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施市白果鄉,國土面積約335平方公里,人口3萬余人,地形狹長、山大人稀。而面對不斷完善的區位條件、優質美好的生態環境、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如何化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
近年來,白果鄉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經驗,找準特色優勢,避免“千村一面”,廣開思路、與時俱進,圍繞三產融合,努力實現農業品牌、工業經濟、鄉村旅游全面提升。
一年好景看春日。田野上的孩童嬉戲聲、廠房內的機器轟鳴聲、古寨里的鳥兒鳴叫聲,在白果鄉的山鄉原野之中,響起了和美歡快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鄉村發展的時代列車滾滾而來,白果鄉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主線,在振興浪潮中解構村域特色,創新多元模式,實現鄉村價值的再聚焦、再發現、再利用,不斷探索符合村情、集體受益、群眾增收的發展模式,讓致富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準。
打響IP,品牌化運營立潮頭
一口神秘的水塘,讓曾經的貧困村下村壩村成了十里八鄉的名村。
據當地史志記載和老人口述,過去數十年間,伴隨著歷史大事件的發生,村內常年保持“滿而不溢”的觀音塘,出現過幾次干枯現象。
種種傳說,令人神往?!跋仁歉浇迕?,然后是全州乃至外地游客,紛紛來到村里探秘觀音塘。”下村壩村黨支部書記宋斌話鋒一轉,“但人們僅僅是來‘掛個眼科’就走,名村的招牌卻并沒有讓村子有所改變?!?/p>
近年來,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農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如何能夠借觀音塘之名,迎來實實在在的發展,成了白果鄉和下村壩村干部思考的問題。
下村壩村位于恩施市西南部,距恩施州城17公里,群山環繞、地勢平坦,鐵路、高速路穿村而過?!拔覀冇谐菂^近郊優勢和交通設施便利,何不把觀音塘這張名片做大做響,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可路子怎么走?“學習‘千萬工程’不能照貓畫虎。我們沒有自然景觀的先天資源,想吃旅游飯,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后天創造上下功夫?!卑坠l黨委委員、副鄉長頓讞平說。
既然要后天創造,就要把創造做到極致。為避免“千村一面”,鄉、村兩級黨組織決定打造IP,進行鄉村品牌化運營。
“當前,鄉村發展已進入品牌消費、品牌競爭的品牌經濟時代,具有顯著的消費者導向和市場營銷導向。”白果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譚秋曦說,鄉村品牌化建設是鄉村經營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市場團隊有想法有技能,鄉政府有項目有服務,村民有房產有資源。2023年,白果鄉黨委政府在對全鄉村落資源情況進行摸底,建立鄉村經營項目庫后,引進鄉村品牌運營商。運營商以資金入股,村集體以資產入股,共同組建鄉村經營公司。
有了“強村公司”,各方主體必須找準角色、“各就各位”——運營商是主角,村民是主人,黨和政府則要改變過去“大家長”式思想,轉變為承擔引導和規范職能的“店小二”。
項目建設過程中,鄉、村兩級黨組織成立了一支“8090”青年黨員突擊隊。隊員們整日泡在村里,往返于項目建設現場和農戶家中協調幫忙,推動項目僅用時2個月便火速建成落地,讓下村壩村以嶄新的模樣推向市場。
很快,運營商的專業設計成效顯著,打造“塘里堂外”文旅IP,并用極富藝術性的靈感進行美學賦能:孤零零的一排樹掛上“眼睛”,成了“網紅毛毛蟲”;用木條鋪設棧道,“加蓋”在蜿蜒的水渠上;閑置的木屋斜頂上,搭起長凳供人“上房揭瓦”賞星空……如今的下村壩村,仿佛一個童話世界、動畫世界!
