1974年5月,國務院專設了環境保護領導機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統一管理全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開始走上正軌”。①1972年,在周恩來支持下,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雖然參加此次會議的中國代表仍抱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斗爭心態,“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中國代表團的不少成員來說,會場內外的所見所聞讓他們對環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的惡果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開始認識到環境保護對國家發展的廣泛影響,有了‘環境保護’概念”。②1973年8月,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于北京召開,會上提出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32字基本方針。同年,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環境保護》雜志發行,該刊當時作為“內部資料”承擔著面向特定群體介紹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科學知識,以及宣傳環保政策的重要職能。在創刊號中,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專家凃光熾撰寫了《關于環境科學》一文,介紹了環境科學的基本概念以及發展概況,并在文章結尾提出展望:“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有雄心壯志,迅速趕上和超過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占領環境科學這一重要科研陣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新貢獻。”③可見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并不缺乏了解環境保護相關科學與實踐的渠道。該刊發表的介紹相關科學概念的類似文章還有不少,如在1974年第2期刊載的《植物生態學與環境保護》一文中,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侯學煜、金鑒明就詳細解釋了“環境”“環境保護”“生態”“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的定義。④這些都足以說明在20世紀80年代集中譯介西方生態思想之前,中國學界的生態意識絕非一片空白。

在上述語境下,帶有環境保護意識的各類文藝作品也開始出現。197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包括《大氣的污染》《水污染和水源保護》等書在內的“環境保護科普叢書”,以求更好地向大眾普及環保知識。1979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下設學術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環境科學教育與普及委員會,致力于通過文藝作品、科普教育等多種手段普及環保知識、宣傳環保政策。1981年,《環境保護》雜志刊出《科普創作的春天》一文,再次明確科普作品在環保宣傳中的重要性,“希望在今后的科普創作中,能創作一些有關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美好環境等作品,使環境保護這支科學之花在科普創作的春天里更加璀璨奪目”。⑤此外,林業部門也大力征集文藝作品,用以宣傳植樹造林、《森林法》頒布等重要的環保舉措。1981年,林業部宣傳局出版《綠葉》一書,編者在前言中寫道:“我們編印《綠葉》一書,就是想配合各地更好地用文藝這一強有力的宣傳教育形式為林業建設服務。”⑥該書收錄了小說、散文、特寫、詩歌、隨筆、曲藝以及科學幻想小說等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明確提到“生態平衡”“森林資源保護”等問題,可以說已經是較為成熟的帶有生態保護意識的文藝作品。1982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普委員會召開第二次委員會,進一步指出“環境科普與文藝結合的宣傳途徑”,并“建立了報紙宣傳、期刊雜志、圖書出版,電影電視、環保設備交流等五個專業組”。①隨著這一基本導向的確立,以宣傳環境保護理念為要旨的文學作品也逐漸增多。1984年《中國環境報》創刊,其副刊“綠地”成為作家們響應國家號召投入環保宣傳工作的陣地,中國成熟的環境文學開始出現。據環境文學研究會創立者高樺回憶,在創立“綠地”副刊后,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就高度重視“環境文學”的發展,安排組織了一批作家開展環境文學研討會。在此次研討會上,著名作家王蒙說,“作家比其他人更容易接受環境保護的理念與實踐,這緣于他們對生活的敏感,對祖國美好河山和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熱愛。作家是環境保護者天然的同盟軍。②可見,從20世紀70年代起,國家就高度重視文學作品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宣傳作用,后來成立的環境文學研究會,以及出版發行的第一份環境文學刊物《綠葉》也都是國家環保局牽頭、中國作家協會組織、作家積極響應的產物。

上述史料為我們搭建了一個更加完整的中國生態文學發生場域。可以看出,中國生態文學的初創不僅僅是作家在20世紀80年代閱讀西方生態思想經典之后大受啟發的結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70年代以來以文學作品配合環保工作、以文學創作投身環保宣傳的既定生產機制。事實上,中國生態文學的創作直至今日都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倚賴于有計劃、有體制的宣傳引導,由各地環保系統牽頭的生態采風活動依然是當下生態文學生產的重要渠道,以往的研究由于過于強調西方生態思想的沖擊性而忽略了對這一重要機制的考察。

三、再探20世紀80年代的生態學術翻譯

當我們梳理了新中國早期生態思想資源與生態文學生產機制之后,再來重新思考學界的“生態東漸”說,其間復雜的時代語境和權力場域也就逐漸顯現。劉禾曾提醒我們,任何西方思想的譯介都不是單向度的影響與接受的過程,而是互譯性的顯現,“我們或許更應該關注的是,在歷史偶然性的關鍵時刻,西方和中國過去的思想資源究竟是怎樣被引用、翻譯、挪用和占用的,從而使被稱為變化的事物得以產生”。③因此,比起反復強調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的譯介帶來何種結果,或許更重要的是重新探查譯介過程本身,考察中國學界對這些作品的挑選、翻譯和引導,以探查其間復雜的互譯性。

