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采用水楊醇法制備硼酚醛樹脂(BPF),通過紅外光譜和高分辨質譜推測出產物結構,并進行熱失重及示差掃描量熱分析。采用層壓成型的方法制備硼酚醛樹脂/玄武巖纖維(BPF/CBFTC)復合材料,通過SEM觀察其表面形貌,并進行力學性能及絕緣性能測試。結果表明:在BPF樹脂合成過程中硼酸與水楊醇醇羥基的反應活性更高;BPF樹脂玻璃化轉變溫度為61 ℃,固化溫度為160 ℃,N2氣氛下以5 ℃·min-1升溫至800 ℃仍有47.4%的質量殘留率。BPF/CBFTC復合材料拉伸強度為319.3 MPa,彎曲強度為255.4 MPa,在人造海水中長期浸泡仍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能。
關鍵詞:硼酚醛樹脂;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絕緣材料
中圖分類號:TQ327.7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4-0935(2025)02-0272-05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由于具備優異的比強度、耐腐蝕性、抗疲勞性[1-4]且易于成型、加工,在醫學、交通、國防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玻璃纖維的耐熱性、耐酸性及力學性能均較差;碳纖維強度高,但絕緣性差,與金屬接觸會使其會發生嚴重的電偶腐蝕[4-5]。近年來興起的玄武巖纖維是由火山巖原料在1 400~1 500 ℃的高溫條件下熔融拉絲制成的高性能連續纖維[6-7],是一種新型綠色環保的高性能纖維[8-10]。YAN等[11]發現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的耐久性、耐酸堿腐蝕、耐熱性均優于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李博[12]發現玄武巖纖維的力學性能雖低于碳纖維,但耐溫性和成本均低于碳纖維。酚醛樹脂(PF)的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力學性能優良。KHALILI等[13]制備了PF/CBFTC復合材料,拉伸強度僅為250 MPa。國內外開發出一系列的改性PF樹脂,如硼酚醛(BPF)樹脂、鋇酚醛樹脂、酚三嗪改性酚醛[14]等。其中,BPF樹脂在酚醛結構中以B-O鍵取代了C-C鍵,從而提高了樹脂的耐溫性和韌性[15]。
本研究采用水楊醇法合成BFB樹脂,對其進行了紅外光譜、高分辨質譜、熱失重及示差掃描量熱測試分析;制備了BPF/CBFTC復合材料,對其表面形貌、力學性能、電絕緣性能進行測試分析。
1實驗部分
1.1原材料
實驗主要采用原材料與試劑如表1所示。
1.2設備及儀器
實驗所用儀器設備的廠家和型號如表2所示。
1.3硼酚醛樹脂的合成
圖1為BPF/CBFTC復合材料。
反應物摩爾比,苯酚∶甲醛∶硼酸=1∶1.6∶0.33。首先在三口燒瓶中加入苯酚,加入2/3多聚甲醛,溶液呈乳白色。將體系緩慢升溫至60 ℃,加入適量氨水使體系pH值處于8.0~9.0。體系pH值穩定后加入剩余的多聚甲醛恒溫30 min,此時可以觀察到體系為淺黃色透明溶液。繼續升溫至70 ℃,恒溫2 h后反應體系為淡黃色膠液。加入硼酸,快速升溫至120 ℃,反應60 min,此過程全程減壓脫水。反應結束后,迅速倒出樹脂膠液并置于恒溫電熱干燥箱中干燥2 h,待干燥結束后粉碎至粉末狀備用。
反應過程如下所示:
1)60 ℃,調節pH值至8~9,苯酚與甲醛反應生成水楊醇:
2)水楊醇中芐羥基與硼酸反應:
1.4BPF/CBFTC復合材料的制備
將無水乙醇與BPF樹脂粉末按質量比5∶4配制成液體樹脂。向液體樹脂中添加質量分數3%的KH-560制得膠液。將CBFTC纖維布裁剪為500 mm×400 mm的布塊,采用人工涂覆的方法將膠液涂覆在裁剪好的布塊上,靜置48 h后,轉入干燥箱中60 ℃干燥2 h得到預浸料。BPF/CBFTC復合材料采用層壓成型的工藝制備:將預浸料放置于平板硫化機中,施加壓力為15 MPa、固化溫度為160 ℃、固化時間為3 h。
