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通過概括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意義、列舉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實踐案例、具體研究分析以泰州興化為代表的里下河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發掘保護現狀,梳理總結了目前這一新石器遺址集中區域普遍存在的發掘研究不到位、保護機制不健全、保護規劃不完善、活化利用待突破等突出問題,提出了在認真做好遺址保護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融合旅游產業發展,展現其活化利用價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融合發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9
1 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意義
文化遺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見證和遺存,保護這些遺址,可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使之得以傳承和延續。這不僅有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反映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還能提升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此外,保護文化遺址還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同時增強國民的文化自信心,讓人們更加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傳統。在保護和利用文化遺址的過程中,可以促進社會各界的合作與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這些遺址不僅代表著人類的歷史和文化,還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保護它們可以讓后代了解和學習前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近年來,我國在文物保護與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大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方面,這些舉措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通過將文化遺產融入日常生活,不僅可以保護其歷史風貌,還能重構其生活圖景,保留住文化遺產形成與延續中的社會組織結構、社區網絡及居民間的鄰里關系,留住精神家園和物質家園。這種生活化的保護傳承路徑有助于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實現,提高文化遺產與群眾的關聯性,產生自下而上的、內生的活化熱情,從而提高群眾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讓文化遺產在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活起來、傳下去。
總的來說,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意義在于滋養文化傳承發展之基、維護文化多樣性、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旅游業發展、增強國民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傳遞人類智慧和創造力。
2 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實踐案例
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是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面,旨在確保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時代活力,同時促進其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發展。
首先,以考古前置政策落實文化遺址保護。近年來,江蘇蘇州出臺相關政策落實考古前置,在推動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上取得了積極成效。2022年,結合實際工作,蘇州市修訂《蘇州市地下文物保護辦法》,將“先考古、后出讓”原則寫入政府規章中,在市域范圍內實現了考古前置全覆蓋。2023年,蘇州完成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186項,調查勘探總面積約2448萬平方米,項目數量位居江蘇省第一。蘇州市相城區是古窯址群“平江官窯”所在地,相城區對5.8萬平方米的遺址分布區域進行原址整體保護,用大遺址思路保護以古窯址為文化核心的整個片區,讓文化遺產融入市民生活。
其次,通過數字化建設和技術創新,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得到了有效的推進。例如,東北烈士紀念館(圖1)通過推進革命歷史、英雄故事的數字化建設,打造沉浸式體驗展廳,全景式立體直觀還原歷史場景,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紅色資源文物的保護利用,還通過系統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進一步證實了吉林省東北抗聯創建的歷史地位。
此外,傳統村落和古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也是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舉辦文化創意活動和維修文物景點,大力開展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傳統村落旅游活力,這種以人為本的方法不僅培育了高品質的旅游產品,還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再者,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是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創新實踐。例如,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圖2)通過集合主題展廳、古水稻田場景復原等功能空間,吸引線上、線下超100萬人次參與,這種做法探索出了“考古遺址+科技、研學、城市更新”這種相互交融、相互發展的新路徑。
在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云南省通過推動文物、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將文物博物館單位辟為旅游景區景點,挖掘利用革命文物資源,建設紅色旅游景區。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還加強了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綜上所述,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通過數字化建設、傳統村落的保護、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以及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等多種方式,不僅確保了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時代活力,還促進了其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發展,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3 泰州興化地區文化遺址概況
優秀的歷史文化是一種基因、一種精神,承載著國家的歷史、文化和認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碧┲菖d化地處里下河腹地,是新石器時期遺址較為集中的區域,擁有蔣莊(圖3)、草堰港、影山頭、南蕩、東古等多個史前文化遺址。
2016年蔣莊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填補了長江以北地區良渚文化聚落考古的空白。
2022年底新發掘的草堰港遺址(圖4),距今約7200年,是江淮東部地區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該地區考古學的文化空白。
2010年1月,影山頭遺址(圖5)被評為“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1年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的評選結果揭曉,興化林湖鄉境內的影山頭文化遺址榜上有名。
