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紅色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精神財富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高校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文化新人,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極為必要。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及現實困境入手,探究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在具體的實際活動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革命戰爭年代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到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創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紅色文化對提高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樹立民族意識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高校作為青年學子獲取知識的殿堂,肩負著培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引領優勢,重視紅色文化教育,將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為祖國未來發展積蓄力量,培養后備人才。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政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支持和精神支撐。
紅色文化是把握意識形態的鮮明旗幟。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奮斗中沉淀下來的優秀的文化和寶貴財富,蘊含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為把大學生培養成為“跟黨走,聽黨話”的時代新人,以紅色文化作為思想價值引領是必不可少的。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感悟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學習改革時期焦裕祿精神的吃苦耐勞、雷鋒精神的無私奉獻、紅旗渠精神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創業等,領會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只有把紅色文化作為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這一鮮明旗幟,高校育人工作才不偏航、不走彎路、不迷方向,才能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發揮主要力量,占據主導地位,把握主動權。
紅色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紅色文化本身是天然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資源。如今的大學生生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年代,沒有經歷過腥風血雨的抗戰,沒有經歷過革命建設時期的貧困艱苦,缺少對先前時期的體驗和感同身受,而紅色文化可以很好地填補這一空缺。學生通過學習紅色文化,感受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勇于承擔歷史使命,補足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修養,激發愛國熱情,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積蓄精神力量。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政價值。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著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頂層設計不足、高校教師隊伍紅色文化素養欠缺、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單一等方面的現實困境。
高校紅色文化教育頂層設計不足。要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將紅色精神融入學校各部門工作中,各個部門以紅色文化為內在指導,充分發揮部門優勢,同時部門聯合,形成合力,加速建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現階段,部分高校只聚焦于思政課堂,以思政課為主要教學方式,以思政課期末成績為評價標準,片面判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掌握及內化程度,并在思政課結束后,并未繼續更進紅色文化教育,沒有形成教學的長期效應,學生得不到長期的學習、轉化、實踐與運用。在教學過程中,管理部門也未能發揮管理優勢,沒有達到教學與管理部門協調配合、共同育人的目標,這就導致部門貫徹落實不到位、紅色文化融入不深入、學生理解不深刻等問題,紅色文化教育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高校教師隊伍紅色文化素養欠缺。課堂教學是目前高校培養學生的主要教學方式,教師要牢牢把握課堂這一主戰場,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通過理論學習引導學生,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作用。然而,教師隊伍紅色文化素養不高導致紅色文化無法深入課堂內部。一方面,教師自身對紅色文化掌握不全面、分析不透徹,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在課程教學中不能充分將其融入,學生在課堂中得不到充足的紅色文化理論輸入。另一方面,教師的紅色信念不夠堅定,在事情決策上不能全然以紅色精神為指引。在互聯網時代,學生思想觀念會因多元文化沖擊而迷茫、左右搖擺不定,不能堅定內心的理想信念,這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不高,難以給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定位和價值引領,導致學生在輿論影響下迷失方向,對紅色文化認同感下降。
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方式單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形態多樣,主要有紅色革命人物、革命遺址遺跡、紅色經典文藝作品和紅色精神,既有物質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多樣的紅色文化內涵不同的表現形式,教師應當在知識教授時運用與紅色文化表現形式相匹配的教學方式。目前高校主要依靠傳統課堂教學這一單一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首先,教師通過紅色文化理論講解進行知識輸入,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難以與多樣的紅色文化相適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很難將多種文化以一種形式融入課堂,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因單一教學方式而感到枯燥、乏味,逐漸缺少對紅色文化學習的熱情,對教師后續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增加一定阻礙。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著力于優化紅色文化融入路徑,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加強統一領導,發揮部門紅色文化優勢。“高校‘三全育人’作為一種涉及多主體、多環節、多要素、多層次的復雜育人模式,是一個典型的復雜適應系統。”高校在進行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時,應以“三全育人”為基準,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就要求學校做好統一管理,將紅色理念深入各部門內部,加強部門之間協作,統攬全局,長期規劃,做到管理部門與教學部門協同聯動,互相合作,以傳播紅色文化為努力方向,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中,達到1+1gt;2的效果。同時,各部門也要“分”工合作,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教學部門應著重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黨團支部需發揮支部引領作用,帶領各支部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在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學生管理部門要以身作則,以學生為本,發揚紅色精神,服務學生。只有各部門相互配合,以紅色文化為引領,將其融入各自負責領域,才能達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不斷深入學習,提高教師紅色文化素養。高校教師是學生傳播紅色文化的橋梁和紐帶,教師紅色文化素養高低決定能否很好地傳播紅色文化,教師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必不可少。