1.5測試與表征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將制得的BPF樹脂與KBr混合壓片制樣,采用Nicolet iS20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掃描范圍400~4 000 cm-1。
高分辨質譜:采用Q Exactive型質譜對所制備的BPF樹脂進行質譜分析,測試的分子量范圍為50~1 000。
熱失重:采用STA 2500超高溫綜合熱分析儀對BPF樹脂進行熱穩定性測試,測試條件為在N2氣氛下以5 ℃·min-1的升溫速率進行測試,測試的溫度范圍為30~800 ℃。
示差掃描量熱:采用DSC3型示差掃描量熱儀對BPF樹脂進行測試。在N2的氣氛下,起始溫度為30 ℃,以5 ℃·min-1的速率升溫至300 ℃。
掃描電子顯微鏡:采用Gemini 3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對BPF/CBFTC復合材料對表面進行觀察,觀察試樣是否存在缺陷,表面是否平整。觀察前對試樣進行噴碳處理。
力學性能:
1)拉伸強度
參照標準GB/T 1447—2005,在室溫下采用INSTRON 3367型萬能力學實驗機對試樣的拉伸強度進行測試,拉伸速度10 mm·min-1,平行試樣個數為5個。
2)彎曲強度
參照標準GB/T 1040.4—2006,在室溫下采用INSTRON 3367型電子萬能實驗機對試樣的彎曲強度進行測試,平行試樣個數為5個。
3)沖擊強度
參照標準GB/T 1843—2008,采用KTZ-11B型塑料擺錘沖擊實驗機對BPF/CBFTC復合材料進行無缺口沖擊強度測定,測試方法為垂直沖擊,即沖擊方向垂直于增強材料的層壓面。進行5個平行實驗取平均結果。
4)壓縮強度
參照標準GB/T 13022—91,采用CMT6103型電子萬能實驗機對BPF/CBFTC復合材料進行壓縮強度測試,試樣原始標距為2 mm,平行試樣個數為5個。
電絕緣性能:參照標準GB/T 1410—2006,采用BEST-212型體積表面電阻率測試儀對BPF/CBFTC復合材料的表面電阻率和體積電阻率進行測試。
根據式(1)計算表面電阻率:
(ρ_S=R_X/g#(1))
式中:ρS—表面電阻率,Ω;
RX—測得的表面電阻,Ω;
g—兩個電極之間的距離,cm。
體積電阻率根據式(2)計算:
(R_X=U/I#(2))
(ρ_V=(R_X×A)/h#(3))
式中:ρV—體積電阻率,Ω·cm;
Rx—測得的體積電阻,Ω;
A—被保護電極的有效面積,cm2;
h—試樣的平均厚度,cm。
2結果與討論
2.1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
圖2為采用水楊醇法合成的BPF樹脂的FT-IR譜圖。由圖2可知,在3 650~3 580 cm-1及3 400~3 200 cm-1處并未發現游離或締合的-OH伸縮峰,說明樹脂在合成過程末期,苯環上的酚羥基與硼酸中的-OH鍵發生了交聯;在3 041.36 cm-1和2 947.02 cm-1處分別為苯環上C-H的伸縮振動峰和-CH2的反對稱伸縮峰;1 370.10 cm-1處為B-O鍵的特征峰,證明合成過程中B-O鍵成功取代了水楊醇中的C-C鍵;754.15 cm-1處為1,2-取代結構相鄰(C-H)的特征峰,說明BPF樹脂的結構是苯環上的鄰位取代。
2.2高分辨質譜分析
圖3為水楊醇法合成的BPF樹脂的HRMS譜圖,結合BPF樹脂的FT-IR譜圖可知:荷質比107為水楊醇裂解-OH的碎片離子峰,說明樹脂中仍存在未反應的水楊醇;荷質比236的峰為硼酸與水楊醇酚羥基反應產物的碎片離子峰;荷質比279的峰硼酸與水楊醇醇羥基反應產物的碎片離子峰。荷質比279的豐度值明顯高于荷質比為236的豐度值,說明水楊醇法合成BPF樹脂的過程中,硼酸與水楊醇醇羥基的反應活性更高。GAO等[16]的研究表明,將硼酸分別與芐醇和苯酚在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反應,轉化率分別為50%和4%,說明在反應過程中芐羥基的反應活性高于酚羥基。如果硼酸與水楊醇的酚羥基反應活性更高,則可以明顯觀察到-OH的伸縮峰。然而,由BPF樹脂的FT-IR譜圖可知,在3 650~3 580 cm-1及3 400~3 200 cm-1處并未發現明顯的特征峰,同樣證明了硼酸與水楊醇醇羥基的反應活性更高。
