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相互滲透,兩者似乎相互獨立沒有任何聯系,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本文從分析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基礎入手,通過理論、實踐相結合找到兩者融合的共同點,并且詳細闡述音樂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授過程中的價值和應用策略,從而為豐富高校校園文化生活和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供一定的借鑒。
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高校是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音樂美育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以生動可感的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美的存在,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礎。音樂美育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伸中華美育精神。這對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而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兩者在教育實踐中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培養出德高藝美的社會新人。
一、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別之處
音樂美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屬不同的學科,擁有不同的特性。首先,從學科屬性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綜合性學科特征,融合了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這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屬性。音樂美育是介于心理學、教育學、美學等之間的一門學科,不僅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涵養學生的情感和人格,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模式,但是歸根到底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從教育方法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以理論灌輸為主要方式,強調理論學習與實際問題的結合,音樂美育注重情感體驗和個性化表達、調節情緒、以美化人,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再次,從社會功能角度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塑造學生的社會責任和集體意識,為學生進入社會后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打下堅實的基礎。音樂美育在于通過美的熏陶,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提高生活質量。正是兩者的差距體現了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二、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處
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目標是有差異的,但他們同樣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從基本教育原則上看,音樂美育的教育對象是人,旨在滿足和提升人的審美需求和精神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但最終目標思想政治工作還是做人的工作,無論是教育者還是教育對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站在科學理論的角度上塑造學生的優良品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其次,從教育形式上看,二者互補,音樂美育突出藝術的形式,以情感人,使受教育者用感同認知的方式參與,從而培養審美鑒賞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側重于理性認知的培養,通過直接講授或討論等教育活動將價值觀念植根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兩者在感性與理性之間的碰撞中找到了以某種物質為載體、將各自的觀念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這樣一個平衡點,以此使學生在情感與思想上都得到充分的培養。再次,從教育模式上看,無論是音樂美育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音樂美育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更多的是通過演奏、創作等實踐活動來體驗音樂的美,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和深化理論的認識,這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音樂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上述精神既賦予了學校美育重要使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新時代高校美育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音樂美育在培養人的情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建立和諧校園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因此,運用音樂美育進一步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和意識,這既是時代進步所需要的,也是社會發展所具體要求的。
一、有利于啟發學生發現科學之“美”
音樂美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和諧與秩序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科學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讓大學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而科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公式,也是一種追求真理和美好的過程。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學生能夠從音樂的音律、節奏、和聲等元素中捕捉美感,使他們更容易注意到事物發展規律性和和諧性,洞察到自然界的內在秩序。音樂美育與科學之間的交叉融合也為我們提供了新啟示,例如,音樂治療學是音樂與心理學、生理學的結合,通過對音樂節奏和旋律的研究來幫助人們恢復身心健康,學生在接觸到這些科學原理的藝術表現時,能夠感受到音樂應用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力量,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二、有利于引領學生挖掘道德之“美”
道德教育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實際上就是用道德教育培育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學生在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能夠自覺提高道德情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音樂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能夠跨越時空傳遞情感和價值觀,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和體驗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從而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音樂美育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合唱還是舞臺劇等都要求參與者之間相互配合,默契協作。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傾聽他人意見,還能夠尊重和包容他人的差異。這種團隊精神正是現代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基石。
三、有利于落實學生的綜合素質之“美”
無論是音樂美育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素質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向,他們之間有異也有同,又對培養人的素質負有重要責任。高校面向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音樂美育這種感性認知的教育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學習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學生能增強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進而在審美過程中激發創新思維。這種能力的提升,使得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能以更為開闊的視角進行分析和判斷,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導的創造性思維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在音樂美育的實操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審美情趣,還能夠增強語言、溝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綜合提升為高校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具體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美育的相結合是在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升級,旨在通過藝術的力量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支持。兩者的結合可以形成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創新空間。因此,音樂美育中的以美育人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德育人是既相輔相成又相互補充的,把這兩種教育結合起來肯定會產生比這兩種教育單方面的更大的效果。
一、理論教育與音樂欣賞相結合
理論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但單一的灌輸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精選具有深厚政治內涵的音樂作品,比如,選取像《黃河大合唱》《紅太陽照邊疆》《我的祖國》等反映歷史變革、表達人民心聲、展現時代風貌的經典曲目,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藝術形式相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作品背后的社會意義,也要注重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鼓勵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歌曲的創作背景和解讀音樂作品。這意味著學生需要了解作品所處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探究作者的創作動機和目的,以及作品在當時社會中的影響和反響等方面。學生在理解音樂作品價值的同時還能夠拓寬自己的學習視野,這樣的結合方式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二、主題活動與音樂實踐相融合
活動可以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音樂實踐則是提升學生身心素質的有效途徑。高校可以圍繞重要紀念日或主題宣傳周,組織學生排演《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等紅色經典歌曲,利用紅色音樂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綠色成長,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制作一系列音樂微黨課。這些微黨課以音樂為載體,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音樂美育相結合,形成新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作為傳統課堂的補充,也可以作為網絡思政的一部分,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師資培養與資源共享相結合
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也是音樂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力量。高校可以定期組織思想政治教師和音樂教師的交叉學科培訓,增進雙方對彼此學科的認識。通過工作坊、研討會等形式,探索音樂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正能量的文藝作品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高校想要真正走出一條“以文化人、立德潤心”的育人新路,可以利用相關優質資源打造“舞臺上的思政課”,做好鑄魂育人的創新嘗試,讓師生們在多樣的舞臺表演藝術中涵養家國情懷,提升精神境界。還要作好匯報展示,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近年來創作的音樂精品緊密結合,通過解讀永不落幕的藝術精品,打造與時俱進的思政課。學校還可以邀請著名文藝作家來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實現專業資源共享,達到高校鑄魂育人的效果。
作者簡介:
趙書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胡宇慧,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