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增加,大學生申請入黨的人數節(jié)節(jié)攀升。大學生入黨動機與高校基層黨組織發(fā)展學生黨員的純潔性、先進性密切相關,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激發(fā)入黨動機的直接方式、是形成黨的認識的基本渠道、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激發(fā)入黨動機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雙向提升政治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這一論述表明了黨對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好的能力和素養(yǎng)要求,老師要用心講,學生要用心悟。
第一,教師講深、講透、講活。黨的基礎知識彰顯理論魅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改造人的政治品德、意識形態(tài)以服務于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政治屬性是思政課的根本屬性。因此,思政課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在思政課教學中將黨和國家的基本需要、黨的基礎知識,以有形或者無形的手段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深刻的內容、透徹的本質、活力的知識讓青年大學生對黨形成基本的正確認識。教師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教師如何激發(fā)青年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教師的政治修養(yǎng)格外重要。需要發(fā)揮教師有意識培養(yǎng)和挖掘黨的接班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地常學常新、常講常新,促使青年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緊跟黨的最新理論,從理論知識的學習中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才能幫助青年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入黨動機。
第二,學生悟深、悟透、悟活。黨的正確認識提升政治素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受教育主體——青年大學生而言,他們要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洪流中“站住腳”,在各種政治問題和意識形態(tài)的內在本質中“掌好舵”,離不開政治理性的內在支撐及其基礎上的政治警覺與政治敏銳,離不開堅強政黨的直接領導及其組織成員的政治引領與政治發(fā)展。黨的先進性和思政課的教育性,是青年大學生選擇正確的政治立場的基本之路。思政課是青年大學生開始感悟黨的基本認識的第一途徑,學生需要通過課程的學習來將對黨的認識、對黨的向往及對黨的信仰悟深、悟透和悟活。
二、踐行思政課育人新使命
第一,強化文化育人,涵養(yǎng)高校育人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均離不開文化,但又不單純等同于文化,與文化相互滲透。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地含有文化功能。這一文化功能具有隱形性和多樣性,其中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能增進青年大學生思想深處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正確的入黨動機離不開文化育人的積極作用,需要發(fā)揮思政課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的需要,把握“文化化人”的特殊表現形式,讓青年大學生的入黨動機順應時代、順應黨和國家的文化發(fā)展需要。
第二,強化實踐育人,拓寬高校育人新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屬性,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的實踐需要,伴隨著實踐的豐富而發(fā)展,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檢驗成效。擔當思政課育人新使命,需要強化實踐育人,利用思政課平臺讓青年大學生的入黨動機不僅從理論來,更從實踐來。實踐育人是打破理論與實踐矛盾的重要路徑,需要從實踐出發(f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青年大學生在思政課程實踐中感受黨的堅強領導;讓青年大學生設身處地領悟當前的美好生活從何而來;讓青年大學生在思政課程中切實發(fā)揮主體作用。
三、促進思政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
第一,從價值論維度把握黨對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從理論的高度凝練出思政課的價值取向。這既要求思政課必須用政治性規(guī)范學理表達黨的基本知識,同時運用學理性去解析政黨,幫助青年大學生在堅定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的基礎上入黨;更要求青年大學生的入黨動機依托思政課呈現高度凝練的價值作為黨的基本知識的思想來源,青年大學生也通過思政課學習博大精深的相關知識性作為認識黨的價值的有力支撐。而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有助于讓青年大學生在入黨過程中增強危機意識,避免發(fā)生思想動機的偏差,從而保證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
第二,從建設原則層面把握黨對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本要求。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是從建設原則上激發(fā)青年大學生入黨動機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的更高要求。理論性要求思政課教師把思政課中的復雜深奧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事物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認識黨的發(fā)展特殊規(guī)律;實踐性就是要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應用于實際當中,指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實踐,指導學生用課堂的理論將自己的入黨動機表達出來、展示出來;統(tǒng)一性是指思政課必須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和教學管理等方面執(zhí)行統(tǒng)一的標準,做到規(guī)范一致,讓學生在形成對黨的基本認識中有統(tǒng)一的方向,不因特殊情況而轉移和偏差;多樣性是指因地、因時、因材地講好思政課,避免千篇一律、墨守成規(guī),每個學生的入黨動機是有差異的,不能忽略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思政課要在一致的規(guī)范要求下,在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使新時代的思政課在激發(fā)青年大學生入黨動機上變得更具鮮活性和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激發(fā)入黨動機的核心要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的課程、不同的內容對激發(fā)入黨動機的“痛點”“要點”和“難點”影響不同。具體來說:
一、“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歷史邏輯激發(fā)入黨動機
“綱要”課程重理論輕敘事、重宏觀輕細節(jié)等特點使它與歷史學科中的中國近現代史區(qū)別開來。因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作為一門高校思政課,不是一門簡單的歷史課,而是以史學知識為基礎,善于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主線、規(guī)律、進程、經驗和現實啟示,直接以歷史的連貫性、生動性和現實性建構青年大學生對黨的“形象”,以“向心力”激發(fā)入黨動機。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理論邏輯激發(fā)入黨動機
高校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是用徹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說服學生。“原理課”必須立足經典的“根本”,“教育引導學生多讀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信息接受多元化時代,青年大學生依托多種渠道了解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困惑,這也是激發(fā)他們入黨動機的重要契機。選取與學生共同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相關的原著,以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原理”課在講授中不能回避這些現實問題,而是要回到“原理”的根本,以徹底的理論說服學生,用原著中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信念激發(fā)入黨動機。
三、“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以價值邏輯激發(fā)入黨動機
“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這一點必須牢牢抓住。”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邏輯主線貫穿始終,為學生從國家、個人和社會層面應當追求什么樣的目標、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作出正確選擇、怎樣在險象叢生的人生實踐中行有依歸明確地提供了價值導向。這一導向是激發(fā)學生選擇中國共產黨,萌發(fā)正確入黨動機的重要來源。
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發(fā)展邏輯激發(fā)入黨動機
發(fā)展性思維要求我們看到正確事物的必然趨勢和光明前景,從而克服迷茫和猶疑。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本身就是一個發(fā)展過程,該課程密切結合中國共產黨最新發(fā)展的理論成果、黨的指導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發(fā)展邏輯延續(xù)整個課程之中,學生以此激發(fā)入黨動機,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以實踐邏輯激發(fā)入黨動機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定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從“概論”課中獨立出來專門開設提供了學理性依據,該課程立足當下,以“聚焦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實踐邏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不斷拓展學生“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的歷史視野,加強思政課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性規(guī)劃,對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升華,以最新理論激發(fā)入黨動機的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激發(fā)入黨動機的
實踐路徑
一、主體激活:講述重要人物
黨是由人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的,體現無數共產黨人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紅色血脈和紅色基因,這些人物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入黨動機有直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們要把握好黨的重要人物資源這一重要主題,把黨的重要人物講深、講透,帶領學生以正確的、全面的視野,把握人物特點,重點彰顯人物的魅力,以此成為激發(fā)學生入黨動機的重要突破口,比如:青年大學生更容易從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眾所周知的中共高級領導人物的個人經歷、成就及貢獻中受到激勵和教育,從而萌發(fā)加入這個光榮、偉大而正確的中國共產黨。
二、內容挖掘:講好重要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綜合運用敘事方法為青年大學生講好重要故事,如根據不同思政課程的特點,運用情感敘事、比喻敘事等方法,全面搜集吸引青年大學生加入黨組織的典型故事。一方面,通過情感敘事挖掘重要故事情感內核,以情感人。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情感話語,以真情實意向學生講述與黨相關的有溫度的故事,比如中國共產黨人奮斗在抗疫、抗洪救災一線的故事,從而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另一方面,通過比喻敘事通俗易懂地傳授真理,以事觸人。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說理塑造生動直觀的課堂敘事場域,讓學生時刻“在場”,既能“看得見”事實,又能深刻感知“事實”所傳遞的價值觀。比如將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理想信念比喻成“精神之鈣”。
三、系統(tǒng)建構:情景體驗實感
青年大學生對于在實踐中感知并認識事物的本質作出對應的判斷具有特殊的趨向性。因此,高校思政課可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體驗情景,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產生對黨的價值認同、激發(fā)入黨的正確動機。一是以可視化的體驗,聚焦大學生的視野,可以通過青年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攝影圖片、短視頻、宣傳畫等動態(tài)形式吸引大學生目光焦點,使青年大學生切實加深對黨的認識和理解;二是以實踐活動情景深化對黨的認知,需要充分發(fā)揮青年大學生在高校思政課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調動青年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通過微視頻拍攝、主題式演講和創(chuàng)新性征文等活動,加深對黨的印象和認識;三是以模擬實際場景,在情景中激發(fā)與黨的共鳴,可以依據人工智能、大數據、VR、AR等互聯(lián)網技術借助黨的故事素材創(chuàng)設具有交互性、沉浸式、趣味性的教學場景,建設思政課教學虛擬仿真平臺,使學生在增強互動體驗中激發(fā)入黨動機,也可以通過情景劇表演、圓桌會議等形式還原相關歷史事件,讓青年大學生從歷史中向往黨、信念黨和追尋黨。
作者簡介:
魏敏,成都理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