要說“出片”的創意風景是擦亮鄉村品牌的“催化劑”,那多元的文旅項目則是可持續造血的“金鑰匙”。研學基地、塘里酒咖、轟趴民宿等農、文、旅三產融合的立體業態,讓文旅流量真正變現。
自去年4月建成開放以來,下村壩村游人如織,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0萬元,入選為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省級和美鄉村試點村。此外,“塘里堂外”鄉村旅游綜合體還帶動百余名村民就業創業,村強民富的和美畫卷已鋪展開來。
飛地抱團,盤活了“家底”引鳳來
村集體“三資”,是集體經濟的“活之始”。如果管理不好,也會成為“弱之源”。
“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引進企業、發展產業,但資金和土地一度是阻礙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卑坠l黨委書記彭欽釗介紹,2020年,全鄉“三資”清理核查工作全面開啟。
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補短”之戰。經過兩年努力,白果鄉通過摸清底數、核實登記,全面清理“三資”,將村集體閑置的廠房、廢棄學校等設施,以及林地、荒地等資源,通過租賃及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盤活“家產”。
長期以來,白果鄉各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弱、底子薄,各村自主實施的項目小而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
為改變這一現狀,鄉黨委學習借鑒發達地區“飛地經濟”模式,按照“強村帶弱村”的思路,引導各村、社區黨組織由“單打獨斗”變“握指成拳”,積極探索富有白果鄉特色的“抱團取暖—飛地經濟”發展新路子。
龍潭壩村地勢平坦,且位于高速互通口,區位優勢良好,資源較為突出。2020年,該鄉聚合龍潭壩村、見天壩村、金龍壩村、烏池壩村、下村壩村、桑樹壩村、肖家坪村、茅壩槽村、白果社區共9個村(社區)抱團發展,整合約3500萬元專項資金,瞄準優勢產業,在龍潭壩村建成“易遷產業園”。
沉睡已久的鄉村逐漸被喚醒。有了可以“拎包入住”的配套設施,許多企業向龍潭壩村紛紛拋來橄欖枝。
“曾經廢棄多年的學校,如今機器聲音轟鳴,不僅每年能給村集體經濟帶來4.6萬元收入,還解決了20多位村民的就業問題。”龍潭壩村黨支部書記張贈勤說,他們持續挖掘現有資金、資產、資源潛力,充實村集體“錢袋子”,帶動群眾增收。
近年來,該鄉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瞄準優勢產業,將產業園提檔升級為占地面積520畝的富硒農產品加工園。園內,5幢標準化廠房林立,配建的加工車間、倉儲房、綜合服務樓、交易平臺等用房一應俱全。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目前,楚蕊生物、鴻鮮食品、峽露山泉、云山谷鮮藥材、泡泡工坊等12家企業紛紛進駐產業園。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得以“原地抱團”、攜手發展。
張贈勤介紹,村集體和企業實行“訂單式收購、一站式服務、互交式幫助”合作方式,僅通過廠房、設備租賃、入股分紅等方式,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就增加了10余萬元。
“除此之外,我們還立足豐富的水資源優勢投建村級水廠。在服務群眾的同時,還能為企業提供水源、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痹诎坠l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甘聲鳴看來,園區的發展不僅要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要將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
隨著產業園的不斷發展,40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同時,村級集體經營公司按“一事一議”方式組織建設施工,帶動600余名村民長期通過務工實現增收。
留住鄉愁,保護傳承中探新路
曾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金龍壩村,擁有多張“金字招牌”,但可不能枕著“金疙瘩”睡大覺。
如何讓這個古樸山村的活力歷久彌新?在“千萬工程”經驗引領下,該村以“生態優先、活態保護、全域提升”為路徑,讓“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愿景照進現實。
村里星羅棋布地分布著百余座吊腳樓,近七成村民居住其中。生活富裕了,越來越多村民想建小洋樓,但又割舍不下老房子。
駐村工作隊與村黨支部多次開會協商,決定鼓勵村民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對房屋實施必要改造——一方面進一步保護傳統村落,一方面保障村民對美好住房的向往。
“老房子款式落后、功能欠缺,根本沒有保護的必要!”村里的想法一提出,就有不少村民潑冷水。
年過七旬的村民劉玉清,幾代人住在一座吊腳樓里,還喂養了牲畜。老房子本就空間狹小,加上功能不齊、衛生堪憂,他執意要在古寨里蓋新房。
為了讓古寨保持原有風貌,村“兩委”干部多次上門勸導,最終征得了劉玉清的同意。
“以前覺得老房子破舊,現在明白這才是‘金疙瘩’!”經過改造,劉玉清的吊腳樓既保留了雕花窗欞、青瓦木梁的傳統元素,又新增了衛生間、廚房等現代設施。
留了舊,也嘗了新。許多村民轉變觀念,在保護傳承中改造村寨。
近年來,村黨支部堅持“不搞大拆大建、留住鄉愁文脈”的原則和“保護原有風貌、營造特色氛圍”的標準,利用老物件、融入新模式,按照“清、改、建”思路,清理一批、改造一批和新建一批。
與此同時,金龍壩村積極推進澗槽溪、唐家大院兩個院落的保護利用,與相鄰的盛家壩鎮二官寨村、大集場村、芭蕉鄉戽口村等6個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實現串珠成線、整體發展。
青山疊翠,溪流潺潺,土家吊腳樓群錯落有致,紅燈籠與老照片點綴其間。這座深藏于武陵山區的古村落,如今正煥發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機。
然而,古村落的保護傳承,絕非遏制發展。如何發揮古建筑的經濟價值,一直是金龍壩村黨支部在思考的問題。
通過“黨建引領+招商引資”的方式,該村引導在村黨員干部、鄉土能人向外推介家鄉、向內招商引資,進一步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在外的黨員李昌軍當起了“產業媒人”,將一位蘇州企業家引進到金龍壩村。在了解到對方的投資意愿后,村黨支部將其邀請到鄉召開懇談會,洽談投資事宜,最終成功簽訂投資協議,并成立恩施中榆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目前,該公司的藍莓種植產業已在金龍壩村落地生根,計劃按照無土栽培系統和智能化溫室控制技術要求,建造36畝現代藍莓種植產業園。
優質項目的投資落地,不僅可為金龍壩村產業發展、產品銷售提供新路子、新渠道,每年也能為村集體經濟增加10余萬元收入。
金龍壩村的蛻變,印證了“千萬工程”經驗的普適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同頻共振,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能夠美美與共。這座武陵山區的古村落,正以“千萬工程”經驗為鏡,書寫著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