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鴻記茶莊的舊址,位于前門外大柵欄東頭路北。想當年,那可是北京城最高檔的茶莊之一。像梅蘭芳先生這樣的社會名流,買茶時的首選必是這一家。現如今,北京城知道“東鴻記茶莊”的人已經寥寥無幾,至于老二位喝的茉莉雙薰,現在的京城愛茶人也很陌生了。
老北京的茉莉花茶
中國名茶種類繁多,老茶莊的包裝上動輒就是“興國巖茶”“密云翔龍”“太平嘉瑞”“洞庭碧螺”“景谷普洱”等等不一??蓪嶋H上不過是花茶、清茶與紅茶三類而已。而這其中,自然還是花茶最受歡迎。梅蘭芳先生,祖籍本是江蘇人,口味上也仍偏向南方。北京淮揚菜的老字號玉華臺,就是梅先生經常光顧的飯莊。別看他吃飯口味清淡,但喝茶還必須要是花茶才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北京水質偏硬所致。就是再上等的龍井香茗拿北京的水一沏,也是湯色黯淡索然無味了。只有茉莉花窨制的香片,開水一沏真是沙口解渴,醒酒提神,一時愁盡,兩腋生風。再加上茉莉本就清香無比,本身就有開竅醒腦的功效。所以茉莉花茶提神明智的效用,比一般綠茶要強很多。
除此之外,茉莉花茶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耐泡。北京人愛茶至極,喝茶一定要貫穿整日。如果很快就沒味道了,那就得頻繁更換茶葉。那份兒麻煩自不必說,更是要增加好幾倍的開銷了。所以北京的茉莉花茶沏出來要濃釅,并需禁得起不斷續水。其實四川等地也產茉莉花茶,但味輕色淺,北京人是喝不慣的。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北京城雖不產茶,但在茉莉花茶前冠以“老北京”三字倒也恰當。因為北京人愛的茉莉花茶,早已經自成一派了。
瑞蚨祥的“商業帝國”
提起東鴻記的資方瑞蚨祥,想必就是盡人皆知。瑞蚨祥是鼎鼎大名的綢緞莊,位居老北京八大祥之首,什么時候又改賣茶葉了呢?其實您有所不知,賣茶葉還真是瑞蚨祥的老本行。
老北京瑞蚨祥綢緞洋貨店,是由山東孟家出資開設。據說孟家的先祖,早在明代就是大富商。但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新中國成立初期,據兩位在瑞蚨祥服務了50年以上的老員工談,清代嘉慶年間孟家在山東的買賣已很成規模。當時的字號是“萬蚨祥”,一個門臉里有五個柜,前面經營鐵鍋、棉布,里面經營絲綢棉布,還附設金店,經營錢莊業務。
在清嘉慶年間,孟家分為四房,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原先祖上的土地是共有的,周村萬蚨祥的買賣也是共有的。隨著財富的積累,孟家四房就開始各自向外發展。按今天的商業用語說,就是在總公司的基礎上再開設若干子公司。首先是三恕堂在濟南開設了慶祥布店,以后又在天津、保定開了分店。接著其恕堂、容恕堂在濟南、北京、沈陽開設了瑞生祥錢莊、瑞增祥布店;矜恕堂在濟南開設了泉祥茶店和瑞蚨祥布店。以后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相繼衰落,只有矜恕堂一枝獨秀大發財源。
所以矜恕堂孟家的商業版圖,一直就是分為瑞蚨祥與泉祥兩個系統。其中瑞蚨祥系統主營布業,而泉祥系統主營茶葉。后來瑞蚨祥布店進京干出了名堂,逐步成為京城綢緞業八大祥之首。泉祥茶店的生意也很紅火,民國時在天津、濟南、青島、煙臺、周村五地都有店面門市。由此可見,孟家相當善于經營茶葉。只是后來瑞蚨祥名氣太大,茶葉生意反而漸漸為人所遺忘了。
