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智能體崛起:Web3.0的平臺轉型

2025-03-13 00:00:00孫瑋張祁鍇
現代出版 2025年1期
關鍵詞:智能用戶

關鍵詞:智能體;Web3.0;平臺;計算維度;媒介學

一、平臺研究的計算維度:可編程性

“在計算機行業,我們聊平臺——應用程序和服務賴以構建的技術……Agent將成為下一個平臺。Agent將影響我們如何使用軟件,如何編寫軟件。它們將取代搜索網站,因為它們更善于查找信息、匯總信息;它們將取代電商網站,因為它們將為你找到最優惠的價格,而不僅局限于少數供應商;它們將取代很多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和其他生產力應用程序。讓如今分散的業務——搜索廣告、帶廣告的社交網絡、購物、生產力軟件——整合為一項業務。”這是比爾·蓋茨在2023年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展望。簡而言之,Web2.0時代的平臺如谷歌、亞馬遜、抖音等,正在經歷巨大轉型,或將成為歷史遺跡。這個轉型的推動力,正是智能體崛起帶來的——生成式個人人工智能代理的爆發式發展。

與蓋茨此番論點形成參照的是,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2007年發表的文章《互聯網上的三種平臺》認為,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平臺是“運行時環境”,它與以Facebook為代表的第二代平臺巨大的區別在于,第二代平臺需要外部開發人員將新的功能通過插件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接口)插入核心系統,而第三方應用程序代碼實際上在平臺內部運行——開發人員代碼在核心系統內部上傳并在線運行,因此也被稱為“在線平臺”。可以看出,這與蓋茨的預測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但兩者之所以有可比性,是基于安德森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的關于平臺的著名定義——可編程性?!捌脚_定義中的關鍵術語是‘編程’。如果你可以對其進行編程,那么它就是一個平臺。如果你不能,那就不是?!眱烧叨际窃凇翱删幊獭钡囊饬x上理解平臺的。

“平臺”(platform)概念自誕生之初就具有兩種含義:計算機意義上(computational)的一個術語和一種隱喻(metaphor)。計算機術語的平臺指“一個可以被再次編程,從而超越初始開發人員的考慮,解決無數外部開發人員和用戶的定制化需求的系統”,其核心是“可編程性”(programmable)'。但是,自從平臺被學界、業界、大眾接受為描述互聯網形態的核心概念,其意義也被擴張為一種隱喻。塔爾頓·吉萊斯皮(Tarleton Gillespie) 認為,“平臺之所以是平臺,不一定是因為它們允許編寫或運行代碼,而是因為它們提供了溝通、交互或銷售的機會”。由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萬物皆平臺”的想法。伊恩·伯格斯特(Ian Bogost)和尼克·蒙特福特(Nick Montfort)) 批評了“現在一切都是一個平臺”的觀點,并呼吁認真對待作為計算基礎設施的平臺,他們將其看作一個未被充分研究的新媒體層,也就意味著平臺研究的計算維度。

安妮·赫爾蒙德(Anne Helmond)回顧了兩種平臺概念的變遷史。2004年,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用“網絡即平臺”界定術語Web2.0,其原意是“不再將網絡僅視為發布信息的媒介(他回顧性地將此稱為Web1.0),而是構建應用程序的基礎設施,可以提供軟件服務的分布式操作系統”。換言之,“計算維度的平臺概念被置于網絡的中心”。然而,這種平臺概念并沒有流行起來,反而是新技術對生產和消費界限的模糊以及對用戶參與的促進,使得Web2.0承載了賦權與民主的隱喻意涵,“進步開放”與“技術中立”也成為平臺公司有意識的話語宣傳,。這些隱喻意義上的平臺概念與現實中平臺資本主義的矛盾張力成為許多既往研究的重心。

中國新聞傳播學關于平臺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可被歸為隱喻視角研究,其價值在于,在Web2.0階段,推進了對互聯網技術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的闡釋。但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其在技術層面的挖掘較為有限,遮蔽了人與數字技術的深層聯結,妨礙了研究者跟蹤技術前沿發展,并使他們很難發現技術動能對于平臺形態變遷的巨大影響,因此,大多數研究對于平臺媒介性的揭示也較為欠缺??删幊绦砸暯菍⑵脚_延伸至軟件與軟件之間,探究其中錯綜復雜的關系,并據此探察人與軟件交互產生的社會文化效應。換言之,平臺研究的計算維度,特別關注以往隱喻維度中被忽略的平臺以計算技術為基礎架構的方面。這個維度之所以重要,正因為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所言——可編程性是數字技術最基本的一個特點。

