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基本內涵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時代背景
第一,國內環境。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盡管當前世界形勢復雜,局部動蕩仍有發生,但是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國際上的環境是趨于和平穩定。各個國家為了自身能長遠發展,展開與其他國家的對外交流,聯系日益密切。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體現出對文化發展越來越重視的趨向,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發展的重要基礎,自身的優勢也逐漸顯現出來。我國是擁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大國,經過各族人民的努力,政治經濟快速發展和保障,黨和國家以及人民越來越重視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國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將會面臨更多復雜深刻的問題和挑戰,因此要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文化實力作為國家治理等各方面問題的保障。因此應該注重總結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指示啟示,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堅持在自身科學原理的基礎上與傳統文化實際情況相融合,從而成就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
第二,國際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交流的領域不僅是在經濟領域,同時在文化領域也展開溝通交流和傳播,因此文化多元化也逐漸成為全球發展的一種趨勢。每個民族、每個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而伴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將文化發展也推向高潮,而習近平總書記把握這一發展的高度,不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自身所存在的耀眼光芒。因此,全球文化多元化也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重要的時代背景。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第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歷經無數個發展的歷史節點,其中傳統文化也以獨特的歷史遺產方式記錄了恢宏多樣的歷史篇章。在《易經》中第一次出現“文化”一詞,意為依據人文進行教化。中華傳統文化在民族文明進化的過程中產生的折射各自民族本身特質和獨特表征的民族文化,是對民族發展歷程中不同價值觀念和哲學思想的形象表達,集中表現了中國人的當下人格。中華傳統文化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結構、政治架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所創造積累和一脈流傳的古代文化,迄今為止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今仍影響著當代文化的走向、形成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價值便在于,它是鮮活而又有強大生命力的“活”的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詞的概念中,“中華”二字界定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地理范圍。從形成的時間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歷史進程緊密相聯系,主要分為古代文化與近代文化,唐宋時期創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而近代文化的時間主要是從1840年~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從整體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貫穿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也會影響未來;從內容上來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包括中國傳統文學、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等內容,同時也由三大文化體系所構成,儒家、道家、佛家,為社會的長久穩定與發展提供了治國之道。
第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特點。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在當下仍發揮其價值,在于它的包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在的。新時代新征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應更多地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當代價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發展至今始終秉持包容性的發展觀,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充分尊重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形態,積極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先進方面,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舊,在融匯其他文化的同時實現自我革新,始終保持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基本原則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興衰成敗都與人民群眾是否愛戴存在密切的關聯,統治階級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前景,人民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任何文化的形成與人民社會的生產活動都分不開。在面臨社會精神困境時,應該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應該把人民的核心利益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問題。中國當前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改變,要始終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主要發展方向,用人民群眾的立場去認識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民之間的關系,使國人的血液中注射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從而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思考以及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了解人民群眾訴求,使人民能夠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創造者和享有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 " " " " " " "創新性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
對于擁有著上下5000年中華文化,歷史豐富的文化資源的大國來說,堅持實事求是,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深層次的文化底蘊相結合,與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要堅持辯證的思維方法,全面看待問題,最主要是因為它能夠辨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從而推動新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取其精華,運用理論邏輯來指導中國實踐,基本國情的分析,全面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價值。
二、堅持以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態度觀點
在中華文化上下5000年歷史的發展中,人民群眾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他們的行為活動對歷史的發展作出貢獻,與此同時形成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好人民,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要團結人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同時要加強人民群眾對兩種理論的交流,不斷總結經驗,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從中找出精神動力。發揮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貫徹人民性,推動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價值意義
一、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觀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中引發了深刻的變革,伴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接受方式,將文化交融,實現良性互動,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來指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從而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活力與驅動力。中國共產黨成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相結合起來,創造自身文化發展的路徑,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立足于我國自身的國情以及實踐發展過程中的需求,為我們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科學指南,同時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撐。
二、增強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承載著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角度出發,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下5000年歷史,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屹立不倒,彰顯出自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這是中華民族的財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推動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貢獻,因此我們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魅力,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增強各民族對祖國的認同感與責任感,使各民族能夠團結統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造成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增強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底氣與活力,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發展的作用,并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展的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增強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思考把握,才能培育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與創新新時代文化建設成果。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充滿活力,釋放出日趨強大的文化自信,從而增強自身所存在的價值。
三、促進和推動文化交流共同進步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以及民族的文化不能脫離世界而單獨發展,文化交流互鑒,共同進步就顯得尤為重要。歷史實踐證明,文化交流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關鍵,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歷史綿延不斷的重要秘訣就在于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盡管在近幾年中國與其他國家在進行經濟等方面交流時會出現力不對等、文化價值觀存在差異等一些問題,使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質疑,從而極大阻礙了國家之間的文明交流互鑒,因此我國應以經濟合作為紐帶,以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為支撐,講好中國故事,加強與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互鑒,從而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上傳播的影響力。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動文化多元化發展,從而使國際和諧進步,世界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主張不同的文明應該兼收并蓄,交流互鑒,實現人類文明和諧共生,共同繁榮發展。
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平穩發展,需要與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這樣中國才能以更好的姿態與獨特的魅力展現在全世界面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黨的各方面都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力量基礎,增強每個領導干部、每個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提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擔當起譜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篇章的使命,同時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凝聚中國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那么上下5000年的中華文明才能在傳承中不斷繁榮發展,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實現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五、為世界文化多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相對復雜,不穩定的因素增加,中國通過自身不斷發展為世界發展進步作出貢獻,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中的高頻熱詞,中華民族實力逐漸增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物質欲望,營造出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同時對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影響也不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傳統文化,因此應該因時因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去對待,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因素就在于自身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能夠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優勢因素,促進自身發展,同時針對本民族的文化不斷傳承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貢獻出了中國智慧。
作者簡介:
王盼,女,河南省洛陽市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閆志華,女,河南省鹿邑縣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河南文化的世界意義與國際傳播研究》(項目批準號:2023XWH116)成果。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