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要“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線路,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勇擔新的文化使命,立足超大城市特點和實際,充分發揮武漢歷史人文厚重、山水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越、城市功能完善等優勢,加快把武漢文旅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著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抓整合上下功夫,推動武漢由文旅大市向文旅強市轉變。要強化全市統籌,做好總體設計和整體規劃,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增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形成發展合力。要強化資源整合,加強黃鶴樓、東湖、漢口歷史風貌區、武昌古城、漢陽古城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推進串珠成鏈、組團發展。要強化區域聯動,樹立全域旅游的理念,深化城鄉一體發展,加強武漢與黃岡、咸寧等武漢都市圈城市,以及與襄陽、宜昌、恩施等省內其他地區之間的文旅合作,實現合作共贏。
在優供給上做文章,推動武漢由旅游中轉地向文旅目的地轉變。要深化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需求,深化文旅融合,不斷豐富文旅產品供給,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消費鏈,努力把游客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要大力培育文旅新業態,大力實施“文旅+”和“+文旅”工程,推進數文旅、商文旅、農文旅、體文旅等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研學游、工業遺址游、鄉村休閑游等新業態新模式。要拓展消費新空間,適應文旅消費年輕化趨勢,將創意、科技、設計等元素融入文旅產業鏈條,創作具有鮮明武漢特色的演藝作品,打造一批“網紅打卡地”,推出系列展現武漢魅力的文旅產品。
在樹品牌上求突破,推動武漢文旅形象由低辨識度向高辨識度轉變。要凝練城市文化標識,堅持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發展路徑,在與文旅產業發達城市的對比分析中找準武漢差異化定位,深入挖掘城市獨特的文化旅游價值,著力培育長江文化、紅色文化等文旅品牌,擦亮“購在武漢”“食在武漢”等文旅名片。要加大營銷宣傳力度,運用新媒體、新手段和新技術,不斷拓寬宣傳渠道,全方位、多維度加大對武漢文化旅游產品的宣傳力度,發揮好旅行社、導游對文化旅游的宣傳營銷作用。要策劃引領性項目,積極與國內一流智庫、策劃團隊、新媒體平臺開展合作,借助“外腦”高水平策劃重大文旅活動、重大節會賽事,加快文旅產品迭代升級、文旅營銷推陳出新。
在強賦能上促提升,推動武漢文旅發展由傳統模式向創新驅動轉變。要推動數字內容創新,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旅產業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廣泛應用,打造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要開展數字業態培育,推動文旅產業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推進演藝、娛樂等傳統業態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電子競技、數字文博、沉浸式演藝、文旅元宇宙等數字文旅新業態,塑造武漢文旅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數字化武漢建設,構建全域旅游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建設武漢文化和旅游大數據中心,提升文旅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
在育主體上務實效,推動武漢文旅企業由單兵作戰向集群發展轉變。要著力培育本土文旅龍頭企業,支持市文旅集團等國有平臺在文旅資源整合、重大項目建設、品牌業態打造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要堅定不移支持中小文旅企業發展,著力打造一批民營文旅“小巨人”企業,大力發展演藝經紀、數據分析、市場營銷等中介機構和專業服務企業,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文旅產業生態。
(作者系武漢市委政研室文化社會處處長、機關第二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