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厚積文化底蘊。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矢志不渝、艱苦奮斗的見證和文化載體,作為傳播紅色文化的高校教師,應不斷深挖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在傳播文化時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在信息化時代,教師要善于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文獻典籍,學習每一個歷史事件背后所表現出的革命精神,每一個革命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牢牢把握紅色文化所傳達的思想和社會價值觀念。教師也可以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內的革命文物,挖掘其中的革命故事,結合當地的本土文化,了解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通過對紅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挖掘,教師不僅能牢牢把握紅色文化的時代背景和深刻含義,還能結合所在地的本土文化,深化當地的紅色精神,有的放矢地為學生提供價值引領。
提高紅色文化素養,增強實踐運用能力。高校教師一方面需通過學習提升紅色文化修養,另一方面還需具備將文化修養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首先,高校教師要善于將紅色文化自然、和諧地融入自己所教課程,這需教師對自己所教領域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對紅色文化理解深入,發現兩者之間的共同點、相似處和聯系點,才能自然地融入進去。其次,教師也要實時了解時事熱點,將紅色文化教育與時事熱點結合起來。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自由,對于熱點事件會存在各種不同的聲音,學生往往因缺乏判斷而在各種聲音中迷失方向,教師要善于把握輿論,聯系時事熱點將紅色文化精神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輿論思想中能有客觀、正確的判斷,在今后遇到問題時能以紅色文化精神為指引,做出正確選擇。
創新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紅色文化氛圍。課堂理論教學是高校傳播知識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也是目前高校最常用的思政教育方式,但傳統課堂教學存在枯燥、乏味、模式單一等弊端,在信息多樣化的社會,傳統教學不能快速有效地抓住學生眼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形式極為必要。
利用互聯網,豐富學生學習路徑。“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網絡時代,學生與網絡緊密聯系,學校要善于抓住這一點,積極開拓互聯網學習平臺。一方面,學校要發揮主體優勢,利用相關信息技術開發紅色文化教育平臺,在平臺上發布紅色文化相關內容,豐富學生紅色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學習動力,同時可以將學習時長、學習效果與獎勵機制相結合,以此達到激勵式教育。另一方面,學校要貼近學生、跟進學生日常,發現學生平時常駐的社交網絡平臺,如抖音、小紅書、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學校可以在這些平臺上注冊官方賬號,發布學生感興趣的紅色文化作品,讓學生在上網期間潛移默化地受到紅色教育。此舉措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又能隨時把握學生輿論,給學生提供正確價值引領。
重視本土文化,豐富教學資源。本土文化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當地優秀文化的融合,是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壯大。本土文化更加符合當地人的價值觀念,學習本土文化更能激發當地人的愛國熱情和使命感。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本土文化,更能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張家口地區為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教師在講到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時,可以帶學生實地參觀下“張家口工業文化主題公園”,再次感受張家口工業文化、京張鐵路文化和百年橋東的文化底蘊。實地考察不僅能讓學生實地感受工業公園里的人文氣息和紅色精神,還能了解中國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偉大價值。教師還可以結合我國現代發展,向學生介紹我國高鐵的發展歷史與高速發展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意識。
注重社會實踐,增強學生文化體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教師除了利用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思政教育,還可以發揮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地的優勢,帶領學生身臨其境,體驗不一樣的氛圍。學校可以根據重要節日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如在抗戰勝利之日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深切體會革命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的國家統一與和平。學校可以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參觀紅色革命圣地,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西柏坡革命根據地等,在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學校也應充分發揮校園優勢,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如在校史館中開創紅色文化專欄,在文化長廊中豐富紅色文化內容,在圖書館開辟紅色文化書籍閱讀專區,共同營造紅色文化氣息;在舉辦校園文化活動時融入紅色文化主題,豐富紅色文化活動,讓大家通過歌曲、小品、相聲等節目更深入了解紅色文化故事,體會紅色文化內涵。學校要根據自身特點,盡可能發揮自身優勢,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繼承與發揚。高校要帶領學生深入學習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貫徹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堅定理想信念、飽含愛國熱情的有為青年。
作者簡介:
時利薇,1996年出生,女,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孫嘉星,1987年出生,女,本文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為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SZ2024083)。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