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第一要求,探究“三全育人”背景下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路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課題。文章科學總結“三全育人”在本研貫通人才培養中的價值并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構建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路徑;“三全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2.042
Explo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Path for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Integration in Mechan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Full-Education\"
XIAO An, LI Liang, ZHANG Dingguo
(School of Phys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level talents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integration in mechan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FE\" has become an"important topic for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Summarizing the value and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TFE\" in talent training to establish a new path of talent training in mechanic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mechanics basic sciences;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path; \"three full-education\"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2020年,《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完善“三全育人”機制,鞏固高校思政工作[1]。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高校人才的全面發展,“三全育人”是新時代打造德智體美勞教育體系,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體化的關鍵[2]。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對基礎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研究,也對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3]。改變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須從基礎研究做起。力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既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又是工程科技的先導和基礎,更是科學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式培養機制的構建,即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和潛能,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合理縮短人才成長周期,從而培育出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力學學科高層次人才。
1" “三全育人”在本研貫通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1.1" 理論價值
“三全育人”體現了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內涵,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4]。全員,即充分發揮高校育人主體作用,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到教育過程中,明確各類人員的育人職責,從而形成較強的育人合力,自覺在相應的職責中對學生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政治引領及價值引導。全程,即把育人過程貫穿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從學生入學到畢業,每個階段都作為育人的重要時段,在課堂及課后、社會實踐、實習等方面,均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及價值塑造等。全方位,是指教育內容應涵蓋學生的各個方面,從學術、思想、心理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教育,確保學生在多個領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與成長,實現德智體美勞均衡發展的“大思政”格局。“三全育人”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內涵,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應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價值引領和價值塑造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推動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1.2" 應用價值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挑戰,科學研究、學科模式和技術手段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社會對于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作為響應這一需求的重要舉措,本研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步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和實施。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的思想、生活復雜化程度日趨明顯,價值取向呈現不穩定性及多元化的特點[5],作為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這就需要將“三全育人”理論應用到力學本研貫通人才培養中。首先,整合力學學科教師資源,合理配置教學科研隊伍、管理隊伍、學工隊伍,充分調動可以調動的所有教育教學資源,形成全員育人合力;其次,充分發揮全過程育人效能,有機銜接本科生與研究生階段的知識學習、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從而合理縮短人才成長周期,構建一流人才培養體系;最終,通過全方位育人,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堅實的專業技能和高度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構建“全人”教育新格局。
2" “三全育人”本研貫通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 全員育人主體合力不足
高校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育人主體的有效協同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前提。大家普遍認為,專任教師管“授課”,增長學生的理論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卻缺乏師生之間真摯的交流和思想價值引領,難以撼動學生靈魂;輔導員等管“生活”,責任重大,工作目標明確,卻因配置不足、工作煩瑣等原因導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往往是“被管理”的對象,缺乏自主意識,所有事情都被安排被處理,進而增加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難度。這三者不能相互支撐,使得育人主體沒有發揮最大功效,全員育人合力不足,進而影響育人成效。
2.2" 本研貫通全過程育人銜接不夠緊密
本研貫通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已為學生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提供了順暢的過渡,但某些方面的銜接仍不夠緊密。課程設置不連貫或教學內容重疊,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較大的知識斷層或知識重疊,嚴重影響其課程學習和學術研究的連貫性;科研訓練和實踐環節由于本科和研究生的銜接問題而未能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又影響了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品格的錘煉;師生間溝通交流機制不暢通,對導師研究方向、學術要求及期望了解甚少,造成了心理上的不適應,進而導致學術科研難度系數增大。