縱觀全國其他地區,就縣級層面而言,從已探明的史前文化遺址的數量和重要性來看,興化都是極為重要的。妥善保護好遺址本體、挖掘好遺產價值、宣傳好遺址文化,對于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傳播地域美譽度、加快實施鄉村振興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 興化地區文化遺址保護利用存在問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傳承歷史和傳統、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塑造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隨著文化文物工作的開展,興化地區眾多遺址的保護和利用的問題日益突出。
①發掘研究不到位。目前影山頭遺址尚未進行考古發掘,僅從地表發現的遺存還難以確定其文化屬性,急需通過考古發掘和地下文物的佐證,明確其聚落規模、文化屬性以及人地關系。蔣莊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類型,距今5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探明的遺址核心區域規模2萬多平方米,遺跡現象豐富,但發掘面積僅有3500平方米,其他區域仍處于封土保護狀態。草堰港遺址距今約7000年,總面積逾8萬平方米,是江淮東部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于遺址規模大,面積廣,發掘周期、建設周期較長,加之現場是露天開放性發掘,目前僅發掘2100多平方米。南蕩遺址(圖6)發掘面積僅有175平方米,東古遺址尚未發掘。此外,除蔣莊遺址和南蕩遺址陸續有學術研究文章和專業論文發表外,其他遺址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不足以形成巨大影響和集聚效應。
②保護機制不健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傳承歷史根脈,是我們的使命擔當,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必然選擇。要注重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體制機制,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發展。但現有工作機制遠遠滿足不了進一步開展工作的需要。泰州興化地區遺址保護管理機構尚未成立,日常保護和管理基本在上級文物部門的指導下由屬地鄉鎮代管,由于當地缺乏專業人才、缺少文物收藏保管條件,大部分遺址出土的文物基本難以保留在當地,對文物的保管、收藏和教育展示以及遺址的宣傳、交流均難以實現。
③保護規劃不完善。目前,興化地區只有蔣莊遺址初步完成了《蔣莊遺址保護規劃》和《蔣莊遺址考古遺址公園保護規劃》,但暫未得到省和國家文物部門的審批。項目基本處于擱置狀態,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缺少資金投入,后續規劃的修改完善和建設工作難以為繼。其他遺址除草堰港遺址正在小范圍考古發掘外,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也尚未啟動。
④活化利用待突破?!蛾P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活化利用經驗,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融入城鄉建設的格局基本形成”??脊胚z跡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做好合理利用。這是我國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針,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的內容。對于城市而言,合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譽度,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對照要求,興化還需持續用功,力爭突破。
5 興化地區文化遺址保護的有關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指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奔訌娺z址考古發掘,加快推進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并對現有遺址加以有效活化利用,不僅可以保護凝固的文化印記,也可以為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①加快建立組織機制。在專業部門指導下,根據遺址保護有關法規,成立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保護管理辦公室,落實編制和工作人員,統籌負責市域范圍內各處遺址的日常保護和管理,組織遺址出土文物的征集、收藏、保管和展示展覽工作,制訂和組織實施各遺址下一步工作計劃,組織和開展遺址文化的系統梳理和學術研究,開展遺址的宣傳和對外交流,定期召開工作例會,綜合政策動向研究,強化經費保障落實,及時解決遺址發掘、保護、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②穩步推進考古發掘。考古研究是文化遺址保護利用的基礎。興化影山頭遺址盡快申請進行考古發掘,展開考古論證和有關學術研究工作。已部分發掘的蔣莊遺址、南蕩遺址制訂和實施下一步考古工作計劃,持續加大推進力度,做好發掘前期準備。草堰港遺址鑒于遺址局部遭受較大破壞的現實和遺址自身的重要性,下一階段考古發掘工作應對接國家文物局,落實考古發掘專項經費,進一步地拓展考古發掘面積,同時根據氣候、地形等環境特點,擬定周密詳細的計劃,積極穩妥做好眼前和今后一個階段各項重點安排。
③盡早開展文保展示。文化遺址內涵價值的挖掘闡釋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科學決策依據,更是考古工作者的重要歷史使命。蔣莊遺址需要加快對接,落實出土文物分配和移交,根據已通過專家論證的布展方案,全面推進遺骸展示區、文物展示區和三維圖案復原蔣莊遺址全貌展示區建設任務。在此基礎上完成遺址展示館的布展工作,并實行對外開放。草堰港遺址勘探已知面積8萬平方米,預期歷史和學術價值極高,需同步考慮謀劃陳列室的規劃建設,探索在保持遺址原真性的基礎上,創新展示模式,渲染新石器時期滄海桑田的變遷,融入現代的文化展示和體驗,通過展示空間形象與意境構建,現場感受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情境。
④積極推動項目申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申報是保護的基礎,依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積極推動蔣莊遺址、草堰港遺址申請立項國家遺址考古公園,提升考古遺址保護管理水平,不僅可以使遺址得到較為完善的保護,對促進公眾教育與科學研究,以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也是重要載體,具有重要意義。當務之急,需進一步完善《蔣莊遺址保護規劃》和《蔣莊遺址考古遺址公園保護規劃》編制,并通過國家文物局的審批。
⑤融合推動保護利用。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結合現有各類資源,對遺址進行進一步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草堰港遺址緊鄰4A級李中水上森林景區,且與千垛菜花景區、萬畝荷塘、沙溝古鎮、徐馬荒等地僅相距10多分鐘車程,其所在的千垛鎮是興化市西北部地區旅游資源的聚集地。蔣莊遺址位于泰東河西岸,地處興化、東臺兩市交界處,是良渚文化北上的一處重要前沿陣地。總體上,要把各類遺址的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納入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層面,來充分調動、激發全社會保護遺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⑥注重擴大宣傳影響??脊虐l掘成果的問世,不是工作的結束,而是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開始,對興化而言,更是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始。要通過考古資料整理與學術研究,組織專題性學術研討會,及時公布研究成果。大力推動蔣莊遺址加入良渚遺址聯盟,適時組織與良渚核心區及其他良渚遺址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挖掘拓展草堰港、蔣莊等遺址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這些遺址在國內影響力和知曉度。圍繞遺址保護利用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和項目招引力度,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化以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為促進地方文旅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提供強勁動力。
6 結語
綜合來看,以興化為代表的文化遺址的保護開發利用,需要以文化大策劃和超前規劃為先導,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為宗旨,積極推動文化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向發力,做到傳統與現代實現有機融合,讓文化遺產的生命力不斷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