當前數字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預示著互聯網平臺進入Web3.0時代。這為媒介學提供了一個理解智能媒介的獨特個案。從計算維度出發的平臺研究,一方面彌補了現有平臺研究維度之不足,更重要的是,從媒介出發的人工智能研究,有望回應羅伯特·克雷格(Robert Craig)在二十余年前發出的呼吁,傳播不能僅是被其他學科解釋的經驗對象,我們要基于傳播實踐建立傳播學的元理論,“傳播不是一個可由先前的心理學、社會學、文化或經濟因素解釋的次要現象,其本身就是根本的、基礎的社會過程,可以解釋其他因素。所有真正的傳播理論都承認傳播的重要性,承認傳播本身是解釋的基本模式”??死赘穹Q之為“傳播理論的元話語”。

抱持上述目標,本文綜合新媒介理論、智能合約研究、新控制論、技術哲學等,借由計算維度的平臺分析,聚焦可編程性,立足于Web3.0時代的最新實踐,從這個視角挖掘智能技術的媒介性。當前大量行業展望表明,兩種技術正成為對“下一代互聯網”流行的敘事和想象,它們是以去中心化、用戶確權為特點的智能合約和區塊鏈技術,以用戶個體化為特點的端側智能體技術。兩種發展中的技術又揭示出兩個不同層次中可編程性的媒介作用:前者偏重于軟件、計算機之間關系的調節,后者趨向人與軟件關系的調節,當然兩者之間是互相關聯而非截然分開的。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以智能合約為切入點,揭示平臺計算基礎變化影響下的政治結構、文化現象重塑;描繪智能體個體化進程,這激發了Web3.0節點的主體動能,使得可編程的社會實踐大規模展開。由此,從一個側面展示我們所倡導的媒介學對于數字技術的解釋力及創新價值。平臺研究的計算維度重點開掘人與技術關系的軟件層面,特別是可編程性展示的軟件層面的聯結、交互與生成,這為我們理解數字技術的媒介性揭開了一個被忽略的重要面向。

二、智能合約:鏈上平臺的媒介基礎

對于Web3.0的界定一直不斷被發掘、討論與顛覆。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TimBerners Lee)最早用“語義網”定義Web3.0,即讓計算機能夠分析網絡上的所有內容。2014年,以太坊創始人之一加文·伍德(Garvin Wood)將基于智能合約和區塊鏈技術構成的去中心化互聯網定義為Web3.0,這一舉措成為此術語再次被廣泛接受與使用的出發點。千禧年至今,人們對于互聯網未來的展望一直在流變當中。從國內相關的研究論文中就可以看出,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平臺型媒體、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都曾經被冠以Web3.0之名,被視作互聯網的“下一站”。這些描述與學界關于平臺(Web2.0)的研究存在類似問題:將互聯網技術更迭中涌現的不同現象混為一談,缺乏技術維度的深層分析,在這里表現為,沒有細致分辨計算基礎、中觀描述和發散隱喻這三種視角。依據是網絡、應用程序與數據之間的可編程性關系的改變。在互聯網變革初期,這種變化的關鍵在于,智能合約在區塊鏈提供的去中心化網絡中實現程序運行和數據流通。這種計算維度的引入提供了與當前主流研究不同的、對于平臺的另一種認知及理論預設。

首先,可編程性將區塊鏈去中心化網絡本身轉變為可以搭載程序的開發平臺。在最近一波Web3.0概念被提出以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通常和數字貨幣綁定。這是因為,雖然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通過激勵和共識算法在多個節點之間構成了不可篡改的分布式網絡,并通過加密技術保證了數據的傳輸和安全,但其底層腳本語言并不具有“圖靈完備”性,即,無法實現復雜的程序編寫。這一設計雖然使程序漏洞很難再影響比特幣網絡的運行,但代價是可編程性上的限制。真正讓區塊鏈技術發展為Web3.0概念的,是以太坊及其后諸多具有可編程性的區塊鏈。開發者能夠將程序儲存在這些區塊鏈上,由各個節點組成的虛擬機進行運行,這些程序就是智能合約。智能合約的出現代表著區塊鏈不僅是傳輸和記錄交易數據的某種去中心化的網絡,也成了計算意義上的“去中心化應用平臺”。正是這一點構成了當前第三代平臺的基礎。