整體而言,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界對西方生態思想的譯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西方經典生態文學作品的譯介,另一類是對西方生態哲學、生態理論的介紹。從文學作品的譯介來看,為強調外來思潮對當代生態文學的影響,學者們普遍以時間為線索羅列外國生態經典的出版,艾特瑪托夫(Чингиз Торекулович Айтматов)、普里什文(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ишвин)等人作品的引進被視為西方生態思潮進入中國的標志。④但事實上,由于復雜的時代語境,艾特瑪托夫的《白輪船》在1973年就已作為內部出版物被翻譯出版;而早在1957年,普里什文的《秋天》就已被潘安榮翻譯并發表在《譯文》雜志上,其中的代表作《林中水滴》的中譯本也于1961年刊載于《世界文學》雜志中。①這些作品在最初進入中國時,并不是作為生態文學經典而被關注的,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主流話語愈發重視文學作品對環保宣傳效用的語境下,其中的生態意蘊才得到挖掘。因此,與其說是80年代譯介的這些帶有生態意識的作品啟發了中國作家,毋寧說是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新的需求引領下主動挑選了部分此前就已被引進的作品,重新挖掘了其中的生態意蘊,并將之成功編碼為生態經典的一部分。

相比文學作品的譯介,生態理論書籍翻譯過程中的“不透明”就更加明顯。在20世紀80年代引進的西方生態理論經典中,《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沒有極限的增長》(The Ultimate Resource)兩部著作均來自 “走向未來”叢書。在《增長的極限》一書的譯序中,譯者不僅簡單介紹了此書的理念,更指出,“《增長的極限》還有一條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它的研究方法。作者們是自然科學家,但是,他們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他們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密切結合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發展問題,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議論來冒充科學論證。這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并直言“我們再也不能固步自封了,而必須突破陳腐的傳統觀念,大踏步地迎頭趕上”。②而在《沒有極限的增長》一書的序言中,譯者同樣提到“未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方法論上對中國學界的指導作用。誠如有學者所言,“走向未來”叢書確立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目標背后,其實是新時代背景下對知識體系的重新理解與分配,包括生態思潮在內的一批“新學”之所以能被集中關注,也展現著話語體系的更新,“而要使西方的先例對中國的國情有效,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中西之間的新的等級秩序和關系的建立。此前的中國中心論(中國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至此轉變為西方中心論(在現代化的邏輯內,中國落后于西方)。顯然,是現代化話語使得這種借鑒成為了可能”。③可以說,80年代對西方生態思想的引進也是“走向現代化”語境的產物。正因為如此,中國學界才在引進這些書籍時重點強調了后者作為西方先進思潮的重要性,突出其對中國學界的沖擊,而沒有充分提及此前中國本土語境中已經積累的生態思想資源。恰如孫歌所言,“翻譯的政治首先并非來自‘外部’對‘內部’的入侵,它來自本土知識精英權力乃至利益的分配關系,來自知識精英與政治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糾葛”。④80年代的中國知識精英正是通過強化西方生態思潮的先進性與沖擊性而實現了對本土生態思想場域的重組,更關鍵的是,當下的生態文學研究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復制了這批知識精英所搭建的生態知識結構,進而導致對看似客觀的生態知識背后復雜權力場域的遮蔽。

1993年,曾在80年代初就談及生態學與文學之關聯的學者趙鑫珊在《世界公民——我喜歡這個頭銜》一文中寫道:“自然哲學需要世界公民的心胸來思慮;世界公民所考慮的問題必定是自然哲學;包括人與大自然的新關系和全球性生態危機。”①如其所言,由于生態意識具有強烈的世界性,它在當時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走向世界的入場券之一。這也再度印證了趙稀方的觀點:“一種西方話語之所以流行于中國,緣自于中國的內在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不過是被借用來的斗爭工具。”②在當前生態批評中,不少學者都認為新時期之前特殊的時代語境導致了生態思潮在中國被接受受阻,但當我們重新考察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潮譯介的思想場域之后便會發現,如果說70年代環境保護宣傳中的“科學樂觀主義”“冷戰思維”帶有明顯的所謂時代局限性的話,那么80年代學界也因其對生態思想世界性、全球性的片面強調,而導致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的環境正義問題的忽視,這一局限性的產生也折射出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傾向。

整體來看,與其說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生態思想翻譯啟發了當時中國學界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而催化了部分作家在生態意識推動下自發地以文學創作傳遞環保意識;毋寧說80年代開啟的譯介熱潮更多地是在文體層面上為作家們提供了一種選擇,讓一批對生態意識并不陌生的創作者順應國家環保部門的號召,成功找到了合適的表達范式。事實上,新中國最初從事生態文學創作的作家中有不少都是經驗豐富的環保從業者和宣傳者,這一方面使得中國生態文學創作從最開始就有強烈的現實介入性;但另一方面,隨著大量外來生態文學作品以書系的方式被集中譯介和出版,當既定的寫作范式不斷獲得主流青睞之后,不少作家都選擇以近乎雷同的情節模式與情感結構來傳遞生態意識。這也是相當一部分生態文學作品受到“模式化”“新瓶裝舊酒”等批評的原因之一,③而原本清晰的現實介入視角也消逝于漸趨刻板的創作模式之中。

