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價值,它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為世人所稱道。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積極作為,還需要將舞蹈藝術作為重要載體,通過舞蹈藝術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龍門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是由孝文帝拓跋宏主持修建的。龍門石窟因其宏偉的規模、精湛的雕刻藝術、精美的造像題材,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中的舞蹈作品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題材在中國舞蹈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國各地均有廣泛影響。
龍門石窟的歷史沿革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其中以北魏和東魏的開鑿最為宏大、精致,而以北周的龍門石窟為最多。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佛教極為尊崇,遂于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下令“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洛陽龍門山開鑿石窟寺,使其成為佛教圣地。據統計,龍門石窟共有洞窟2345個、造像10萬余尊。其中以“五大菩薩”(即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文殊菩薩)為代表的皇家造像最為壯觀。
北魏時期的佛教文化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龍門石窟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得以大規模發展,此時的龍門石窟造像無論規模還是數量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魏書》中記載:“其石佛千尊,皆鑿以成。”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不僅數量多且規模大,據統計有大小造像10萬余尊,其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高達17米。與此同時,佛教思想借助龍門石窟得到廣泛傳播與發展。《魏書·釋老志》記載:“初有二僧于山鑿石造寺。”
一名佛圖澄,一名僧睿。澄始弘法于北魏孝文帝初年(公元481年),睿始弘法于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559年)。
隨著佛教文化的發展,龍門石窟中的佛教造像開始走向世俗化,這是佛教藝術由盛轉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同時由于北魏王朝的崩潰和分裂,北方戰亂頻繁,佛教文化也遭到了極大破壞。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隨著龍門石窟造像的大量興建和《魏書》《北史》等史籍記載的逐漸增多,龍門石窟造像風格由盛轉衰最終走向世俗化、平民化。
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到西魏元寶炬統治期間是龍門石窟最為繁榮的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政治中心由平城遷至洛陽,開始全面推行漢化政策,不僅帶來了北魏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龍門石窟原有的佛教造像風格。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大興佛教……其石造佛像日多”。這一時期龍門石窟造像風格呈現出一種世俗化的傾向,其造像內容也由之前以佛經為主逐漸轉向世俗生活。同時龍門石窟造像規模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此前規模宏大、氣勢宏偉變成了現在小型、精美、精致、秀麗的特點。
唐代武則天統治時期是龍門石窟造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時佛教文化在中國社會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伴隨著隋唐兩朝政治中心的改變和北方民族政權在政治上的統一以及文化上的融合,龍門石窟逐漸走向衰落。
龍門石窟的藝術特色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地處洛河北岸,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為供奉佛像而開鑿的。這里地勢高峻,河流縱橫,水源豐富,物產富饒,風景秀麗。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燒香拜佛的地方。北魏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后,龍門石窟也因此成為了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洛陽作為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許多外國使節前來朝拜。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佛教文化也通過這個窗口傳入我國。
龍門石窟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賞。著名書法家張九齡、劉禹錫、白居易等人都曾在此留下墨寶。這些留世作品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藝和高超的藝術審美水平。龍門石窟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與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典型代表。龍門石窟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內涵豐富的文化價值,還有著十分豐富的美學價值。在龍門石窟中有大量優美、典雅、精美、生動的舞蹈作品。這些舞蹈作品不僅有很多是反映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精品,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和演變進程。此外,龍門石窟中還有很多充滿中國古代舞蹈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精品舞蹈作品。
龍門石窟中的舞蹈藝術
洛陽龍門石窟中的舞蹈藝術主要是指我國古代石窟藝術中所反映出來的舞蹈形象。從其發展歷程來看,龍門石窟的開鑿與發展伴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而產生,同時也是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龍門石窟中的舞蹈藝術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產物。龍門石窟中的舞蹈形象主要有佛傳故事、蓮花紋樣、菩薩立像、力士造像以及一些佛傳故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等。這些舞蹈形象主要通過形象特征來表現其自身所蘊含的內在意義和文化價值。龍門石窟中的舞蹈藝術雖然不是以舞蹈為主,但是它與佛教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并通過不同形式和載體在歷史傳承中得以延續。
在龍門石窟中,佛傳故事主要指的是佛教關于佛和菩薩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些是由佛親自講述,有些則是由佛的弟子或信眾講述。對于這些故事的解釋,主要是根據佛經內容而進行的詮釋和理解。隨著佛教文化的不斷傳播,這些佛傳故事也通過不同形式被人們所了解和接受。龍門石窟中也出現了一些佛傳故事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如“阿難獻舞”中所塑造的舞蹈形象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一形象的出現可以說是龍門石窟佛傳故事中的一個標志性人物,她代表了龍門石窟舞蹈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阿難獻舞中,主要表現了阿難與菩薩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接觸等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集中體現了阿難對于佛法與佛理的理解和感悟。