但同時,技術的現實困境是:受制于區塊鏈速度、帶寬、驗證者費用(Gas)等因素,還未有較為復雜的程序能夠完全以智能合約的形式在區塊鏈上大規模應用。用區塊鏈技術中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論描述便是:安全性、去中心化和性能不能同時被滿足。因而,一系列的解決辦法正在被實踐:人類學家科雷·恰利斯坎(Koray Caliskan)指出,為了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需求,區塊鏈應該根據“誰能作為驗證者(記賬者)”以及“誰能成為使用者(轉賬者)”兩個問題進行區分;也就構成了“公鏈”(公開驗證使用)、“私鏈”(私人驗證使用)與介于兩者之間的“聯盟鏈”(機構間共同驗證使用)三種區塊鏈形式,它們對應著不同的去中心化程度。在此之上,還存在二層網絡(layer 2)和側鏈(side chain)技術,即通過一些機制將一條或多條區塊鏈與“主鏈”相聯系,根據具體的聯系機制犧牲一部分安全性或去中心化程度而換取更好的性能以建立更多應用。所以,當前的技術并非給出了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方案,而是在技術限制的掣肘下提供了由一系列解決方案所構成的光譜,這些解決方案也映射著平臺背后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結構與文化影響。由此可見,平臺的計算維度將在對Web3.0的批判性研究中成為關鍵:一方面,區塊鏈與智能合約技術可以保證網絡、程序與數據的去中心化與公有;另一方面,在具體應用的實現中開發者需要把這種去中心化和公有與成本、用戶體驗、安全性放在一起進行取舍,而這一取舍的結果會反映在應用程序的底層架構上。概而言之,基于區塊鏈的平臺將不再是權力的絕對中心,但將這種平臺視作去權力中心化的觀點又失之簡單,二者之間的復雜性與平臺自身的可編程性基礎息息相關。

其次,可編程性也重構了平臺與應用程序以及數據之間的關系。如果拋開可編程性技術,現有的Web3.0應用,如音樂流媒體Audius、社交媒體Warpcast、游戲Axie Infinity等,在用戶的使用上就會顯得和Web2.0時代非常類似。但這只是因為他們的“堆棧”結構中的用戶界面(UI)是部分相同的。智能合約實際上意味著,即使程序的開發者團隊因各種原因停止運行用戶界面(用戶端),人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編寫用戶端的方式繼續使用區塊鏈上的程序,鏈上的代碼作為一種公共物品而存在,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界限被模糊。以今年備受關注的Web3.0社交網絡協議Farcaster為例,其官方客戶端Warpcast的使用方式與傳統社交媒體非常類似。但是,二者的關鍵差異在于,Farcaster由以太坊二層網絡中的智能合約和鏈下的服務器兩部分組成(見圖1)。用戶的賬戶被儲存在區塊鏈當中,以此允許用戶創建、擁有和轉移自己的身份和內容。然而,鏈下的服務器保存了社交數據以提高運行速度并降低成本。這意味著沒有人能夠像傳統的社交媒體公司一樣“擁有”用戶個人的賬號。并且,任何人都可以基于這套協議提供的生態搭建自己的應用程序,比如非官方的群組聊天應用Farcord,社交聚合應用Yup等。在這個案例中,傳統平臺的樣貌被一種“第二階”的第三代平臺替代,它不再獨占應用和數據,而是以提供更多的可編程性的方式成為二者之間的運行環境。這一技術架構使個體用戶可以對自己的社交賬號與內容進行確權,這些數據可以在不同應用程序之間流通,人們不必擔心它們被注銷或刪除。