責任編輯:王俊暐

[作者簡介]向潔茹,文學博士,嘉興大學文法學院講師(浙江嘉興 314001)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新時期俄蘇文學譯介與當代生態小說的本土化研究”(編號:Y202352921)

2025年第1期Journal of Poyang Lake No.1 2025

DOI:10.3969/j.issn.1674-6848.2025.01.009

生態批評

①許賢緒:《當代蘇聯生態文學》,《中國俄語教學》1987年第1期。

②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1頁。

③張守海:《本土生態批評:范疇與觀念——以自然、生態、環境三范疇及相關理論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④魯樞元:《“自然”主題的現代衰變——兼及“生態文藝潮”的崛起》,《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5期。

重審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著作的譯介與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發生

①洪治綱:《何謂“生態”,如何“文學”》,《光明日報》2024年6月5日,第14版。

②魯樞元:《“自然”主題的現代衰變——兼及“生態文藝潮”的崛起》,《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5期。

③汪樹東:《生態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8頁。

④參見王喜絨:《生態批評視域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38頁。

⑤梁艷:《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發展脈絡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⑥龍其林:《生態中國:文學呈現與跨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11頁。

⑦參見汪樹東:《當代中國生態文學的四個局限及可能出路》,《長江文藝評論》2016年第4期。

⑧王中江:《自然和人——近代中國兩個觀念的譜系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8—9頁。

①彭松喬:《中國環境文學生態意蘊解讀》,《思想戰線》2003年第3期。

②孫歌曾借用福柯對話語之不透明性的論述來說明翻譯過程的復雜性,提醒研究者注意翻譯的“痕跡”。參見孫歌:《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2—8頁。

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毛澤東論林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51頁。

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年,第147 頁。

重審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著作的譯介與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發生

①王瑞芳:《從“三廢”利用到污染治理:新中國環保事業的起步》,《安徽史學》2012年第1期。

②瞿亞柳:《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初創——兼述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及其歷史貢獻》,《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8期。

③凃光熾:《關于環境科學》,《環境保護》1973年第1期。

④侯學煜、金鑒明:《植物生態學與環境保護》,《環境保護》1974年第2期。

⑤《科普創作的春天》,《環境保護》1981年第2期。

⑥林業部宣傳局編印:《綠葉(林業文藝作品選集)》,1981年,“編者的話”。

①《環境科普宣傳重點是什么?》,《環境保護》1982年第4期。

②李景平:《高樺:從環境文學到生態文學》,《綠葉》2020年第11期。

③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2年,第54頁。

④參見龍其林:《生態語境下的文化與文學傳播——西方生態文化思潮與中國生態文學的發生》,《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重審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思想著作的譯介與中國當代生態文學的發生

①米·普里什文:《秋天》,潘安榮譯,《譯文(北京)》1957 年11、12月號;米·普里什文:《林中水滴》,潘安榮譯,《世界文學》1961 年第Z1期。

②《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李寶恒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7頁。

③徐勇、王冰冰:《〈走向未來〉叢書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轉型》,《當代文壇》2022年第2期。

④孫歌:《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8頁。

①趙鑫珊:《詩化自然哲學——科學自然觀和哲學自然觀雨窗隨筆》,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3年,第13頁。

②趙稀方:《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4頁。

③參見雷鳴:《新世紀生態小說的四大缺憾》,《文藝評論》2010年第4期。

Reexamining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Works on Ecology in the 1980s and the Emerg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Xiang Jieru

The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local ecological literature is a key mean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and exploring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st, scholars have largely agreed that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cological ideas in the 1980s served as a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is opinion helps shape the historical framework of local ecological literature; however, it covers up the complex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ignoring the mor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local intellectu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In fact,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oncentrated translation of Western ecological classics in 1980s, China had already experienced the awakening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ric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s. Literary works advoca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were also not uncommon in China. These ecological ideas and creative practices provided the initial knowledge foundation for the local writers and shaped the creative mechanism of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in specific ways. On the whole, the germina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literature in the 1980s was not merely a sudden transformation in the influx of foreign ecological thoughts but also a cultural practic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academia’s aspiration of “going global”. With the distinct world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have opened up a path in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at can not only joi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but also synchronize with Western perspectives and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literature.

猜你喜歡
生態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97se亚洲| 欧美亚洲激情| 国产丝袜啪啪| 香蕉色综合|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一级色视频|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综合网天天|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色爽网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制服丝袜一区|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最大综合网| 97在线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99热最新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电影| 九色91在线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欧洲av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精品人妻AV区| 高清不卡毛片|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午夜精品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久久a级片| www亚洲天堂|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37.|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你懂得|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