蓮花是佛教中的一種象征符號,其形象具有圣潔、純潔、清新等特點,在佛教藝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蓮花紋樣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龍門石窟中的蓮花紋樣主要是以蓮花紋為主題的舞蹈形象,其代表了佛教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龍門石窟中的蓮花紋樣主要體現在蓮花紋樣造型、蓮葉造型等方面,這些形象具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比如,蓮花紋樣在龍門石窟中主要作為佛門裝飾紋樣出現,代表了佛教對人們精神世界和思想意識的影響;而蓮葉造型則主要體現了佛教教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和地位。從這一角度來看,蓮花紋樣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種傳統紋樣都無法比擬的。
在我國古代的石窟藝術中,菩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形象。菩薩像在石窟藝術中既是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同時又是一種與佛相結合的藝術形象。洛陽龍門石窟中的菩薩像在形式上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西方三圣立像,第二類是東方九尊立像,第三類是東方五尊立像。從整體來看,西方三圣立像所表現出的是一種莊嚴、神圣、肅穆之美,東方九尊立像所表現出的則是一種慈悲、祥和之美,而東方五尊立像所表現出的則是一種莊重、肅穆之美。雖然龍門石窟中的菩薩立像與佛相結合的形象比較少,但是作為獨立存在于石窟藝術中的一種藝術形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與佛教文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傳承與創新
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魂”。洛陽龍門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更為中華民族在新時代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食糧,這不僅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積極作為,更需要通過舞蹈藝術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近年來,通過舞蹈藝術來傳承和創新洛陽龍門石窟文化,已經成為了很多舞蹈人的共識。比如由河南省舞蹈家協會主辦的“河南省首屆非遺舞蹈大賽”上,就有不少來自河南各地市、縣區的舞蹈團隊和個人參加了比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將舞蹈藝術與文化遺產相結合,擴大龍門石窟的影響。舞蹈藝術是一種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龍門石窟作為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能將舞蹈藝術與文化遺產相結合,則能極大地擴大龍門石窟在國內外的影響。以河南省“首屆非遺舞蹈大賽”為例,該賽事是由河南省舞蹈家協會主辦的,旨在挖掘和弘揚洛陽龍門石窟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擴大洛陽龍門石窟的影響力。經過海選和復賽兩個階段后,最終進入決賽的選手都是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參與比賽。這種新穎的比賽形式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背景的舞蹈愛好者參與其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比賽期間,河南電視臺、洛陽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此次賽事進行了全程報道。同時,大賽組委會還邀請到了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南京藝術學院、西安體育學院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作為評委。在此基礎上,由河南省舞蹈家協會組織的專家評委也對參賽作品進行了認真點評和分析,為參賽作品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和建議,這也為洛陽龍門石窟在全國舞蹈藝術領域中發揮更大作用提供了參考。
加強舞蹈藝術與旅游產業的結合,打造龍門石窟的文化品牌。雖然龍門石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這并不意味著相關龍門石窟文化工作就能高枕無憂,因為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僅靠政府的保護和管理是不夠的,還需要以旅游產業作為依托,積極打造龍門石窟的文化品牌。“中國舞蹈之鄉”洛陽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不僅在洛陽市區打造了以龍門石窟為主題的大型實景演出《龍門秘道》,還組織開展了“中國舞蹈之鄉”系列活動,這不僅為洛陽龍門石窟的旅游產業注入了活力,也為龍門石窟文化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舞蹈人應該加強與旅游產業之間的聯系,將舞蹈藝術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打造以洛陽龍門石窟為主題的文化品牌,讓更多的游客能夠了解和認識到這一珍貴文化遺產。
將舞蹈藝術與高校藝術教育相結合,培養龍門石窟舞蹈人才。藝術的發展要以人才為基礎,而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高校。龍門石窟文化是一種極具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包含了音樂、美術、文學等諸多藝術門類,同時也包括了舞蹈、戲劇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對龍門石窟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時,僅依靠民間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高校的藝術教育,將龍門石窟文化的內涵與現代舞蹈藝術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龍門石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具體來講,可以通過高校與龍門石窟文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比如在龍門石窟風景區建立舞蹈藝術工作室,定期邀請龍門石窟舞蹈大師或專家來為廣大師生傳授舞蹈技藝;在高校開設舞蹈課程或組建舞蹈社團;通過高校藝術教育培養大量的龍門石窟舞蹈人才。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龍門石窟文化,還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舞蹈人才,進而讓洛陽龍門石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龍門石窟”在我國古代雕刻藝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中國雕刻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龍門石窟中的石雕、木雕、泥塑,以及與佛教相關的造像題記,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對于我們來說,“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一處石刻藝術,更是一部珍貴的文化典籍。它承載著歷史賦予我們的特殊使命,也記載著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逐漸侵蝕著傳統文化,這使得龍門石窟的保護工作面臨嚴峻形勢。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當站在更高的歷史文化視角上去看待龍門石窟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它不是封閉的、靜止的、孤立發展的,而是開放的、流動的、發展變化的。在新時代條件下,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起來,運用現代化科技保護文化遺產,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從舞蹈藝術的視角對“龍門石窟”進行全新解讀,是一種承載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手段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它既是對“龍門石窟”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和保護,也是對“龍門石窟”當代文化發展模式帶來沖擊和挑戰所作出的一種積極回應。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