在可編程性的基礎維度上,新平臺運作體現著與Web2.0時代的“API政治”不同的特點。許多學者已經指出,Web2.0時期的社交媒體平臺以API作為聯結各種服務、共享內容的技術黏合劑,它是其在計算層面上核心的數據和經濟模型。Facebook的API使其能作為基礎設施延伸到其他線上空間中,同時反過來讓其他空間中的數據以能夠服務平臺利益的格式被“平臺化”,這就是通過平臺的可編程性實現社交媒體平臺公司的利益、重塑互聯網的過程。這種“API政治”的基礎正是安德森定義中對第二代平臺“功能”與“核心系統”的區分。第三代平臺的出現則意味著有可能將以往互聯網公司服務器中的“核心系統”轉移到分布式的網絡中,這使得程序及其接口不再由某個公司掌握。盡管用戶使用體驗類似,Web2.0最底層的“API政治”模式已經被改變。這一結論同樣可以被推廣到“一階”平臺——區塊鏈本身。以以太坊為例,在其一層與二層網絡上的開發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使用同一套編程語言,這意味著開放者可以很簡單地將程序在同一生態內的不同區塊鏈上遷移。因此,平臺不僅是數據與應用,也是網絡和應用之間的環境;其背后的協調方式不再是平臺公司對于API的控制,而是以太坊開發者們經常提及的“無須許可”(permissionless)原則,也即因為鏈上的程序和數據無人可以擁有,所以任何人都可以以此建立自己的“核心系統”,而不僅是“開發功能”。這就構成了與Web2.0時期完全不同的經濟制度和文化基礎。

雖然以上論述已經表明,新的技術結構已經打破對平臺完全占有數據與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常見預設,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中備受批評的中心壟斷已經消失。正如電子郵件的協議本身是開源的,但主流的電子郵件服務商依然可以通過自動過濾其他域名的郵件來制造實質上的中心化壟斷現象一樣,平臺的計算基礎與其政治經濟效應之間的關系仍需深入研究。這里意在強調的是:平臺在可編程性上發生的變遷正逐漸成為上述討論所不可忽視的基礎。Web3.0時代,批判性的平臺研究必須從計算基礎的維度出發重新展開論述。可編程性是以智能合約為基礎的下一代平臺的關鍵特點。這一結論并不來自對平臺的描述或隱喻分析,而是對起媒介作用的計算機代碼基礎進行剖析的結果——可編程性成為可能的原因是,智能化的軟件代碼不僅將分布式計算機節點轉化為作為程序的去中心化網絡的運行環境,也構成了自由接入數據的程序開發環境。所以,在智能合約技術的影響下,Web3.0時代的巨大變化尚未發生在用戶的使用體驗里,但已經發生在其背后網絡、程序和數據之間的交轉調節關系當中。對當前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批評在于,其缺乏大規模的應用場景。換言之,智能合約僅中介了代碼與代碼之間的關系,還未大規模滲透進個體的日常生活中。當前個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體)的出現,開啟了用戶側的互聯網接入和使用的最新模式。

三、智能體:可編程的社會實踐

2024 年底, 美國紅杉集團合伙人康斯坦丁·布勒(Konstantine Buhler)預測,2025年將是智能體元年?!拔覀兇_實正處于一個AI熱潮的周期中,但我們的關注點并不僅是2024年或2025年的熱潮,我們著眼于長期發展。AI代表著一個非常重要且規模巨大的宏觀趨勢,可以與工業革命相提并論?!边@預示著,個人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體),將成為下一階段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方向。

如果說近十年來數字技術的兩大潮流是互聯網迭代(從Web2.0進展至Web3.0)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進(ChatGPT的破圈),智能體則可被視作兩股浪潮的合流。蓋茨與安德森對于平臺的預測呈現不同的方向性,蓋茨更偏向于端側,很明顯的一個原因是近期智能體的飛速發展。個體化的端側智能技術,與Web3.0的分布、離散式系統匯聚在一起,支撐起智能平臺的新樣貌。

赫爾蒙德從可編程性理解Web2.0平臺,認為Facebook等社交平臺的特點可被概括為:功能的去中心化與數據的重新集中化。所謂功能的去中心化是指,通過系統的外接API將社交平臺的功能擴展到外部網站,因此允許平臺上的用戶參與生產的內容被其他網站調用。但是,這種功能的去中心化,造成了平臺的另一面:數據的集中化。用戶生產的信息都成為平臺的數據,而且由此展開的交互,包括外部網站中的交互數據,都必須回到平臺的數據庫中,經由平臺展開。這個特點亦是Web2.0平臺遭遇批判的重點,它帶來了數字勞工剝削、隱私安全等方面的問題。近三年來,人工智能破圈,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被納入研究者的視野,但大量研究集中在人與智能體的內容生產方面,較少觸及智能體出現后平臺發生的基礎性轉變。

