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世界”作為一種方法

2025-03-13 00:00:00李禮
華文文學 2025年1期

摘 要:王德威的《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借鑒發揚海德格爾“世界中”的觀念,將“世界”作為一種方法,凸顯海內外不同區域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互動交流經驗。“世界中”作為“世界”所包蘊的開放、動態的能指,彰顯出王德威跨域流動的文學史觀:超越了單一政治地理局限的中國文學具備無限可能與潛力,“文”與“史”的對話借助于種種跨國族、文化、政治和語言的交流方得實現。在“世界中”這一語境下,該文學史提供了一種雙向通達的文學視野,既借助諸多的域外經驗講述了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歷程,又從時空與文化的交錯互動中彰顯出“世界中”的中國文學的特殊定位。此外,王德威借助“華語語系”的文學概念,使得作為方法的“世界”成為可能,引申出華語文學更廣闊迷人的地理圖景。在多重意義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提供了文學史方法論上的新問題、新思考與新啟示。

關鍵詞: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世界”;跨域;流動;文學史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5)1-0005-11

王德威主編的《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近年文學史成果中的一部“穎異”之作?!缎戮帯罚ㄒ韵潞喎Q《新編》)引入了“世界中”這一批判性概念,作為該文學史的理論核心?!笆澜缰小币辉~源于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揭示,“世界被用作存在者層次上的概念,因而指能夠現成存在于世界之內的存在者的總體。由此引申出的‘世界中’就是指存在者的一種存在方式。”①王德威從這一概念中汲取靈感——“海德格爾將名詞‘世界’動詞化,提醒我們世界不是一成不變地在那里,而是一種變化的狀態,一種被召喚、揭示的存在的方式(being-in-the-word)?!澜缰小鞘澜绲囊粋€復雜的、涌現的過程,持續更新現實、感知和觀念,借此實現‘開放’的狀態”②,以此來闡釋中國文學與世界之間豐富的互動性?!缎戮帯匪鶇⒄盏摹笆澜缰小崩砟?,既沿用了海德格爾存在論意義上的“證成開放、祛蔽敞開、彼此召喚、相互輝映”的意涵,旨在打破國家主義和地緣壁壘,擴大范圍和邊界,引領中西方讀者聯想一個意義更為廣泛的“文”的世界,又對這一概念進行了發揚,將之視為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過程,試圖還原中國文學與世界的遭逢、變化和碰撞?!笆澜纭弊鳛椤缎戮帯返暮诵年P鍵詞,不止提供了一種視角和立場,更作為一種方法,證成王德威“跨域流動”的文學史觀,同時擴充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范圍和邊界,煥發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源動力”,并為文學史編撰帶來諸多新啟示。

一、“世界中”的觀察視野:

立體多維的時空參照譜系

“世界中”首先是一種觀察視野,意在跨越狹隘的國族、地理等諸多限制,呼喚文學史書寫更包容的格局和更寬廣的范疇。王德威“以‘世界中’為核心敘述的文學史觀,使這部文學史在時空上獲得了大幅度的擴張,其一般敘述就與我們傳統的文學史一般敘述大相徑庭”①。與傳統的文學史相比,《新編》的一大突出特點便在于通過時間和空間兩條線索上的延伸和擴大,建造了一個立體多維的時空參照譜系,在這個時空參照譜系里,時間在不斷流動、空間在不斷變動。在時空的不斷跨越、轉換中,中國文學在世界中的定位得以凸顯,中國文學與世界的交互得以進行。也就是說,《新編》所遵循的不是傳統的——“時間一直向前,空間固定不變”的線性文學史觀,而認為“文學史寫作并非一個單向直線的進程,所有的文學史在歷史的進行中都是不完整的。文學史是不斷開放生成的,不應該局限在一個有限時空,即地球定義的這個世界里”②。因此,《新編》不著意“完整、完備、一以貫之、面面俱到”,而著意于“斷裂、片段、碎片、輻射萬千”,“促使我們想象文學史之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總有待增刪填補”③,力求在一個立體多維的時空參照譜系中觀照和發掘中國現代文學更多的方向與可能性。

