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時代,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面臨著嶄新的挑戰與機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致使數據資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大數據背景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創新模式兼具多樣性與聯系性,為資產管理賦予了廣闊視角和深入分析能力,進而提升了資產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本文針對大數據背景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創新模式展開了簡要分析,為相關工作提供了參考。
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大數據的重要作用
大數據的全數據模式,提高資產管理的精準性
1.資產信息精準采集。
大數據全數據模式的全面性。它能快速、準確地收集與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相關狀態、分布、價格、經濟指標、市場供需情況、維護需求等各類動態變化信息和數據,并體現這些信息與數據對股票資產、財務數據、行業發展動態的影響,為頂層決策提供時效性的有價值的信息支持,從而確定最佳的資產處置時機。或對辦公設備、儀器儀表等固定資產,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射頻識別技術,快速獲取資產的詳細參數、購買日期、使用年限等信息,及時發現資產閑置、浪費等問題,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配和優化,提高資產的利用率。
大數據全數據模式混雜性。無論數據來源、格式、類型如何,甚至各種格式不一、質量參差不齊的數據,都能實時被納入分析范圍,進而從紛繁混雜的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整體特征和真實情況,避免了因抽樣可能導致的信息遺漏和偏差。大數據還能整合來自不同渠道的財務系統中的資產價值信息、采購系統中的資產采購記錄等資產數據,實現資產數據的多源融合。
2.資產價值評估。
在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準確評估資產價值對于資產的配置、處置和決策至關重要。大數據分析可以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通過分析市場行情、同類資產價格走勢、資產的使用年限、維護情況等數據,幫助事業單位了解業務需求和資產使用情況,評估和比較不同的資產處置方式,確定通過轉讓還是資產重組處置資產,以實現資產價值的最大化,降低資產處置成本,為資產的處置和交易提供科學依據。
資產預測。通過對單位的業務數據、人員信息、資產使用記錄等進行分析,預測未來的資產需求,提前做好資產采購和調配計劃,避免資產的閑置和浪費。例如,通過分析單位的業務增長趨勢、人員變動情況等,預測未來對辦公設備、辦公空間等資產的需求,合理規劃資產配置。
對于專利、商標、版權等無形資產,大數據可以分析其市場需求、技術先進性、法律保護狀況等因素,評估其價值,為事業單位的知識產權管理和資產運營提供支持。
3.數據追溯與審計。
數據追溯與審計能確保每項資產來源、使用人、使用時間、維修記錄、處置情況等變動都有詳細的記錄,審計人員可以根據數據追溯與審計功能,追溯資產處置方式、處置價格、收益情況,防止資產流失和不當處置,確保資產的合規使用和管理。
自動化管理流程,提高資產管理的效率 大數據技術能實現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流程的自動化。通過建立資產管理系統與財務系統、采購系統等的集成,實現資產的申購、采購、入庫、領用、折舊、處置等環節的自動化處理,對固定資產的全生命周期(從資產的購置、使用、維護到報廢)實時監控和管理,當資產發生變動時,系統能及時發現資產的閑置、損壞等情況,自動更新資產信息,減少人工干預,提高管理效率。
利用大數據的自動化流程還能實現資產盤點的高效化。通過手持設備或移動應用,快速掃描資產標簽,將盤點數據實時上傳至系統,系統自動對比盤點數據與資產臺賬,生成盤點報告,大幅縮短盤點時間。
例如:通過固資卡片數據,提高“固資云入庫”和“一物一碼”的數字化管理能力。在這種模式下,所有固定資產的信息都被納入管理系統,提升了入庫效率、固資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便于全面了解資產的狀況,清晰掌握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態,便于資產調配和管理,避免資產閑置浪費,也為決策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大數據背景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創新模式
完善資產管理制度 要明確資產的產權歸屬,建立健全資產確權制度。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等文件,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渠道廣泛收集與資產相關的信息,將來自不同部門、不同渠道的資產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建立統一的資產數據庫,識別資產的權屬關系,為資產確權提供更全面依據,以規范數據資產確權、配置、使用、處置、收益、安全等管理,確保數據資產安全、完整、不流失,了解使用情況和權屬狀態。
制定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標準。全面數據收集與深度分析,通過時間序列分析,研究資產變化趨勢,預測未來走勢;通過回歸分析,找出資產與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通過聚類分析,將不同資產按照風險收益特征進行分類,揭示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了解不同資產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的表現,多源數據整合,為構建多元化的資產組合提供依據,為資產配置標準的制定提供全面的信息基礎。以此明確資產配置的數量、技術性能、價格限額、使用年限等上限標準,動態調整資產配置,對資產配置的風險進行更精準的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控制策略,從制度上解決資產配置不合理的問題。
完善資產的登記、清查、處置等流程。數據自動化采集,確保資產入賬及時、處置規范,將資產登記信息與其他相關信息進行關聯和整合,結合資產的使用年限、維修記錄、技術水平等內部因素,綜合價值評估與定價,明確責任主體和處理流程,或通過對于閑置資產拍賣、轉讓、租賃等方式,選擇最優的處置方式,防止國有資產損壞和流失。鼓勵事業單位內部之間調劑使用和共享共用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避免重復配置。對于臨時使用或使用率不高的資產和大型設備,可通過市場租賃解決。
技術建設的要點
1.建立高效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資產的信息化管理,整合多源數據,兼容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包括資產的基本信息(如資產名稱、型號、購置日期等)、資產的使用狀態和維護記錄、資產的價值變動情況以及財務數據中的資產購置成本、折舊計提、資產收益等各類數據進行整合。同時,整合同類資產的價格走勢、行業資產回報率,將其融入國家、省、市資產管理網絡體系,實現內外暢通、資源共享。
加強數據采集技術。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對資產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包括資產的名稱、規格型號、數量、購置日期、價值、使用部門、使用人,以及購置時間、使用、維護、處置等環節信息。均通過資產管理軟件 ,實行資產信息的數字化錄入和存儲,或引入條形碼、二維碼或射頻識別(RFID)技術,對資產進行標識和管理。通過掃描設備可以快速準確地采集資產信息,提高數據采集的效率和準確性,方便大數據的分析,揭示資產管理規律,直觀地了解資產狀況。
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利用Excel、SPSS等數據分析軟件,對采集的資產數據進行數據透視、統計分析、趨勢分析,分析資產的使用效益,通過計算資產回報率、資產利用率等指標,衡量資產的經濟效益,挖掘數據中的潛在信息和規律,結合資產總量、資產增長率、資產周轉率、資產閑置率、資產維修費用率等指標,建立數據分析體系,以圖表、圖形等直觀的形式展示出來。
2.建立統一數據平臺,
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信息化平臺可以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資產信息的共享,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不同部門的人員可以了解到單位內其他部門的資產情況,合理調配和共享資源。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可以與其他業務系統集成,各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與財務系統集成,實現資產賬與財務賬的自動核對;與辦公自動化系統集成,方便資產申請和審批流程的在線辦理。資產清查時,可以直接從平臺上獲取財務數據,核對資產的賬面價值;財務人員在進行財務核算時,可以參考資產的實際使用情況,合理計提折舊和攤銷。
事業單位資產數據化管理必不可少,利用大數據的全數據模式和自動化管理流程,能提高資產管理的精準性,提高資產管理的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進而完善資產管理制度,以及通過技術平臺建設與應用,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保障資產安全。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氣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