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四次戰亂、五次一統(戰亂700年,一統4200余年)。由于文化的同一,才有幅員廣闊、長期凝聚而統一的歷史。中華文化是其主要基礎。
天壇建筑形態,充分展現陰陽五行的認識,是整體思維的體系。中華眾多民族都以泰山為崇敬中心,都以“天”為崇高無上,都有著祭天的歷史。這是文化的一致,使得多民族國家保持團結、統一。
天壇七星石不僅表示祀天之源,清乾隆皇帝弘歷又增置一石,其意義更加深遠。以示東北長白山和泰山的龍脈關系,進一步表達了發源于長白山的滿族亦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個較小的成員,強化了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仍有著深刻的意義。
祈年殿東南,在長廊東端正南100米處,有一組雕鑿著山形紋的巨石,散置平地,名為“七星石”,但實為巨石八塊。
關于七星石說法不一,但多源自傳說,無考。其中不息老人金梁先生所著《天壇志略》記有“明世宗朱厚熜聽信道士的話,稱大祀殿(今祈年殿)東南方空虛,與皇位、壽命不利。故此世宗朱厚熜加放七塊鎮石以壓風水,稱‘七星石’”。這七星石還有“天降隕石的說法”和“北斗七星之說”,均屬無稽之談。
實則該七星鎮石,是東岳泰山的象征。七星石位居大祀殿東南與泰山方位相合,七石也與泰山七峰相印。又據《古老的泰山》電視片第二章所說,“清代康熙皇帝為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從東北入主中原尋求理論依據……遣人航海考察泰山發脈地絡。定論泰山發脈東北長白山,并親撰‘泰山龍脈論’。后來乾隆朝在七星石東北隅增一小石。……康熙帝所為,并非為地理考察,乾隆增加一石也不是為了風水,而是重要的政治舉措。泰山乃中華的象征,康乾兩帝所為,是向全國宣布,長白山和泰山相傳,以示滿族亦為華夏民族的一員,以駁斥清代為外族入主中原的說法。”
由此可見,這七星石并非迷信之物,它是中華一統的象征。它也表明各民族之間的親兄弟關系,應是提倡統一反對分裂的表示。
(本文摘編自《天壇廣記》中華書局2007年8月版)
編輯 張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