一般而言,傳統文學史的敘述時間通常以1917年五四文學革命始到1949年為所謂的“現代文學”時期,以1949年至今為所謂的“當代文學”時期,所論作家一般為中國大陸境內作家,部分文學史可能會涉及少量臺港作家,而不包括海外華文作家,更將域外經驗摒棄在外?!缎戮帯穼@一點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了延伸和擴大。首先,在時間上,王德威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端提前至晚明。在首篇《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中,撰者李奭學選取了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別是:1635年,1932年,1934年。文章從宗教出發考證了“文學”一詞的現代意義,指出“文學”一詞現代意義的登場不在清末,也不在五四,而是在17世紀初信奉天主教的儒家官員楊廷筠所撰的宗教小冊子《代疑序編》中,并進一步考證出這樣的用法是受到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的影響。沿著這條線索,文章進一步指明這種傳統的延續,17-19世紀又有魏源、德國傳教士郭實臘、英國傳教士艾約瑟等人對這一概念持續發揚,將西方的文學觀念擴充到中國的語境當中。及至1932年,周作人率先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書中將現代文學的起源定位至晚明。周作人之后,1934年嵇文甫也在其著作《左派王學》中追溯現代中國文學與思想的源頭至晚明。兩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在晚明發現的是有關五四人文主義自由派話語的源頭,后者找到的則是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的初始標志”④。但兩人都認為文學史包含了多重的斷裂和延續。上述三個有關中國文學現代意義上的“起點”,提供了一種對“現代性”的多重啟發。文章大膽指出,順此軌跡,現代性的來源更可追溯到竹林七賢所在的魏晉時期。而在王德威看來,任意一個歷史時期內任何一個能夠代表“古今、中西交匯”的“關鍵時刻”,都可以視為中國文學象征學意義而非考據學意義上的“現代性起點”?!艾F代”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因此,“中國現代文學”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意義建構,向前可以推衍無數起點,向后亦具備無限可能性。這樣跨越式的文學觀對于傳統的線性文學觀而言,顯然是一種大膽的挑戰和解構,因“抵抗了歷史進步性與連續性的敘述霸權,從而盡可能地呈現出中國現代文學每一個歷史節點所存在的‘方向性’與‘可能性’”①。作為該書首篇,《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既詳細論述了“文學”一詞的“現代”來源,亦為全書論述奠定“起調”——“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并非一個根據既定的時間表不斷前進發展的整體過程,而是一個具有多個切入點和突破點的坐標圖”②。

其次,在空間上,王德威藉由“世界中”的理論框架和“華語語系”的比較視野,將中國文學視作動態行進與世界交互的過程,打破了單一民族主義框架下地緣空間的局限,進一步打開視界,豐富擴充了華語文學的空間坐標。在王德威看來,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狀態復雜多變,“在離散和一統之間,現代中國文學已經銘刻復雜的族群遷徙、政治動蕩的經驗,難以用以往簡單的地理詩學來涵蓋。在大陸,在海外的各個華人社群早已經發展出不同的創作譜系?!雹垡虼?,《新編》放大眼光,統攝海內外不同地區、社群、族裔、階級的華語寫作,將中國大陸和港臺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乃至海外其他華人社區的華人言說、書寫與歷史經驗都納入考察范圍——張愛玲在香港的經歷、劉以鬯在南洋的經歷、三毛的撒哈拉流浪記、天使島的華人詩歌、少數民族的“母語”詩歌、臺灣文學中的霧社事件、馬華文學的左翼敘事等均在這一比較視野下得到不同程度的彰顯,折射出中國經驗與中國想像在不同空間序列中的移動與轉化。除了實體地理空間的擴張增益之外,《新編》中甚至還容納了虛構的文學空間、網絡虛擬空間乃至“地球之外”的空間,如李汝珍《鏡花緣》里的虛擬國度、康有為《大同書》中的烏托邦世界、金庸筆下的武俠地形圖、韓寒的博客、互聯網詩歌論壇、科幻作家韓松筆下的“火星”等,都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現實不期然發生密切而驚奇的關聯,成為種種可供錨定的坐標空間。在《新編》的論述范疇中,“中國”已經不止局限于一個現成的大一統的民族國家概念集合,而更多指代文化和文學意義上的“中國”,此處所定義的“中國”是“一個由生存經驗構成的重層歷史積淀,一個文化和知識傳承與流變的過程,一個政治實體,一個‘想象共同體’”④。因而,《新編》中更加側重的是基于中華文明積淀、作為華語共同體的文學空間,而非單一的政治和地理空間。這里的文學空間不再是“自我指涉的整體,而是同時在綿延和瞬間中顯現,空間位于它與歷時性(它的時間層)和共時切面(它所容納的多個世界的共可能性)的關系中”⑤,并以流動和越界——古與今、中與外、古典與現代、虛構與真實為主要特征。

在“世界中”的觀察視野下,《新編》所建構的時空參照譜系突破了傳統文學史的線性、單向結構,更越出了單一的民族、國家、地理之外,呈現出立體、多維的形態。無論是時間上的延長,還是空間上的擴大,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補充中國現代文學的論述范圍,探討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并將中國文學納入全球性的話語論述體系當中來。在立體多維的時空參照譜系下,“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得以最大程度的彰顯,《新編》中“不同文化的‘交錯互動’,大量的中外互動的個案,讓那些曾經有意無意被忽略的中外文學交往互動的事實紛紛呈現,傾蓋如故,天涯比鄰,原來中國現代文學從來就在‘世界中’,而非在世界之外,更非世界與中國的二元對立”①。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境內與域外、旅行與現代性的關系、現代性的多種面孔、華語語系的文學版圖等復雜多元的議題也在這一時空參照譜系中“各抒己見”、“各盡所能”,形成《新編》繁復迷人、復調多聲的文學史圖景。

二、“世界中”的闡釋體系:

多重跨域的文學互動經驗

《新編》從時空的“互緣共構”、文化的“交錯互動”、“文”與媒介衍生、文學與地理版圖想象這四個維度來描述“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在這四個維度編織成的闡釋體系中,“跨域”是其中最為突出的表征之一,這里的“跨域”不僅指打破單一政治地理局限的跨國別、跨區域,也指代全球現代性論述下的跨語言、跨文化、跨文明,同時指代超越狹隘學科建制和理論范式的跨學科、跨文類、跨媒介。在多重跨域的文學互動經驗中,“世界中”的中國文學開始凸顯其意義,更昭示出《新編》獨特的以“文”彰顯內心和世界的實踐——“在西方虛與實、理想與模擬的典范外,現代中國文學也強烈要求自內向外,同時從想象和歷史的經驗中尋求生命的體現”②。

“跨域”,按最基本的意思來理解,是指主體跨越疆域的行旅遷徙。王德威認為文學現代性的流動首先通過旅行實現。“旅行帶來不同文化、文明的‘交錯互動’:即各大洲、國家、社會、機構和社群之間,語言、文化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傳譯和衍生的結果。”③《新編》中“超過一半的篇幅都直接、間接觸及旅行和跨國、跨文化現象,闡釋‘世界中’的中國文學不同層次的意義”④。如《王韜登陸香港》一文以王韜流亡香港為起點,輻射出王韜一生的海外經歷。王韜在流亡與旅行的“空間移動”中孕育出最為獨特的作品,并體現出一種與其所處時代共鳴的多元混雜性——他不僅通過中國眼光看待西方,也借由西方的鏡頭反觀中國。王韜身上的這種雙重意識、創作的矛盾與跨文化感,某種程度上,正是以王德威為代表的諸多撰者所指認的,由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所帶來的——“現代性”最為突出的表征。與此同時,“中國作家的異鄉、異域、異國經驗也是中國文學現代性最重要的一端”⑤,《原鄉里的異鄉人:江湜與黃遵憲》通過漂泊異鄉的兩位詩人詩中對家庭的不同表達,透視出大與小、遠與近、家園與域外之間的張力;《丘逢甲:涕淚飄零的詩學》在丘逢甲的眼淚詩學與政治學中,辨認出20世紀初期現代中國文學的離散維度;《邱菽園:南洋離散詩學的風雅與水土》以邱菽園的南洋經歷為線索,呈現出南來文人隨著地理遷徙而產生的流動的政治實踐與文化轉移;《借古喻今》考察了康有為流亡瑞典時期的經歷對其政治思想產生的影響;《多余的話》從瞿秋白的莫斯科經歷昭示出他在個人選擇與政治選擇間的惶惑掙扎……這些作家“跨界”、“跨域”的文學經驗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表現空間,在“異邦的借鏡”中折射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多重來源。

除了地理邊界、時空范圍上的跨越延伸之外,《新編》在學科建制、文類范疇、媒介手段等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的“跨域”嘗試。傳統的文學史寫作受制于國家和民族主義觀念的拘囿,通常以線性時間順序為軸,以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為脈絡,以一流經典大師為主要架構,按照新詩、小說、散文、戲劇這幾個文類在各個時期的不同發展來粗略劃分。這樣的學科建制自有其規定范圍內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壓抑了文學發展的諸多可能性。在王德威的“跨域”視野下,《新編》超出了由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建構起來的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而是包羅萬象,將除此之外的各種文類——如書信、隨筆、日記、政論、演講、教科書、民間戲劇、傳統戲曲、少數民族歌謠、電影、流行歌曲、連環畫、音樂歌舞劇等納入范疇,打開格局,思考各種“文”的嘗試,為文學現代性帶來特色。這樣的文類選擇背后實則包含著更大的期待,王德威自稱《新編》的編撰受到錢鐘書《管錐編》的影響,“《管錐編》反轉《莊子·秋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的喻意,以無數中西篇章典故碎片,匯集成一股集知識、史觀、詩情為一爐的論述”①?!缎戮帯芬喟绱似笸合M蚱迫宋膶W科之間的藩籬和界限,促進人文學科的各個對象彼此系連,交互映發,跨越時空,跨越國界,銜接時代,讓各個不同的文學、歷史、科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考古學等話語進行對話。由是《蕩寇志》中“中國天師”與“西洋鬼子”的并置映射出晚清最初的“革命”與“科學”話語的纏繞;“摩羅”和“諾貝爾”這兩個頗具象征意義的話語指涉,引申出中國現代文學主體性的更迭;甲骨文的最初發現,不僅形成了甲骨學這一新學科,更召喚出中國文心的回歸,成為古今共時性的一個象征;賈樟柯的電影中,李白詩歌的抒情性得到了后現代的解讀,同時喻指中國電影正在經歷一種歷史性的轉變;計算機學、量子力學、人工智能等新潮科學觀念影響下的科幻文學正以新奇的面貌將當代文學的先鋒性重新張揚……各種分屬不同學科的物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而在特定的時空坐標中共生同在,串聯起中國文學現代性的重要線索。而作為一部試圖銜接“當下、此刻和未來”的文學史,《新編》更涵蓋了多種多樣的文本和媒體形式,多篇文章觸及多重媒體之間的流動和“再媒介”過程?!缎戮帯芬晕膶W為主體敘事,吸納媒介技術或其他技術,互相補充借鑒,在見證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媒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發掘人的能動性,進一步展示所謂文學“攖人心”的力量。如《聲音的魅力》從1924年5月30日孫中山應上?!吨袊韴蟆费s所留下的一段演講,透視出20世紀初中國的變革存亡時刻;《語言、文學和默片》以20世紀30年代著名默片影星阮玲玉之死及其遺書中的“人言可畏”引出語言、文學和默片三者間復雜的關聯;《兒童中國:三毛傳奇》以漫畫家張樂平筆下著名的卡通人物三毛在不同時期的形象變化為主軸,分析了現代中國人主體性的變遷;《木刻:流動的圖像》以藝術家李樺一幅名為《怒吼吧,中國!》的木刻作品開篇,引申出30年代木刻運動的興起和這種藝術形式對民族精神的傳達;《一次隱蔽的際會:〈對倒〉與〈花樣年華〉》從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微妙曖昧的對應處求取香港主體身份的確認;《何日“君”再來》以鄧麗君的歌聲和身世,探討她作為一個跨文化偶像的意義,鄧麗君去世20年后,其形象和聲音以3D立體投影的形式再次出現,彌補了時間的斷裂和集體的失落感。無論是演講、默片、漫畫、木刻等,還是電影、流行歌曲等,這些不同的媒介提供了進入中國現代文學不同路徑的通道,并容納了為過往文學史所不及的“異質性”,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以特定事件或特定情景傳導文學經驗,進行文學表達,顯示出中國現代文學與多層文化領域的相互滲透和互動。如王德威所言,“雖然本書采用散點輻射敘事,并常在同一時間點介紹不同媒介,但目的在于批判性地討論‘文’——作為一種圖像范式、一個語言標記、一套感性系統、一種文本展示——日新又新的現代性,并為當代方興未艾的媒體研究論述,提供獨特的中國面向。通過‘文’的實踐,作者、文本和世界之間的關系開始彰顯?!雹?/p>