在Web 2 . 0 成為研究熱點時, 馬修· 艾倫(Matthew Allen)認為,互聯網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對互聯網技術特點的研究,還應關注它所激發的社會實踐。一個富有成效的研究方向就是,個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技術變化的,即個體用戶的自我歷史與技術歷史的交織。當前,端側智能體的涌現正代表著個體用戶的自我與技術交織的最新發展。個體化智能體的發展,為分布式、離散化的Web3.0打開了廣闊的社會場景,并引發了平臺的基礎性轉變。

2024年,端側智能體的爆發式應用已經初見端倪。智能眼鏡是其中一類代表性產品。例如,Meta和Apple的兩款智能眼鏡,主要特點都是發掘智能體的視覺。前者為業內普遍認可的一個成功范例,代表了智能眼鏡的未來發展方向,其側重點是智能拍攝,它能將拍攝內容儲存在端側,還支持個體間轉發、上傳到互聯網。后者以呈現為主,盡管遭遇市場冷遇和專業差評,但它的3D攝像、影像留存于本地的功能,也開創了智能個體化的先河。這兩款產品都呈現了媒介特點,即擁有弗里德里?!せ乩眨‵riedrich Kittler)延續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觀念而提出的儲存、傳輸、生成信息的三項功能。與Web2.0平臺不同的是,這三項功能不再集中于平臺云端,而是一部分可由個體化智能體完成。另一類智能體產品以支小寶、智譜為代表,這類處理工作與日常生活的智能軟件系統,最大的特點是“能辦事”,支小寶是2024年阿里巴巴基于支付寶生態開發的人工智能產品。所謂能辦事,意味著它不但能夠搜索信息、感知周圍環境,還可以根據個體用戶事先儲存的信息以及即刻發出的指令處理信息,主動決策并實施行動,比如下單購買商品。智譜AutoGLM產品宣傳片以“光說不干”為口號,突出智能體具有“比價”(處理信息)、跨App、進行多步驟長鏈條工作的能力。光說不干意味著個體用戶僅需發出指令,智能體就可以自動完成感知、決策、行動的整個過程。當前的自動駕駛、智能手機等產品,都呈現著類似的個體化媒介特征。

上述端側智能體取得的進展,突顯了Web3.0技術邏輯與社會實踐的交織。Web1.0創造了共享的信息空間,個體用戶的權利主要體現在信息使用方面。Web2.0階段,個體用戶發展為內容的生產者。對Web3.0的早期應用,確認了個體用戶作為信息內容的所有者。這三個確立了個體用戶的使用權、生產權、所有權的階段,展示著個體與互聯網平臺的三種關系。Web3.0的早期階段,個體用戶所有權的確立主要體現在數字貨幣、虛擬藝術品等方面,落地場景極為有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應的媒介技術支撐分布式、離散式的個體化節點,很難展開Web3.0在各類社會場景中的應用。當前個體化智能體的涌現,正彌補了平臺端側主體的能動性之不足,進而激發web3.0平臺的大量可編程的社會實踐,端側智能體展現了個體化媒介的通用性。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以當前個體化智能體的進展為經驗觀察場域,智能體與Web3.0的碰撞,在兩個方向上超越了Web2.0,或將迎來互聯網的飛躍式迭代。其一,它在個體層面覆蓋了信息內容使用、生產、所有的整個環節。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僅在使用和生產重合時,即Web2.0階段,就看到了互聯網平臺對于個體化進程的解放力量。他指出,工業化的大眾媒介“剝奪了心理個體參與集體化的所有機會……通過工業人工記憶的方式熔斷用戶的知識”。在那個被斯蒂格勒稱為斷裂環境的時代,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功能是分開的?!暗堑搅?0世紀晚期,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這種情形。如今它已經融入一種數字化環境,視聽記憶可以通過互動技術被生產出來,不再把對立身份強加給生產者/消費者。這就是為什么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人工記憶的時代,它把自己構建成一個聯合技術環境?!甭摵霞夹g環境實現了西蒙東意義上的人與技術在個體層面的耦合。當前個體化智能體的可編程實踐,實現了使用、生產、所有的全過程自動化。其二,Web3.0的媒介個體化更進一步體現在用戶具有直接參與編程的可能性,而隱喻視角的平臺研究,偏重信息內容層面的個體用戶的使用、生產,對于軟件運用以及硬件設施建設方面的用戶參與,關注較少。