2.3熱失重分析
圖4為BPF樹脂的熱失重曲線。BPF樹脂具有良好的耐溫性,在300 ℃時的質量殘留率為74.7%,在800 ℃時仍有47.4%的質量殘留率。由圖4可知,BPF樹脂的熱失重主要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30~145.5 ℃),主要為殘留的水分子和其他小分子引起的失重,質量損失為8%;第2階段(145.5 ~361.9 ℃),主要為未與硼酸反應的水楊醇分解導致的失重,質量損失為28%;第3階段(361.1~800 ℃)為BPF樹脂的分解導致的失重,質量損失為18.6%。
2.4示差掃描量熱分析
BPF樹脂在5 ℃·min-1的升溫速率下的DSC曲線如圖5所示。根據圖5分析,硼酚醛樹脂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61 ℃。BPF樹脂在143 ℃有一個熱吸收峰,該吸收峰為樹脂的熔融溫度。此外,在159 ℃BPF樹脂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熱吸收峰。經過分析,最佳固化流程為:將樹脂在140 ℃預固化,固化溫度為160 ℃,后固化溫度為180 ℃。同時,為了使固化過程更穩定更充分,防止由于固化速率過快,導致小分子揮發過程中使復合材料產生過多的空隙,需緩慢穩定地控制平板硫化機的升溫速率。
2.5SEM分析
圖6為BPF/CBFTC復合材料截面的SEM圖像,從圖中可以觀察到復合材料截面平整,纖維完全被樹脂填充,并未發現存在缺陷,說明樹脂與纖維充分結合,兩者存在較大的結合力。因此,BPF/CBFTC復合材料具有較高的力學性能。
2.6力學性能分析
表3~表6分別為BPF/CBFTC復合材料的拉伸、彎曲、壓縮和沖擊性能。由表1~表4可以看出,復合材料的各項性能離散系數較小,數據較為穩定。
2.7電絕緣性能分析
圖7和圖8為BPF/CBFTC復合材料在人造海水中的浸泡不同時間的表面電阻率和體積電阻率。未浸泡前BPF/CBFTC復合材料的表面電阻率為5.498×1014 Ω、體積電阻率為2.199×1014 Ω·cm。在浸泡過程中,前48 h體積電阻率和表面電阻率均有明顯的下降,這是由于在樹脂固化過程中會釋放小分子(如水分子、二氧化碳等),從而使復合材料存在孔隙。在浸泡過程中海水進入到孔隙,使得復合材料的電阻率逐漸下降,當孔隙中的海水達到飽和時,電阻率逐漸趨于穩定。浸泡72 h后,表面電阻率維持在1010 Ω、體積電阻率維持在1010 Ω·cm。經過兩個月人造海水浸泡后,BPF/CBFTC復合材料的表面電阻率為3.142×1010 Ω、體積電阻率為1.571×1010 Ω·cm,仍具有較高的電阻率,說明其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
3結 論
1)通過FT-IR譜圖和HRMS譜圖分析可知,采用水楊醇法制備BPF樹脂時,硼酸與水楊醇醇羥基的反應活性高于酚羥基。制備的BPF樹脂玻璃化轉變溫度為61 ℃,固化溫度為160 ℃。在N2氣氛下以5 ℃·min-1升溫至800 ℃仍有47.4%的質量殘留率。
2)在施加壓力為15 MPa、固化溫度為160 ℃、固化時間為3 h的條件下,樹脂與纖維充分結合。制備的BPF/CBFTC復合材料的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且性能離散系數較小,數據較為穩定。
3)BPF/CBFTC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能,在干燥狀態下表面電阻率和體積電阻率分別5.498×1014 Ω和2.199×1014 Ω·cm;經過兩個月人造海水浸泡后,表面電阻率和體積電阻率分別為3.142×1010 Ω和1.571×1010 Ω·cm。
參考文獻:
于開鋒, 何小玲, 李俊濤, 等. 玄武巖纖維對不飽和聚酯樹脂復合材料的增韌[J].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2022, 52(10): 2300-2306.
