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物質富足,技術便捷,網絡發達,我們跳進“舒適圈”,躺進“安樂窩”,享受閑情逸致、恬淡輕盈的生活,看似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久之則會缺乏實踐,喪失思考,“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
在這種懸浮的狀態下,主動承擔重壓與負擔,可以化解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早期的人類在勞動與疼痛的雙重經驗中成長為完整的人”,我們也應該學會擔當、堅守、負重。
首先,尋找充滿興趣、熱愛、創造性的勞作,我們才有動力有決心長期堅持下去,雕琢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樊錦詩25歲時來到莫高窟,守護敦煌60載。她負重前行,主動吃苦。那里環境艱苦,茫茫風沙,需要住土屋,喝堿水,吃草籽;在那里研發條件艱苦,花20年時間研究測量、遙感、計算機等高精尖技術,才構建出永不消失的“數字敦煌”;在那里工作精神孤苦,她放棄清閑的城市工作和美滿的家庭生活,與丈夫、孩子常年分居,實屬不易。
種種苦澀、枯燥、寂寞,她都熬了過來,為什么?因為在苦的枝葉下,扎下的是熱愛之根。樊錦詩曾在大學實習時,就愛上了敦煌的千年壁畫,而后,才能擇一事,終一生,不懼吃苦,此心歸處是敦煌。她親筆寫信告訴青年,“保持著一顆簡單又熾熱的心,活出無悔的人生”。我們也要在熱愛與興趣的驅使下奮斗。
其次,鑄就有信仰、有情懷的偉業。當我們思想明亮成熟時,不僅要成就自我,還要把握時代的脈搏,助力社會的發展。
憶過去,宋代大儒王介甫為民請命,獨自承受“天下怨謗”之苦;看今朝,北大女生宋璽始于家國情懷,一心要圓軍旅夢,負重前行,參軍入伍。在保家衛國信仰的支撐下,她默默忍受體能訓練之苦、疼痛失眠等煎熬之苦,還在海外執行營救任務時面臨生命危險。宋璽說:“新一代年輕人努力前行,每一次努力都承載著對家國的熱愛和責任擔當。”為國為民,吾輩楷模!同樣的,耶魯大學高才生秦玥飛,情牽祖國,心懷百姓,回國返鄉扶貧,為鄉村帶去了振興的希望。這些揮灑青春熱淚、耕耘基層沃土,把理想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年一代,和扎根大漠、隱姓埋名、用芳華寫就科技華章的大國巨匠,還有一批又一批“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戰士……他們負重前行,挺膺擔當,扛千鈞重任,成民族脊梁。
展未來,生命因負重而精彩,青年們在享受生活、品嘗甜蜜之際,也應適時吃下苦味“成長劑”,得真領悟,礪真本領。
(作者單位:承德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