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支點,是中央對湖北一以貫之的戰略定位,也是湖北實現新的更大作為的重要基石。早在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考察湖北時,就提出了“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的明確要求。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賦予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的使命任務。十余年來,從“努力建設”到“加快建成”,從“中部地區崛起”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到“中國式現代化”,既集中反映了湖北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接續奮斗、競進提質的發展歷程,也充分體現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湖北發展面臨的更高標桿和更高要求。
2025年2月5日,農歷蛇年新春伊始,湖北“新春第一會”——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推進大會成功舉行。會議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提出的新的要求,進行了總動員,提出了總目標,開展了總部署。回顧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考察湖北,到2024年總書記最近一次來到湖北的十余年,湖北經濟總量由2.47萬億,位列全國第9,居于沿海經濟大省和河南、河北、遼寧、四川之后,增加到6萬億,位列全國第7,僅次于沿海經濟大省和內陸人口大省四川、河南。經濟增速一直處于第一方陣,并在2024年達到全國第三,僅次于西藏、新疆。同時,湖北的人均GDP從2013年的4.38萬元提高到2024年的10.28萬元,在全國的位次由第14位,甚至落后于吉林、重慶、陜西等內陸省份,上升到第9位,不僅在中部六省中率先突破人均10萬元大關,在內陸省份中也僅次于內蒙古,甚至實現了對山東、遼寧等沿海省份的反超,與2017年江蘇省、2020年浙江省和2022年廣東省的人均水平基本持平。尤其是考慮到湖北在2020年遭受了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2022年社會經濟發展才全面回歸常態化的軌道,取得這樣的成績更顯難能可貴。這不僅表明湖北經濟體量迅速壯大,更反映出湖北經濟韌性不斷增強,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功能進一步提升。
當前,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而國內需求依然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和群眾就業增收面臨較大壓力。在此背景下,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以及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湖北地處中國之中、長江之腰,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國家層面以武漢都市圈為主體的重點開發地區,以長江中游區域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以及以三峽庫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大別山區為主體的生態功能區。因此,在國家區域戰略交織疊加的背景下,湖北憑借自身發展的加速提質,不僅已經在中部地區呈現出率先崛起的增長極態勢,也有利于以更大的總量和更高的質量,與長江上下游地區進一步密切互動,深化協同,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并有力支撐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構建新發展格局。
時代正在呼喚,條件已經具備,征程即將開啟。湖北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上下統一認識,堅定信心決心,力爭通過十年的努力,在中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湖北更是要以“一年開新局、五年大變化、十年結碩果”的精神和作風,從當下干起,全面實施能級跨越、科創引領、產業倍增、樞紐提能、美麗湖北、文化創新、區域聯動等七大戰略,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常抓不懈,扎實做好各方面工作。具體而言:
首先,大力實施能級跨越戰略。總量能級即本地市場規模,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沒有一定經濟總量的支撐,意味著更多的需求得不到釋放,也難以產生高質量的供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就會在較長時間內在當前的水平上徘徊不前。湖北的經濟總量從2008年突破1萬億元到2016年突破3萬億元,每躍升1個萬億臺階均用了4年時間,而從2016年到2024年突破6萬億元,每躍升1個萬億臺階僅需2到3年。可以看到,隨著總量能級的提升,湖北發展步伐也在明顯加快。因此,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總量能級是加快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人口規模基本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這就需要大力培育和繁榮市場,通過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現代物流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讓資金和商品更加高效地流向消費和投資活動需要的地方,擴大市場活動的規模、豐富市場活動的類別,提升市場活動的價值,為進一步發展構筑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大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和產業倍增戰略。總量跨越要靠產業發展,產業發展需要科技創新。創新已成為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傳統意義上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意味著科技創新組織性更強,迫切需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當前,湖北已構建了由1家國家實驗室、3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9個大科學裝置、163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和522家新型研發機構組成的科技力量矩陣,成為培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重要平臺。未來,湖北要以“71020”高校學科創新體系為依托,“61020”科技創新成果體系為導引,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產研協同,引導全省科技創新進一步聚焦前沿、面向市場,在以前沿拓展市場、以市場支撐前沿的過程中不斷滾動創新。
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的目的,只有最終轉化為產品的科技創新才會具有持續生命力,也只有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才能為持續創新提供支撐。當前,湖北“51020”現代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大健康3大產業邁入萬億級規模,千億級產業已達到19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2.7%、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35.1%,數字經濟增加值占比超過50%、中部領先;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萬家、兩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5萬家,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達到16家、全國第3,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678家、中部第1。未來,湖北要堅持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探索未來產業“三措并舉”,充分發揮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大中小企業組建協同創新聯合體,推動規上工業企業加快實現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全覆蓋,為全省能級跨越和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和有效的產業載體。
再次,大力實施樞紐提能戰略和區域聯動戰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央對于湖北建設支點、建成支點的殷切期望,在于湖北要以一主兩副的發展帶動全域發展,并以自身發展,帶動更廣大地區發展。一方面,湖北要實現自身發展,需要從“一主兩副”三個城市、三個都市圈相對獨立發展,轉變為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大空間協同發展,從城市、鄉村相對獨立發展,轉變為城鄉融合發展,以此拓展發展空間,培育發展動能。這不僅需要加快推進全省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完善區域發展的骨架,也需要進一步加快縣域和鎮域經濟發展,充實區域發展的血脈。另一方面,湖北得“中”獨厚,而將地理區位優勢轉化為樞紐鏈接功能,以支點建設服務帶動其他地區的一個關鍵條件在于硬件和軟件的暢通。湖北要以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為目標,以三峽水運新通道、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中歐班列華中區域集結中心等關鍵項目為抓手,加快建設“軌道上的湖北、水運上的湖北、航線上的湖北”。湖北還要著力加強跨境和離岸業務的開放創新,助力湖北充分發揮作為陸海空三個絲綢之路交匯點的綜合優勢,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最后,大力實施美麗湖北戰略和文化創新戰略。在秀美的生態底卷上,潑灑下文化的色彩,那必將繪就出令人向往的地方。湖北淡水資源豐富,大自然賦予的山水林田湖草不僅交織出湖北美麗的山川和城鄉,也孕育了悠久的長江文化、浪漫的荊楚文化和昂揚的紅色文化。因此,湖北要加快深化生態保護與農業、文旅、教育、體育等多個領域的融合,通過開發農業的生態旅游教育功能,推動生態保護與戶外運動相結合,以生態資源帶動影視制作和旅游發展等創新的途徑,在進一步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的同時,提升湖北的美譽度,擴大湖北的影響力。
(作者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