吳智深, 汪昕, 史健喆. 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性能提升及其新型結構[J]. 工程力學, 2020, 37(5): 1-14.
YAO J, NIU K, NIU Y, et al. Toughening efficiency and mechanism of carbon fibre epoxy matrix composites by PEK-C[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9, 229: 111431.
佟毅. 改性硼酚醛樹脂/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工藝研究[D]. 沈陽: 沈陽工業大學, 2020.
宋宇航, 楊翔寧, 張泰峰, 等. 7B04鋁合金-CFRP300在模擬海洋大氣環境下的電偶腐蝕行為[J]. 材料工程, 2022, 50(11): 155-164.
李琪, 游國強, 王磊, 等. 玄武巖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J]. 汽車零部件, 2022(9): 82-92.
陳雨婷, 李妍, 羅傳春. 玄武巖原料組成對其纖維抗拉強度的影響[J]. 山東化工, 2021, 50(12): 111-113.
汪靖凱, 杭美艷, 李可慶, 等. 玄武巖纖維/TiO2復合材料的制備及表征[J]. 材料科學與工藝, 2017, 25(2): 79-84.
馬芳武, 孫昊, 馬文婷, 等. 改性玄武巖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研究綜述[J]. 汽車技術, 2022(10): 1-15.
KANG Y Q, CAO M S, SHI X L, et al. The enhanced dielectric from basalt fibers/nickel core-shell structures synthesized by electroless plating[J]. Surface amp; Coatings Technology, 2007, 201(16): 7201-7206.
YAN L, CHU F, TUO W, et al. Review of research on basalt fibers and basalt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in China (I): physicochem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J]. Polymers and Polymer Composites, 2021, 29(9): 1612-1624.
李博. 玻璃纖維、玄武巖纖維增強體復合材料力學性能對比探討[D]. 鄭州: 中原工學院, 2022.
KHALILI S M R, NAJAFI M, ESLAMI-FARSANI R. Effect of thermal cycling on the tensile behavior of polymer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basalt and carbon fibers[J].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7, 52(6): 807-816.
李婷, 劉建軍, 楊學軍, 等. RTM工藝用酚醛樹脂研究進展[J]. 材料導報, 2015, 29(增刊1): 251-254, 259.
張俊華, 李錦文, 李傳校, 等. 連續玄武巖纖維平紋布增強硼酚醛樹脂復合材料研究[J]. 工程塑料應用, 2008, 36(12): 17-19.
GAO J, XIA L, LIU Y. Structure of a boron-containing bisphenol-f formaldehyde resin and kinetics of its thermal degradation[J]. Polymer Degradation amp; Stability, 2004, 83(1): 71-77.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of Boron Phenolic Resin/Basalt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s
TIAN Jiayuan, GUAN Yong, WU Xiaoliang, ZHANG Shuo, ZHANG Xinyu, ZHAO Shuyan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henyang Liaoni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Boron phenolic resin (BPF) was prepared using salicylic alcohol method, and the product structure was speculated through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Thermal weight loss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Boron phenolic resin/basalt fiber (BPF/CBFTC) composite material was prepared by lamination molding method, and its surface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by SEM, and mechanical and insulation properties we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activity between boric acid and salicylic alcohol hydroxyl groups was higher during the synthesis of BPF resi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BPF resin is 61 ℃, the curing temperature is 160 ℃, and there is still 47.4% mass residue rate when heated to 800 ℃ at 5 ℃·min-1 in N2 atmosphere.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BPF/CBFTC composite material is 319.3 MPa, and the bending strength is 255.4 MPa. It still has good electric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after long-term immersion in artificial seawater.
Key words: Boron phenolic resin; Basalt fiboer; Composite; Insulation mate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