由此,《新編》中容納的多重跨域的文學互動經驗,既昭示出“近世中國文學‘遭遇’世界后所顯現的常與變”②,亦引領我們重思中國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現代定位。而在更深層次上,“跨域”也意味著一種視野和手段上的大膽創新和挑戰,無論在地理邊界、時空范圍上,還是在學科建制、文類范疇、媒介手段上,又或是在題材風格論述方式、書寫實踐上,《新編》都真正做到了突破“邊界”,挑戰了傳統文學史的寫作規范,擺脫了意識形態的種種拘囿,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進行了翻轉、創新、跨越與重組,極大地賦予了這部文學史以豐富性、復雜性和多樣性,激活了我們對文學史的諸多想象并使之成為可能。從這一意義上來看,《新編》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穎異”之作。

三、“世界中”的價值立場:

召喚“流動”和“有情”的歷史

“抒情”一直是王德威重要的學術面向和其史觀的反映。《新編》與王德威一直以來的抒情文學史觀保持一致,更包含著“史蘊詩心”的期待。早在《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書中,王德威就曾經叩問“抒情傳統”,沿著中國傳統文學的脈絡辯證“事功”與“有情”的分界,在融匯考量眾多西方文論來源的基礎上,解魅“現代性”,追問中國現代文學的所來與所去,召喚“有情”的歷史。王德威認為,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問題不能由革命、啟蒙的話語一言蔽之,“抒情傳統”是辨認中國文學現代性的重要來源之一。抒情也不僅標示一種文類,更作為一種情感結構,一種史觀的向往,一種重新論述現代文學的方法論,充滿了辯證的潛力。在此基礎上,《新編》毋寧看作這種抒情史觀的深化和延續。無論是延伸中國文學“現代起源”的范圍,還是增益補充“文”的觀念與感知,王德威關注的是“各種文體全面彰顯中國現代之豐富的精神、情感與心靈。‘史蘊詩心’乃是他看待文學史的本質?!雹劢逵伞笆澜缰小钡膬r值立場,王德威所要召喚的是“流動”和“有情”的歷史。