那么孟家在北京的茶葉生意,又是起于何時呢?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孟家在前門外大柵欄中段開設了鴻記皮店,主營皮貨新衣,同時也兼營茶葉。筆者收藏有一只“鴻記茶莊”的鐵皮貼紙茶葉桶,上面寫的地點與鴻記皮店相同。由此可見,瑞蚨祥孟家在北京最早的茶葉店應叫“鴻記茶莊”,是附屬于鴻記皮店的門市。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北京是帝都所在,人心惶惶,很多企業都不敢經營,甚至倒閉。惟獨瑞蚨祥,不只照常營業,而且還在大柵欄盡東頭開設了鴻記茶店。1918年,孟家又擴充了皮店生意,并將原先依附于皮店經營的茗茶業務分離出來,又新開了一個茶店。這樣一來,孟家在前門外大柵欄就有了兩家茶店。為了加以區別,位于大柵欄東頭的便稱東鴻記,而位于大柵欄西頭的則稱西鴻記。人們從東口進大柵欄,馬上能看到東鴻記。若是從西口進大柵欄,便能遇到西鴻記。大柵欄是老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孟家的茶葉店也就算占據了最好的商圈,生意自然紅火。
但孟家開設東西鴻記茶店,可不單單是為了賣茶,更是為了擊垮謙祥益綢緞莊。茶葉鋪,怎么能擠倒綢緞莊呢?原來當時和瑞蚨祥競爭最為激烈的商家,就是謙祥益。謙祥益也是八大祥之一,東家也姓孟,而且同屬山東章丘舊軍鎮人。就全國范圍來說,這兩號的實力勢均力敵。因此,兩家之間的商業戰斗也就更為激烈。早在晚清時期,瑞蚨祥開設在大柵欄,當時這就是北京商業最好的地段了。謙祥益開設在背街上,為了爭取更大的發展,便也企圖擠進大柵欄來。瑞蚨祥看到這一點,所以就步步為營,使謙祥益無法插足。例如當謙祥益正想買大柵欄西頭的地皮時,瑞蚨祥先下手為強,在該處開設了西號;謙祥益正想買中段的地基時,瑞蚨祥又先走一步,開了皮店;并把車場也買了下來蓋起了西棧。以后開設的茶店,目的也是用來堵謙祥益的擴張。
從紙醉金迷到合并歇業
一方面,有瑞蚨祥的資本為后盾;另一方面,孟家又是經營茶葉的行家里手。因此,東西鴻記兩家茶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據《北平市茶葉同業公會職員表》記錄,東鴻記用工多達30人,西鴻記用工為28人。這樣的經營規模,在北京百余家茶莊中無出其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瑞蚨祥旗下的東鴻記是老北京最大的茶莊。東西鴻記的經理葉星伯,也任北平市茶葉同業公會執行委員。
1952年茶柜虧損業不抵債,于11月間停止營業,資方想遣散職工,又怕遭到公會反對,遂提出五柜大合并,擬利用合并后職工內部矛盾分化職工。情況反映到上級公會,當即指示瑞蚨祥基層公會在職工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取得全體職工同意,通過勞資協商會議向資方進行說理斗爭,由資方保證不解雇職工,遂于1953年3月間實行五柜合并。
五柜合并后,改編企業組織形式,由獨資改為合伙,統一領導。原瑞蚨祥東號改為北京總店,原西鴻記(即西號)改為第一門市部,原鴻記皮貨店改為第二門市部。三號皆經營布呢絨皮貨業務,全部資產歸總店統一登記,會計、貨物由總店統一掌握,人事統一調配(包括資方勞方)。東鴻記、西鴻記兩茶店歇業,人員合并到三號,房屋出售作為投資,加速資金周轉。自此,東西鴻記茶莊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東西鴻記的故事,也就成為老北京茶業史上的一段傳奇往事。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