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手”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動“腦”的信息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孩子應該培養什么能力? 培養動“心”的人,也就是心理的意志,心理的智慧,心理的感受。這些人有什么特點呢?
審美的能力:美感是機器取代不了的能力,起碼到現在為止,對美的感受是我們人類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特別是觸景生情、感同身受這樣的能力,機器很難取代。清華大學的孫茂松教授,能夠教機器寫詩,但是這個詩缺乏靈性、悟性、感性、德性,只是機器人根據過去人類想到的東西創作出來的。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特別提出,美育很重要。為什么?因為美育能夠產生情感。我們很多時候事情做不好,做不下去,不是我們不知道道理,而是因為我們缺少一種激情。藝術能夠提供激情,美可以提供激情。所以美的教育,不是簡單的藝術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種身心狀態的修煉。
溝通的能力:人類還有一個特別偉大的能力,叫做溝通的能力。這個能力是我們人類戰勝野獸的最重要的能力。我們人類掌握了一個技能叫做合作,而合作的完成就需要溝通。會說話是人性,因為會說話的人更能夠激勵、感召、影響更多人。行勝于言,其實機器比我們做得好得多,但是荀子提出的“言行并重”,機器是做不到的。所以孩子一定要學會表達,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學會影響他人,這才是中國人在21 世紀最應該做的事情。
同理的能力:人應該培養同理力,同理不是共情,而是知道你的意圖、意愿。以前心理學家把“同理心”翻譯成“共情心”,這是一個錯誤。心理學一直強調,培養同理心,反對共情力。因為你的想法、思路和別人一模一樣,感受相同的時候,有的時候就跳脫不出一些場景,因此需要智慧,需要知識,需要我們有同理的能力,而非共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