在王德威看來,歷史不是一個既成的范式和概念,而是在和不同的“文”相碰撞的過程中得以彰顯其意義。歷史也不是被意識形態話語規定和制約的“鐵板一塊”,而更像是一條經由意義不斷闡發累積而生成的“流動的河流”。“‘文’與‘史’必須相與為用,才能展示一個真實而有意義的世界。”④因此《新編》著意凸顯的是在各種可能的情景(語境)下“文”與“史”的對話關系?!缎戮帯分械奈恼露嘤梢粋€特殊的時間點出發,“以一個故事起頭,投射更宏闊的時代脈絡。借此產生一種新的關聯,一段新的歷史。”⑤比如《時間的沖撞:現代憧憬·懷舊想象》一文以1792年的兩件大事為引:曹雪芹小說《紅樓夢》(程乙本)出版以及馬戛爾尼外交使團訪華,引領我們重思中國現代性的方式,《紅樓夢》內蘊的“向后看”和馬戛爾尼訪華帶來的“向外看”,在1792年形成不期而然且意義深遠的交會——“這兩件事開啟了往后數百年間中國思想史的關鍵,既具有根本意義,也饒富起承轉合的契機?!雹蕖都坠?,危險的補品……》一文從1899年夏天一位清朝官員王懿榮在藥店發現“甲骨”開始,漫溯甲骨文最初的被發現及由此形成的甲骨學研究,繼而追溯到現代的羅振玉、王國維乃至當代的馬華作家黃錦樹等人的考古或文學書寫,甲骨在此充當了“情迷中國”(夏志清言)的象征,在這篇文章里,“殷商占卜儀式、晚清考古發現和后現代離散情懷互為媒介,陡然讓我們理解‘文’的積淀意義?!雹儆秩纭丁拔逅奈膶W”的多重意涵》一文通過五四歷史的流脈考據,揭示出率先對“五四運動”做出反應的并非所謂的“五四作家”,而是后來被五四新文學陣營大力批駁的“鴛鴦蝴蝶派”。長期以來一直被文學史忽視和排斥的“鴛鴦蝴蝶派”雜志上刊登的“五四”題材小說,反而成為我們若干年后重新理解和進入“五四”的一條絕佳路徑。上述種種,都說明“文學史的時間包容了考古學式的后見之明”②,更藉此彰顯出歷史的“可為”與“能動”。

在抒情史觀方面,王德威與著名的抒情與鄉土作家沈從文有著相似的理解——“‘抒情’不是別的,就是一種‘有情’的歷史,就是文學,就是詩。”③這種抒情史觀衍生到《新編》中,則表現為“文心、文字、文化與家國、世界做出的有機連鎖”④,以及“從世界到心靈再到文學,交感共振,未嘗或已”⑤。盡管《新編》以161篇論點不同的文章連綴而成,表面看上去掛一漏萬,但內在邏輯卻以“抒情”線索一以貫之?!缎戮帯反嬖谥醯峦浴扒楦薪Y構”(structure of feeling)取代“意識形態”的冒險和期待。王氏或許從雷蒙德·威廉斯處得到借鑒,“‘情感結構’代表一個歷史情境里,主體經由公、私生活的律動,對現實賦予意義,并將此意義體現于感官與感性形式的過程”⑥,從而更加關注“抒情主體”在不同文學語境與歷史情景中的體驗和感受,因而《新編》中關注的多是一些被傳統的宏大文學史敘事所摒棄的細枝末節的體驗,比如胡適最初充當文學革命先聲的白話新詩竟然來源于他和韋蓮司的情感經歷;作為革命先驅的瞿秋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寫下的“多余的話”,顯示出紅色革命話語的隙裂和外溢;魯迅和王國維各自以最獨特的抒情方式,回應“現代性”的來臨,闡述詩歌(或文學)如何洞照歷史情景;周瘦鵑將神秘的情人紫羅蘭形象,交織入虛構和非虛構的敘事中,衍生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中一個獨特的、謎一樣的故事;在包天笑的敘述中,向愷然(現代武俠小說之父平江不肖生)的生活和其筆下的武俠小說一樣充滿傳奇色彩,而伴隨著新舊文學角力的此消彼長,向的寫作和人生映現出的是一出“關于欲望與失落的悲情戲劇”⑦;張恨水小說的受歡迎程度與其私生活的受關注程度形成了一項有意思的鏡像對照,更反映出原創性與模仿、版權與名譽問題、公眾與作者、文學傳播與接受等各式議題;作為正史被通盤敘述的“五四運動”,其背后還存在著諸多感性的個體感覺和私人記憶……在傳統的嚴絲合縫的宏觀文學史敘述之外,王德威用“抒情”蕩開了文學和歷史更多的邊界,希望經由抒情主體打通“史”與“詩”的界限,以新舊交織的感性力量呈現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張力所在。“傳承自夏志清的文學史觀和特殊的文化身份,促使王德威發掘現當代文學在左翼主流價值觀發展外的隱微線索”⑧,這使得他自然而然更加關注歷史“有情”的一面而非“事功”的一面。而在新文化史學的影響下,王德威的“抒情”史觀也可以視作一種“微物”史觀,因為《新編》著眼的是“片斷化、個人化”的“小歷史”,“與宏大史學、權力史學相對,小歷史植根于個體的生命經驗,但不局限于復刻或還原過去,而是從具體的個人和經驗出發,走向更廣闊的語境和時代”①。

“抒情”史觀植根于王德威本人的學術傳承和流脈,更賦予了《新編》別樣的風格和氣脈。某種程度上,風格即史觀的反映?!巴醯峦摹闱閭鹘y’,既有其大的立意,包含著對某一詩學傳統的思考,也不乏可供操作的具體層面,即其念茲在茲的詩與史的辯證互動?!雹谕醯峦訌娬{的是,“抒情傳統所召喚的歷史意識必須持續與時空經驗里的——而非只是本體論的——‘當下此刻’相互印證?!雹塾墒牵缎戮帯分姓賳镜氖恰傲鲃印焙汀坝星椤钡臍v史,“文”與“史”相互銜接、映現,并在源源不斷的時空流轉里相與為用,協調配合。“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在流動開放的狀態中更新更生,意義累積,繼往增成。

