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蟄,“藏也”,意思是各種蟲兒在地下冬眠,蟄伏不動。是誰喚醒它們呢?是春風,是春雨,也是春雷。
古人順應天時,很多發明創造與大自然息息相關。比如,作為中國古代樂器的一種,鼓的發明就受到自然現象中雷的啟示。在中華先民想象的神話世界里,雷聲出自于鼓。《周禮·夏官》有疏曰:“鼓,雷之類。”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載:“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在古人的想象里,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震向人間,因此人們就利用這個時機來制作新鼓。蒙上鼓皮,敲打鼓面,以此來迎接春雷,祈求一年的好運和豐收。猶如驚蟄的雷聲年復一年叩響春天,古老的鼓聲也在一次次振奮人心。
草木已動,蟄蟲已醒,農人亦已開耕,當我們迎接第一聲春雷帶來的勃勃生機時,也該啟動出發,擁抱這個季節。當第一聲春雷刺破云層,不僅是蟄蟲蘇醒的號角,更是叩擊現代人心靈的共振療法。當聲波攜帶的聲頻段暗合人體腦波節律,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古人要在驚蟄擂鼓——物理的震顫與精神的振奮,本就是天人同頻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