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六歲進入袁花龍山學堂讀書。龍山學堂始建于1902年,是海寧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學堂之一。金庸曾經說起:“我從小喜歡念書,覺得讀書是一種很大的樂趣。”
金庸先生第一次接觸到武俠小說是在八歲時,他偶然讀到《荒江女俠》。“想不到世上還有這樣好看的書。”興許就是在那時,金庸的心里便播下了武俠的種子。聰穎好學的金庸深得老師喜愛。他五年級的班主任兼國文老師陳未冬不光將金庸的作文當作范文在課堂上點評,還讓他參與編發級刊《喔喔啼》,金庸把小小的級刊辦得很是生動活潑。
1936年,金庸考入浙江省立二中(今嘉興一中)讀書。嘉興古城本是學子讀書的好去處,怎奈日寇的鐵蹄步步逼近,學校無有寧日。1937年11月5日拂曉,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嘉興危在旦夕,校長張印通毅然帶領師生踏上艱難的流亡路。師生們一路跋涉,曉行夜宿,行程千里,在1937年底到達浙江西南山區麗水轄下的碧湖小鎮。
對這段刻骨銘心的流亡經歷,金庸曾回憶說:“當時我們才十二三歲,每天要步行七八十里,風餐露宿,為抗戰救國,我們跟學校到后方去。為救亡圖存,我們努力學習。走不動了,就唱支歌……”1939年夏,金庸初中畢業,下半年進入浙江聯高,后因故轉入衢州中學就讀。1942年5月24日,日軍占領金華,衢州淪陷在即。學校停課疏散,金庸的中學生涯就此結束,踏上西去湘西、重慶的流亡、求學之路。這一年他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