四、“世界中”的表達期待:

“華語語系”及其他

如果說“世界中”是一種方法,建構了《新編》的理論框架,那么“華語語系”則使得作為方法的“世界”成為可能?!叭A語語系”作為《新編》的外在言說體系,承載了“世界中”這一理論的表達期待。藉由“華語語系”的發聲位置,“世界中”的思想意義得以凸顯,中國文學與世界的聯動性得以建立。相較于史書美④、石靜遠⑤等帶有明顯意識形態特征的概念界定,王德威無意于對抗的“去中國中心主義”或“語言工具論”,而選擇將“華語”作為一種能動的“手段”和“媒介”,意在打通整個華語文學的疆界,兼收并蓄,搭建“世界”與“中國”的橋梁,容納更多的文學及文化議題,正視眾聲喧“華”的聲音。因此他對華語語系文學的界定更加的寬泛,也更加的包容和多元:“以往‘海外中國文學’一詞暗含內外主從之別,而‘世界華文文學’又過于空疏籠統,仿佛‘中國’不在‘世界’之內,或‘世界’只是‘中國’的附庸;兩者都不免中央收編邊陲、境外的影射。有鑒于此,華語語系文學力圖從語言出發,探討華語寫作與中國主流話語合縱連橫的龐雜體系。”⑥可以看出,王德威對華語語系的闡發更注重彰顯“中國”與“世界”的聯動性,既關注中國以外不同區域、社群、國家在各個維度上的文學互動與交流經驗,又注意聆聽中國以內各個民族五方雜處、南腔北調的文學聲音。大與小,內和外,遠和近,眾多看似對立但若有枝蔓的關系在這一言說體系中得以被重新檢視和啟發。

《新編》引入“華語語系”的論述,其目的是“充分釋放不同傳統與語境中的‘華語’文學經驗,借此豐富我們對于‘中國’與‘中國文學’的復雜性的認識”①。首先,“華語語系”提供了觀照海外華語文學的視角。馬華文學作為海外華語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文學)之間的關系歷久彌深?!缎戮帯分卸嗥恼露家择R華文學為關注對象,關注其與“中國”及“中國性”之間的復雜糾葛:《〈饑餓〉與馬華文學中的左翼敘事》透過金枝芒的小說《饑餓》,將看似兩個毫無關聯的主題——“革命”與“饑餓”聯系在一起,銘記了馬來亞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對馬來亞革命熱烈的冀望與艱辛的代價;《■迌》一文考察了馬華作家李永平的寫作,點出李永平洗練干凈帶有古典氣息的文字背后蘊含著深刻而復雜的“中國”認同;《黑眼圈》一文以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的電影《黑眼圈》為對象,以影片中馬來華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和其他種族的關系,凸顯出華語語系內部不同文化及語言之間的等級關系。

華語語系文學內部的構成錯綜復雜,不以單一的區域文學、類型文學論,《新編》也關注“華語世界各階級、社群甚至網絡虛擬空間,種種行話口語的表述方式”②。如《天使島詩歌:現代移民社群中的中國詩歌》考古式的發現了20世紀初期中國移民寫于美國天使島墻壁上的中文詩歌,這些被拘留的中國移民以中文詩歌傳達絕望與希望交織的鄉愁、恥辱、焦慮與憤慨,同時以詩歌進行著建構身份認同、“反霸權”的自我表達,“他們的詩歌為思考在全球現代化的境遇下,‘中國文學’轉變的特征、意義與功能,提供了一個離散的、非精英的思考范式。具體而言,這批庶民詩歌擴展了‘中國現代文學’這一文化與批評范疇在地理、方言與階級層面的疆界。它們也因此成為‘海外華文文學’或‘華語語系文學’這一新興領域的起點之一?!雹邸对谌A語語系世界邂逅莎士比亞戲劇》將莎士比亞作為一個文化符碼,解析其在華語世界中的傳播與影響。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大陸、港臺地區基于形式和語言上的不同改編、變異,既豐富、挑戰、改變了華語戲劇和體裁,亦豐富了華文的傳統以及全球的莎士比亞表演史。還有《金庸武俠地形圖》考察了金庸小說中的地理場景,“金庸筆下的武俠行跡,在江南、中原、塞外、帝都之間鋪展游移,凸顯了朝與野、涉政與退隱、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明心見性與聊遣悲懷之間意味深長的平衡,并以迂回曲折的‘后遺民寫作’策略,北望故土,繪制‘原鄉’圖譜,顯影政治憂患、文化焦慮,從而曲筆書寫了華語語系文學的空間/地理構筑,情感/身份認同,以及歷史/政治意識的嬗變。”④這些為過往文學史所不及,長期處于“邊地”、“外圍”,被“遮蔽”或“遺漏”的華語文學經驗在《新編》中得以被收納、正視,顯示出其與“中國”(“中國文學”)蔓延交錯的文學現象,極大地豐富了“華語語系”的論述維度。