端側智能體的出現,正在重塑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在眾多研究者的視野中,個體與社會之關系,是考察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關鍵面向。盡管與斯蒂格勒的研究路徑不同,卡斯特“網絡社會”理論的出發點,也是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構?!拔覀兊纳鐣饾u依循網絡與自我之間的兩極對立而建造?!甭~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認為,這種狀況的出現是全球化溝通的功能性的建立以及意義感的喪失導致的,人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互聯網蘊含了壓制(隔絕)與解放(共享)的雙重力量?!霸诠δ芘c意義之間有結構性精神分裂癥的狀況下,社會溝通的模式日漸壓力沉重。當溝通失敗,或者不再溝通,連沖突性的溝通形式(如社會抗爭或政治對立的情況)都沒有時,社會群體與個體之間便疏離異化,視他者為陌生人,最后為威脅。”也就是說,互聯網的功能性聯結,并不能被直接轉化為共享的意義感。他因此呼吁:“我們必須認真看待技術,以之作為探究的起點;我們必須把革命性的技術變遷過程擺放在該變遷過程發生與形塑的社會脈絡之中?!边@里的技術就是互聯網。個體如何通過互聯網形成有意義的聯結,就成為當代至關重要的問題。喬布斯概括Apple產品及生態的追求目標是“技術與人文的交匯”,也從另一個側面揭示,技術與社會文化交織是數字媒介實踐的基本內涵。從這個視角看,互聯網的迭代,就是個體通達世界、接入社會方式的變革,個體化智能的Web3.0階段,開啟了個體感知技術的新模式,也激發出形形色色的社會實踐,這種新型實踐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平臺的可編程性。

從計算維度出發,挖掘可編程的技術邏輯與社會文化邏輯交織從而引發社會關系、社會行動變革的方式,是當前智能階段平臺研究的一個關鍵點。在此特別要申明的是,重視、強調計算維度,并不意味著抱持簡單的技術樂觀主義,倡導技術決定論,漠視技術發展過程中的危害,相反,只有挖掘技術動能,才能揭示技術邏輯與社會邏輯的互嵌所引發的社會影響,展開真正有效的技術批判。從研究方面論,這是要展示智能階段的可編程技術的特殊媒介性。以傳播研究中的經典議題媒介與權力之關系為例,個體化智能體的出現,使得“可編程的權利”浮現,權力和權利超越了傳統視域中的話語文本層面。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基于互聯網提出的“后霸權的權力”,刷新了建基于大眾媒介時代文化研究的權力觀。拉什認為,經典文化研究中的霸權是通過“象征秩序”來行使的,“而后霸權秩序中的統治和反抗都是通過現實發生的”,象征秩序的霸權是“認識論”層面的,而后霸權秩序中的權力與權利正在變成“存在論”的,它超越象征話語秩序對于個體認識論的影響,實施對個體存在領域的全面滲透。這種權力“是事物本身的動力、展開和形成,無論該事物是人類、非人類還是它們的組合……這種潛能正是海德格爾存在論豐富性的主題”。只有理解并正視新型技術引發的權力關系變革,才能如拉什所倡導的,在數字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立場的權力批判。

