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全球最出色的馬拉松運動員之一埃魯德·基普喬格第二次奪得奧運冠軍。比賽結束后,他和比利時選手巴希爾·阿卜迪、荷蘭選手阿卜迪·拿塞被一起安排在休息室等候領獎。
根據頒獎典禮的會務安排,他們需要等候幾個小時。休息室狹窄而沉悶,他們幾乎什么都做不了。阿卜迪和拿塞后來回憶說,他們當時和大部分人一樣掏出手機,連上Wi-Fi刷起了社交媒體。
但基普喬格沒有玩手機。阿卜迪和拿塞說,基普喬格坐在那里,凝視著墻壁,一言不發,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就這樣持續了好幾個小時。
“他簡直不是人。”阿卜迪開玩笑說。說基普喬格“不是人”,是說他的思維、言談舉止和普通人不一樣。類似的說法可以用來描述很多我們崇拜的人。我們欽佩他們,因為他們能夠做出一些常人想不到或者理解不了的事情。
他們具有一些非常可貴的品質,令我們敬佩,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有些方面,甚至在很多方面,他們未必如此。人生來如此——世界上一些特立獨行的人,往往讓人又愛又恨。
這一點很容易被忽視。因此,我們時常不能很好地判斷哪些人可以做我們的榜樣,以及我們應當從成功人士那里學習什么。我們需要全面地看待特立獨行的人。他們身上有我們欽佩的優點,也可能有我們鄙視的缺點。
約翰·博伊德在空中作戰領域的革新,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所撰寫的手冊《空戰攻擊研究》將大量數學知識融入空戰戰術,就像工程師把數學知識用于制造飛機。
博伊德的戰術思想簡單而深刻。比如,他認為飛機的戰略優勢不在于飛行速度或高度,而在于改變線路的速度和爬升的速度。這一發現不僅改變了戰斗機飛行員的思維,也影響了飛機的設計制造。他20多歲寫的那本空戰手冊成了戰斗飛行領域的官方戰術指南,沿用至今。
然而,《紐約時報》曾評價他“不是一個正常人……即使在美國空軍中也是如此”。他粗魯、古怪、叛逆、狂躁,他對上級大吼大叫的樣子令同僚震驚。他曾經因取暖條件差而點燃飛機庫,差點兒被送上軍事法庭。空軍上下都極為欣賞且需要博伊德的真知灼見,但他們又無法忍受他的為人。
博伊德對飛機的思考視角與其他飛行員的完全不同,他好像使用了與常人不同的大腦區域,玩著和其他人不同的游戲。正是這樣的個性,導致他漠視各種規章制度。正因如此,在同一份評價報告中,他的上級既對他的貢獻贊不絕口,又試圖阻止他晉升。
其中一份文件寫道:“這位杰出的年輕軍官富有獨創性的思想。”接下來又寫道:“他是一個情緒激動、缺乏耐心的人,不愿意接受嚴密的監督。他無法容忍別人對他的計劃提出批評意見。”就在博伊德撰寫戰斗機戰術的奠基之作期間,兩名上校否決了他的晉升。
當然,博伊德最終還是獲得了晉升,因為他太有天賦了。然而,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大家都對他束手無策,很多人對他的行為感到憤怒。他在各方面都特立獨行,既才華橫溢,又招人厭煩。
1936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拍賣會上拍下了一批艾薩克·牛頓的手稿。其中很多內容都是第一次公之于眾。之前的數百年里,這些手稿一直被存放在劍橋大學。
牛頓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之一。然而,凱恩斯驚訝地發現,牛頓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煉金術、巫術,他還研制過長生不老藥。
凱恩斯寫道:“我瀏覽了這些手稿,至少有10萬字。毫無疑問,很多都是巫術方面的內容,完全沒有科學價值;牛頓顯然在這些工作上花費了多年時間。”
我們會不會因為牛頓沉迷于巫術,就否認他超人的才華?有沒有可能,正是由于他對這類不可思議的事情充滿好奇,才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答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天才有時看起來就是十分癲狂。
我一直以來堅信一個定律:一個人如果在某方面天賦異稟,那么必然會在另一方面異常糟糕。這就好像人的大腦承載知識和情緒的容量有限,一項超常技能勢必會擠占其他能力的空間,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約翰·博伊德如此,史蒂夫·喬布斯如此,華特·迪士尼也是如此。在成就豐功偉績之前,華特·迪士尼心懷雄心壯志創辦過多家公司,但幾度處在破產邊緣。
我們要意識到,要想取得不可思議的成功,勢必承擔同等巨大的風險。什么樣的人會成為業界巨擘?答案是那些信念堅定、樂觀豁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而且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的人。
什么樣的人容易走極端、不自量力、盲目自信、無視風險?答案同樣是那些信念堅定、樂觀豁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而且對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的人。
均值回歸法則在歷史上不斷得到驗證,無論是經濟、市場、國家、企業的運行,還是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都普遍受這個法則支配。其背后的機制是,同樣的個人特質既能讓人大獲成功,也能讓人陷入絕境。
在一定意義上,這個話題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應該敬仰什么樣的人,尤其是我們應該效仿并成為什么樣的人。硅谷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坎特曾寫道:“有一天我意識到,對那些我們心懷嫉妒的人,我們不能只看到他們生活中的某一面。不能說,我想要這個人的身材,想要那個人的財富,還想要另外一個人的性格。我們必須全然接受對方的一切。但是,你真的愿意成為和他一模一樣的人,擁有他全部的行為方式、欲望、家庭、幸福感、人生觀和自我認知嗎?如果你不愿意與他進行百分之百的交換,那就沒必要嫉妒別人。”
因此,我們要么希望活成別人的樣子,要么不希望活成別人的樣子。兩種愿望具有同樣的價值,我們需要想清楚。好與壞是一體兩面,這是需要一直銘記的人生哲學。
(小 雙摘自中信出版集團《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與致富心態》一書,本刊節選,小 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