王德威提倡的“華語語系”除了對海外華語文學的關注和打撈之外,也致力于正視中國大陸境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復雜關系。王德威反對史書美帶有明顯意識形態特征的“由于漢族壓迫了其他少數民族,那么漢語就是一種需要被批判的語言”⑤這一觀點,他認為漢語是一種極為復雜的語言網絡,由普通話、口語、方言乃至民族語言等各種不同的漢語類型相互交織而成,在“中州正韻”之外其他邊緣、弱小乃至五方雜處的聲音同樣值得重視。《新編》有意在這一方面進行突破,將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引入華語語系的論述范疇當中,從各個少數民族的語言與文學傳統中嘗試厘清其與(主流)中國文學或隱或顯的關系。其中,《穆斯林與中國拉丁化新文字》一文追溯了東干語①的離散歷史,以及東干語拉丁化和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發展合作過程,再現了地方語言與文學運動之間的復雜糾葛,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現代文學的文字書寫系統。《藏族現代自由詩的到來》一文以藏族詩歌為討論對象,梳理了發表中國第一首藏語自由詩《青春的瀑布》的作者端智嘉的創作過程、經歷及藏族自由詩艱辛的發展過程。而《少數民族“母語”詩歌》一文更是敏銳關注到少數民族“母語”詩歌與當下現實的融合性,以母語作為創作和表現詩歌的媒介,使得少數民族詩人和作家獲得了新的能動性,讓城市讀者與漢語土壤之外令其感到陌生的文化、語言、觀念和習俗相遇后,文化品位也受其陶冶,既形成了對少數民族文學和主流文學的新認識,又促進了二者之間良好的文化交流。這些有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的論述,既彰顯出各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性與復雜性,同時彰顯出漢語強大的包容性與駁雜性,亦是對各種帶有中心主義色彩的文學史觀的修正和完善。

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話語,目前學界對華語語系文學已有多種闡發,贊賞者認為這一概念破除了“中心”與“邊緣”、“主”與“從”、“內”與“外”、“自我”與“他者”等狹隘的二元限制,開放了華語文學更多的討論空間。批評者亦有之,黃維樑認為,“‘華語語系文學’的‘語系’一詞不妥當,容易引起誤會:誤會漢語(粗糙地說,則為中文、華文、華語)是個巴別塔(Tower of Babel)般的語言大家庭,其中有多種語言?!A語語系文學’其實就是‘華語文學’,就是‘華文文學’?!雹趧⒖∫仓赋?,“王德威的‘華語語系文學’論述在更側重學術闡釋的同時,同樣有著意識形態的表達。只不過與史書美相比,王德威的意識形態色彩要相對‘隱性’?!雹壑斐缈聘翡J地感知到,“作為一個極具針對性、批判性,又有強烈主體性的術語,華語語系文學對地域的重新切分,在文化/文學的旗號下,其實也不乏權力暗流的涌動,華語語系文學有可能帶來‘跨殖民的過度泛化’和‘語言的泛政治化’的迷思纏繞?!雹軐τ谶@一錯綜復雜的概念引來的諸多爭議,王德威自剖心跡,“對于‘華語語系’,我更為在意的是它在實踐中的豐富性,而非僅是作為理論本身的正當性。”⑤誠然,《新編》引入華語語系的比較視野是一大創新,從范圍和視野上看,該文學框架的確容納了更多嶄新和邊緣特質的東西,但邊緣史料的意義和價值何在?是否有進入文學史敘述的必要和可能?文學一旦無限擴大邊界,甚至消弭邊界,是否同樣會消解其嚴肅性?另外,如施龍所說,作為拒絕再度中心化的一個寬泛的集合概念,華語語系文學缺乏實體指稱和實際根基,所以導致“從學理角度建構起一個漢語文學共同體(非建制性質)幾乎可以肯定是后天失調的”⑥。但是無論如何,作為一個嶄新的學術創見,華語語系文學增進了中國文學更多元、更寬泛和更開闊、更包容的討論,完成了“世界中”的表達期待,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動性,對于這一概念引申出來的諸多探討和爭論還是應當給予充分的鼓勵。相信經由時間的檢驗和越來越多學者的闡發,華語語系文學的內涵會更加豐富多樣,與今時今日不斷發展的中國及中國文學現實一起,開創出新之又新的意義。

結" 語

“世界”作為一種方法,賦予了王德威開闊包容的文學史視野和眼光,凸顯出其跨域流動的文學史觀?!缎戮帯方ㄔ炝硕嗑S立體的時空參照譜系,打開并釋放了文學史的地理空間,在多重跨域的文學互動經驗中凸顯出“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價值和意義所在。王德威通過召喚“流動”和“有情”的歷史,完成了“史蘊詩心”的期待。此外,《新編》中所采用的“華語語系”比較視野將“中國文學”置于全球華語的流通網絡中加以考察,凸顯了“中國”與“世界”的聯動性,亦增益了文學史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在種種跨國家、地理、政治、文化、語言、文明、文類、學科、媒介的“跨域”嘗試中,《新編》呈現出中國現代文學“繁復迷人”、“眾聲喧‘華’”的文學圖景。作為一種方法論,“世界”為我們提供了編撰文學史的新手段、思路和模式,以及看待文學史的新視角和眼光,亦帶來文學史觀念的更新和啟迪。總體而言,《新編》藉由“跨域”連通“世界”,放眼全球,統觀內外,亦勾連“過去、現在和未來”,顯示出一種浩大包容的氣魄和不落窠臼的姿態,而其引申出的諸多問題和面向,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必將持續發揮動能和潛力,不斷擴充、豐富、補益中國現代文學的討論。