四、結語

馬諾維奇在2001年出版的《新媒體的語言》一書中呼吁,要把傳統的“媒體研究”推進到“軟件研究”,因為可編程性是新媒體的一個最基本的屬性?!靶旅襟w總體上由兩個不同的層面組成——‘文化層面’和‘計算機層面’……這兩個層面‘合成’在一起。這種合成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文化,它把人類的意義與計算機的意義綜合起來,既包括人類文化模擬世界的傳統方式,也包括計算機呈現世界的獨特手段……我們可以借助計算機科學來理解新媒體的邏輯——可以找到一些新的名詞、新的范疇和新的操作來描述媒體的可編程性。”馬諾維奇的這本專著被譽為“自馬歇爾·麥克盧漢之后,最具啟發性、覆蓋面最廣的媒體史”,產生了跨學科的廣泛影響。2013年,他又出版了《軟件掛帥》一書,強調軟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他捕捉到了數字技術的深層邏輯對媒介研究的獨特影響,即,那些通常為人文批判路徑、傳統量化實證的媒介研究者忽略、遮蔽的“新媒體的語言”——軟件層面的可編程性。這給當前媒介學研究帶來的啟發是,要理解新媒體的社會文化效應,就不能僅停留在或是大眾媒介模擬技術的,或是抽象符號文本表征的,或是媒介物質性關注的媒介性,而必須揭開軟件層面計算機實施的交轉,直面這種“技術無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對人與技術機器的連接、交互、生成的經驗分析與理論闡釋。

以本文關注的平臺研究論,計算維度的創新價值在于,其一,它探討了可編程性在互聯網不同時期的復雜技術特點,以此展現Web1.0、Web2.0、Web3.0時代平臺不同的媒介性,由此拓展了學界對互聯網、平臺變遷之社會文化效應的理解;其二,它為各種不同路徑的傳播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種基礎性的解釋框架,無論是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結構性批判、文化研究的大眾權利解放、傳統量化的實證研究(建基于十進制的人類數字語言),還是媒介社會學的社會關系分析等,都可以借由計算維度與隱喻維度的交織展開而被闡釋;其三,它為當前人工智能的媒介視角研究提供了一個必要而且緊迫的闡釋維度,人工智能的深層技術邏輯,已經極大地超越了我們對于技術的一般化理解,Web3.0區別于之前互聯網平臺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匯流。針對這股技術浪潮,必須創造新的理論范式對其加以闡釋,而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特殊邏輯,是建立新型理論的必備條件。

基于上述認識,媒介學須挖掘可編程性在人與軟件、軟件與軟件之間的調節機制,由此展開對人與人、人與世界的交轉、生成狀態的分析。一方面,要深化既有相關研究議題,比如平臺的權力與權利關系延伸至人工智能媒介的議題,只有深入到它的技術邏輯深層,才能展現它極其復雜的狀態。德勤2025年技術趨勢報告稱:“嵌入AI芯片的個人計算設備,不僅能夠提供離線的AI模型支持,從而顯著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還能夠通過‘未來保障’的技術架構,降低對云計算的依賴,減少成本,同時增強數據隱私保護?!边@個預測的準確性尚待實踐驗證,但這種思路提示我們,核心技術的變革,可能導致批判前提的失效或轉移。另一方面,要基于新實踐提出新議題,比如關于平臺的去中心化與集中化之關系的議題,既往的批判研究有一個未經深究的理論預設,即,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平臺的自由度、解放性以及民主化就越強,這種簡單化思維,很大程度上來自對技術理解的表面化。從智能合約的案例可以看出,互聯網技術并非在經歷一個線性發展的歷程,技術與社會文化融合之后,兩者間也不是直接的躍升關系。去中心化也可能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如必要的社會共識如何產生、維系,如何避免原子化社會的危害,Web3.0時代平臺集中化是否具有公共價值等,都是需要將計算維度充分納入考量后提出并解決的新問題。

本文所涉Web3.0平臺的智能合約、智能體的可編程實踐,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智能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歷史性匯流,這預示著數字媒介的調節性躍升至一個新階段,人、軟件、硬件、環境之間的交轉與生成更趨復雜,媒介學正在迎來一個嶄新的經驗場域,一個理論創新的歷史性機遇。

猜你喜歡
智能用戶
智能制造 反思與期望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智能制造·AI未來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6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Camera360:拍出5億用戶
創業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5: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人网站|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www.精品视频| 色播五月婷婷| 亚洲欧美天堂网| 69视频国产|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国产精品制服|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91久久精品国产|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a级免费|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a级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午夜日b视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屁屁影院|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99热最新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网站| 国产高清毛片|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成人91在线|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亚洲综合色吧| 日本在线亚洲|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91视频国产高清| 色视频国产|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网| 欧美在线视频a|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欧美笫一页|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欧美日韩v| 在线看国产精品|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亚洲人成网址|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中文字幕色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综合色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在线亚洲小视频|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色综合天天操| 日本a∨在线观看| 911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