2.3" 黨建引領全方位育人路徑還不夠清晰
落實黨建引領是要將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高校業務工作中去,讓思想價值引領實現全方位覆蓋。通過廣泛調研,我們發現當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著黨建與業務相割裂的現象,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路徑還不夠清晰。主要體現在錯誤地認為“抓業務工作是硬任務,抓黨建工作是軟指標”,黨建與業務融合的程度還不夠深入;高校黨建的創新力度不夠,支部活動長期存在學習形式單一、學習成效不明顯、業務交流不充分等難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大局、全方位服務每一名學生的意識不夠,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3" “三全育人”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實現路徑
3.1" 構建教師牽引力、學生主動力相結合的全員育人模式
依托我校工程力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及力學“‘十四五’重點學科”建設點,整合力學學科資源,合理配置師資隊伍,充分調動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構建全員育人模式。在教師牽引力方面,一是探索思政課程建設,任課教師深挖課程思政主線和元素,把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引領軍工元素、理論力學類課程群思政互融,激發任課教師責任意識,做到既“教”又“導”。二是實施多導師制。①配備學業導師,適時配備學科導師,全程陪伴深入了解和動態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特長、科學研究興趣等,合理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參加學科競賽、開展科學研究等。②配備班導師,負責班集體的學風建設、班風建設和思想建設等,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③選擇綜合素質突出、留校讀研的學長擔任朋輩導師,用身邊的優秀典型引領學生成長。④依托實踐育人基地,聘請校內外專家、學校關工委老教師等擔任實踐導師,指導學生開展勞動育人、文化育人、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學生主動力方面,推進學生“四自教育”,即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覺成長。高校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也作為責任人參與到全員育人過程中來,才能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四自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學生對學習的內在渴望,激發學生對自主學習的充分認知,學生主動去學,學生黨員帶動其他學生一起學,形成健康活潑、好學上進、團結友愛的良好校園風氣。
3.2" 共建課程體系完善、本研銜接緊密的全過程育人體系
強基礎、重融合一直是力學基礎學科所秉持的育人理念。強基礎指的是重視基礎課程學習,課程學習是獲取系統知識的主要途徑,對鍛造學生品格、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均產生有益影響;重融合是指注重本研有機融合,我們將實施個性化提優培養,注重項目牽引、理工融合、科教融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本研銜接緊密的全過程育人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將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相結合,以學科發展特色和學科優勢為基礎,通過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組建高水平師資團隊等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課程學習全過程。如與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共同打造民用飛機機體設計與驗證課程,邀請科研院所總師、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為學生授課;開辦復雜機械系統運動計算機仿真課程,對高年級力學和機械類本科生進行力學知識的提升和強化,為直接參加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本研銜接方面,聘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重大工程項目負責人等擔任學科導師,貫通本科與研究生的課程與科研銜接。學生與學科導師共同商量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厚植力學理論,加修導師定制課程,來體現學科交叉和理工融合;學科導師為學生授課并親自指導學生,通過與他們近距離接觸,感受導師的家國情懷、堅毅品格和科學創新精神,潛移默化引導學生接觸學科前沿、提高科研自信和健全科學道德,為培養力學學科未來科學家奠定基礎。
3.3" 聚力打造黨建引領的力學基礎學科全方位育人格局
為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作用,促進黨建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提出以“力學+工程”相結合的力學基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思路,開啟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在黨建引領方面,進一步加強力學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共建服務能力、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互補的支部交流平臺,力學支部多次聯合校內外支部開展聯學共建活動: ①與先進支部開展共建活動,學習優秀組織管理經驗,樹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黨員服務師生群體的服務意識; ②與相關領域教師支部開展共建活動,支部結對共建促發展,結對一流專業黨支部,定期交流,互促專業發展;③與相關行業支部開展共建活動,走進企事業單位黨支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學生實習、就業。在力學學科建設方面,基于我校工程力學專業分布于五個不同院系的特點(其中物理學院側重于力學專業基礎建設,機械、動能、重點實驗室、化院的工程力學專業則側重于力學在工程領域的應用且特色鮮明),力學與工程融合,將我校力學專業資源整合,通過將力學融入學校強勢工程專業,孕育更具活力的前沿交叉力學方向,匯聚各個專業的合力,共謀一流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
4" 結語
本文以“三全育人”為切入點,著重探討了其在本研貫通人才培養中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分析了本研貫通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結合“三全育人”理論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實現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我們將繼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時刻踐行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力學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培養政治素養過硬、具有愛國情懷、能引領未來學術和軍工發展的力學領軍人才為目標,為力學基礎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通信作者:黎亮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本研貫通式力學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GKT24_C009)。
參考文獻
[1] 尚磊,王習勝,吳玉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規律初論[J].思想教育研究,2020(9):41-46.
[2] 程明梅,成顯,薛鋼.研究生“三全育人”體系的構建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9):87-89.
[3] 習近平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J].臨床研究,2023,31(5):11.
[4] 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5] 張文風.對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4):60-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