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我們可以從很多渠道得知世界各地發生了什么——或是拿起手機搜索,或是用電腦瀏覽,或是打開電視看報道……但在科技并不發達的古代,想要了解天下事可就不太容易了。相傳在晚唐時期,有一位家在湖北的書生得到幾份手抄的文書,里面寫著“某日皇帝舉行隆重的儀式”“某日皇帝對某某進行賞賜”等,但沒有寫年號和人名。這人還以為這些是朝廷近期的新聞。后來有人從首都長安來他家,一看這些文書,才發現竟然是一百年前的政事報道,新聞成了“舊聞”。可見,秀才不出門,欲知天下事也沒那么容易。
在沒有互聯網的古代,報紙是最主要的信息來源。西漢時期,邸報已經出現了。邸報由專人負責制作,匯編皇帝發布的詔令、大臣上報的奏章,以及和宮廷、政治有關的新聞。邸報是由驛使騎馬傳送給各地官員的,是官員們的必讀資料,使他們可以掌握內部信息,和朝廷盡量保持同步。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清代。
不過,邸報也面臨著被造假的風險。相傳宋代有個讀書人從京城回鄉,為了保證一路上暢通無阻,他特意參考邸報的常用格式,偽造了一份近期朝廷人事任免的文件。每經過一地,這人便將其拿給負責守關的官吏看,聲稱這是首都最新的邸報,順便和他們套近乎。由于他經過的地方較為偏遠,官吏收到的邸報基本上都是好幾個月前的,他們見此人說得頭頭是道,便都被他騙了。
在宋代,一些負責編寫邸報的工作人員將邸報中的內容私自抄錄下來流傳,逐漸演變成民間流行的小報。無論讀者是什么身份,只要付錢就可以購買這種小報。小報上的信息有的來自邸報,也有的來自內部人士私下流傳的內幕消息。當然,假新聞也不少。不過,“吃瓜群眾”并不在意信息是否真實,越勁爆、越吸引眼球越好。為了拿到第一手的資料,編寫小報的人甚至會賄賂官員探聽新聞,爭取每天都能“上頭條”“上熱搜”。清代,朝廷允許民間將部分邸報稿件和京城內的重要新聞匯編成《京報》,公開出售。《京報》有專門的送報服務,算是小報的升級版。《京報》和現代的報紙已經有些相似,但它的外形不是一大張報紙,而是一本小冊子,黃色的封面上印著紅色的“京報”字樣。
邸報和小報都有特定的讀者群體,或是官員,或是有一定財力并且識文斷字的士人階層。在封建時代,不屬于這兩類人的普通百姓如果想要了解天下事,有沒有途徑呢?
除了和讀過報紙的親戚朋友打探消息,古代百姓獲取資訊最普遍的方法,是觀看官府在城門外以及交通要道上定時張貼的榜文。榜文內容包括國家頒布的重要法令、各地告破的重大案件、被朝廷表彰或是通緝的人員信息等,都與百姓的生活關系較為密切,可以起到傳播消息的效果。在古裝影視劇里,我們有時也能看到一群人擠在榜文前觀看的場景。古代普通人識字的比較少,往往需要一個人大聲讀出榜文內容,其他人一邊聽,一邊在腦子里記個大概,回家再講給親朋好友聽。除了看文字,古代人也可以通過觀看表演了解信息。早在南宋時期,繁華的江南一帶就出現了“說朝報”這個職業。說報人敲著小鑼,把從小報上收集的新聞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唱出來,借此招徠男女老少。說報人唱一段新聞,賣一會兒小報和零食,再唱一段。觀眾即使不想買報紙,也可以買點零嘴兒。與此類似的還有在酒樓、茶館里活動的說書人,盡管他們講的大多為古代傳奇,但偶爾也會講新聞。這些或真或假的消息,豐富了百姓的談資。
(本刊原創稿件,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