(責任編輯:霍淑萍)

“World” as Method

---The Crossing and Flowing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in David Der-Wei Wang’s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Li Li

Abstract: David Der-Wei Wang’s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draws on Heidegger’s concept of “in the world”, using “world” as a method to highlight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 experience between literatur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as an open and dynamic signifier contained in “the world” demonstrates David Der-Wei Wang’s crossing and flowing 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transcends single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limitations has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and potential. The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an be realized with the help of various cross-nation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linguistic ex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in the worl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rovides a two-way literary vision. It not only tells the story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global with the help of many overseas experiences,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special position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from the intertwined interaction of time, space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David Der-Wei Wang made us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Sinophone” to make the “world” possible as a method, and extended a broader and fascinating geographical pict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multiple senses,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provides new questions, new thinking, and new revelations in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history.

Keywords: David Der-Wei Wang;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world; crossing; flowing; literary history

作者單位:李禮,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

基金項目: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23YCX176)。

① 陳思和:《讀王德威〈“世界中”的中國文學〉》,《南方文壇》2017年第5期。

② 張放:《大變局——新文學的世界體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140頁。

③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頁。

④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5頁。

① 李怡、毛迅主編:《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37)》,成都:巴蜀書社2021年版,第316頁。

②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頁。

③ 季進:《另一種聲音:海外漢學訪談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6頁。

④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7頁。

⑤ 朱立元主編:《美學與藝術評論(第19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59頁。

① 季進:《無限彌散與增益的文學史空間》,《南方文壇》2017年第5期。

②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頁。

③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8頁。

④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7頁。

⑤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頁。

①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iii頁。

①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2頁。

②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

③ 陳曉明:《在“世界中”的現代文學史》,《南方文壇》2017年第5期。

④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3頁。

⑤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頁。

⑥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7頁。

①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頁。

②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5頁。

③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65頁。

④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頁。

⑤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頁。

⑥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5頁。

⑦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61頁。

⑧ 張清華:《他者眼光與海外視角世界視野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3頁。

① 呂楠芳:《葛亮:粵語,讓小說表達更加“爽”》,《羊城晚報》,2022年9月11日。

② 季進、余夏云:《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頁。

③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64頁。

④ “華語語系文學”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華裔學者史書美提出,隨后引起巨大反響。她用“Sinophone literature”一詞指稱在中國之外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家用中文寫作的文學作品。史書美對這一概念的梳理帶有非常明顯的意識形態痕跡,她通過對“華語語系”的定義,完成了對“離散中國人”的拆解,實現了對“本質主義”的“中國中心”的反抗與解構,并建構起排除“中國大陸主流文學”的“華語語系文學”。參見劉俊《“華語語系文學”的生成、發展與批判——以史書美、王德威為中心》,《文藝研究》2015年第11期。

⑤ 石靜遠提出文學的“綜理會商”策略,她“既反對將華語/華文視為一種可靠的、可回歸的本質,也反對完全對抗性的去中國中心,而是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去考察民族語言、文化的資本能否和如何被有效地借用和挪用。簡言之,就是將語言視為一種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一種身份的認同?!眳⒁妳卫琛斗g的母語和形成中的通用語——從晚清翻譯活動的一些特點看一種新的研究模式》,《文化與詩學》2015年第2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版,第81頁。

⑥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5頁。

① 王德威、李浴洋:《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王德威教授談〈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中文學刊》2019年第3期。

②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7頁。

③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882頁。

④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69頁。

⑤ 王德威、李浴洋:《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王德威教授談〈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中文學刊》2019年第3期。

① 東干語是東干族通用的漢語,是漢語陜甘方言在中國境外的特殊變體。

② 黃維樑:《學科正名論:“華語語系文學”與“漢語新文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③ 劉?。骸丁叭A語語系文學”的生成、發展與批判——以史書美、王德威為中心》,《文藝研究》2015年第11期。

④ 朱崇科:《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及其問題》,《學術研究》2010年第7期。

⑤ 王德威、李浴洋:《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王德威教授談〈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中文學刊》2019年第3期。

⑥ 施龍:《在“華語語系文學”中穿行的堂吉訶德——評王德威主編〈新編現代中國文學史〉》,《揚子江評論》2017年第6期。

① [德]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第63-76頁。

② 王德威:《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夜夜嗨|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青榴视频|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 天天操精品|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午夜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www.99在线观看|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成人福利视频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全部毛片免费看| 九色国产在线| 人人艹人人爽| 亚洲二区视频|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综合网天天|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亚洲h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91麻豆|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视频网址|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日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成人| 免费看美女毛片| 99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在线97|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99在线视频精品|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