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崇拜媽媽,她是我見到的第一位事業型女性。
她在很年輕、很懵懂的時候就結了婚生了孩子,過上了每天炸油條的生活。她和這種生活纏斗的同時,擠出時間和精力通過自學考證改變命運。是的,她堅信學習可以改變命運,所以每天結束工作、做完家務后會學習到深夜。當時我還小,又怕黑,就睡在她的書桌下。等學習結束后,我媽就抱我回臥室去睡。就這樣,她考取了稅務師和會計師的資格證,離開原來的軌道,開始創業。
我媽對所有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和時間,都能堂堂正正地接受并享受。她是個很盡興的母親。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里就裝了好幾個大書架,媽媽在上面擺滿了她的書和雜志。
媽媽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陜北農村,一直是縣里學習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可惜她家里姐妹多,到升高中時家里沒錢供她讀書了,她只能去上中專。但憑借自己的努力,她當上了初中老師。和同事比,她的學歷不算高,但她拿了很多省市級的獎。
每次回家我都會發現,她又看了很多書。在這個人人浮躁的年代,我真的很佩服她。她雖然沒有影視劇里的那種逆風翻盤式的人生,但是在充斥著柴米油鹽的生活里,她沒有放下過對文學的熱愛,這很厲害。
我的母親平凡、矮小,也沒有讀過幾年書,但她一直堅持給老人理發只收8元,遇到經濟情況特別困難的,就只收5元甚至免費。我一直覺得,即使在小地方,這也是不可思議的低價。
2010年,我們班同學一起計劃了一場畢業旅行。一直跟我們宿舍幾個人關系不太好的班長,很“湊巧”地沒買到我們幾個人去程的車票,也遲遲不肯退還我們的車票錢。畢業典禮結束后,我們幾個人對這件事仍舊耿耿于懷,留在教室里和班長為退錢的事僵持著。
那天來接我回家的媽媽到教室來找我,聽我們講了前因后果。班長在一旁說:“阿姨,您別摻和,這是我們之間的事。”我媽一下子被點著了,說:“錢是我掏的,所以就是我的事!”然后她趁班長不注意,一把拿走了桌上的錢,點出我們4個人的車票錢分給我們。她叮囑其他人把錢收好了還給家長,又把多余的錢放了回去。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大家都驚呆了。
在我此前的印象里,媽媽一直是個溫柔的人,說話輕聲細語,沒脾氣,甚至沒個性。那天是我第一次看到她雷厲風行的樣子,簡直有種武俠小說里英雄救美的感覺。也是在那之后,我學會了如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小學畢業時,和我關系要好的同桌因為意外去世了。他的媽媽因此成了失獨母親,其感受可想而知。我媽媽在那段時間一直陪伴她,聽她傾訴,陪她聊天,后來甚至還帶她出去旅游散心。而在此之前,她們兩個并不熟悉。
我的很多小學同學即使已經很多年沒聯系了,見到我媽仍會親切地喊“阿姨”,然后聊幾句。我媽對我這些同學的情況比我還了解。
某天,好多年沒見面的小學同學竟然出現在我家喝茶,他說是因為我媽太熱情了,一定要邀請他進來坐坐。對我而言,這些久未聯系的同學連微信朋友圈里的“點贊之交”都算不上,但是我媽并不在乎這些。
因為我家在馬路邊,我媽經常在門口擇菜、洗菜,很多小學生放學回家都會路過我家,他們會跟我媽討自來水洗手洗腳,涼快一下。我媽樂此不疲地招呼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雖然她沒去過大城市,她的天地就是這么一個小村子,但是她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充滿了人情味。
崇拜媽媽是因為她無意間的一句話,點醒了年幼的我。
讀小學時,老師教我們要幫媽媽分擔家務,回到家我就主動掃地、拖地。媽媽夸我比大人打掃得還干凈。
我很得意,跟媽媽說:“以后每天我都會幫媽媽拖地、掃地。”沒想到,媽媽很嚴肅地跟我說:“家務是所有家庭成員的責任,你做家務是幫助所有的家人分擔,而不是替我做事。”
自那以后,我才明白,不應該把媽媽和其他女性長輩的勞動視作理所應當。我有時候會敦促爸爸別偷懶,一起做家務。我也會時不時感謝媽媽對我的照顧。
我上中學的時候學業壓力很大,想養小動物又沒時間照顧,最后選擇了養蠶寶寶。爸爸媽媽時常要滿城幫我找桑葉。后來蠶寶寶越長越大,越吃越多,我們實在無力負擔,只能想辦法把它們送人。媽媽就在我以前上的小學的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子,折了許多小紙盒,還寫了一塊牌子:“免費贈送蠶寶寶。”那天放學,好多小朋友都收獲了一份意料之外的禮物。
每一條蠶寶寶的生命,都被媽媽珍視并且鄭重托付。多年后我才意識到,那是一堂溫暖了我很久的生命教育課。
在母親的影響下,我在小學階段就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早早了解了弗洛伊德、榮格等人的思想。從小到大,母親每天都會問我:“你今天過得開心嗎?”她說只要心情舒暢,生活中就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
我從母親那里學到了親密關系的相處模式。
母親27歲相親結婚,28歲生下我,30歲下崗失業,32歲打離婚官司。36歲,母親在工作之余,每天下班擠兩小時的公交車,去上心理咨詢師培訓班,療愈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傷害,并期望借此給我提供更專業的教育。母親最終成功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并參與到突發災害的災后心理重建工作中。
今年退休后,母親又參與到社區心理專線的義務咨詢服務工作中。母親說,這與金錢無關,她熱愛的就是傾聽、建立連接并幫助他人的過程。
(蟹小君摘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阿砂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