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和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提摩西·威爾遜,曾經提出一個有關人類的認知盲區的概念,叫作“歷史終結的幻覺”。也就是,我們很容易高估過去經歷的變化,并低估未來即將經歷的變化。
比如,談起過去,每個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經歷說得跌宕起伏。但是談起未來,好像很多人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已經一眼望到頭。再比如,回顧過去10年,很多人出門已經不帶現金了,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網上購買。但談起未來,好像很少有人說哪些東西會消失,哪些東西會被顛覆。
換句話說,人們總覺得波瀾壯闊的變化只發生在過去,而忽視了自己正在經歷,以及即將經歷的重大變化,好像歷史發展到當前這一刻就終結了。同樣,提起傳播與媒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也許是無奈。為什么?網絡上的垃圾內容變得越來越多。現在隨著AI(人工智能)的崛起,還出現了一個新困境,叫“深偽”,也就是深度偽造。2024年牛津詞典評選出的年度詞語——腦腐,指的是網上泛濫的垃圾內容對思維的腐蝕。
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出版《娛樂至死》,而1985年正好是電視普及的年代。按照他的觀察,每一次媒介革新,都會讓人進一步朝“娛樂至死”這個方向發展。
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切換到一個更大的視角,你會發現,傳播媒介也許馬上就會迎來一個新階段。未來的媒介也許將擺脫娛樂至上的局面,再次賦能所有人。
為什么?這是因為傳播領域正在發生兩個關鍵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事實的回歸。這個觀點來自《三聯生活周刊》的主編李鴻谷。什么叫事實的回歸?這說的是,互聯網上的傳播一度只注重情緒,忽略事實,而現在,事實再次變得重要起來。
比如,網上有件事曾鬧得沸沸揚揚,一個自媒體博主發布了一條失物招領的視頻,聲稱在法國巴黎的廁所撿到了一份中國小學生的寒假作業,作業本上還寫著失主的名字。全國有很多小學展開自查,想搞清楚那個人是不是自己學校的學生。不久之后,事情出現了反轉,這條消息被證實是蓄意制造的假新聞。
李鴻谷說,這樣的反轉似乎已經成了過去幾年的常態。人們的情緒剛被激發,不出兩天結果就出現反轉,事情根本不是人們想的那樣。這種受騙的感覺,成了人們新的上網體驗。而且,這些有反轉的消息有一個共同點:一開始越是讓人信以為真,越有可能是假的。
李鴻谷說,互聯網的情況一度是,內容沒有流量就沒有商業價值。這導致很多自媒體的內容呈現出兩個特征:
第一,片段化。10秒左右的內容成為基礎單元,只有這樣短小的內容,才能被快速制作和發布。
第二,極端化。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能夠抓住用戶注意力的唯一方式或許就是極端化的表達。
但是,現在有一個積極的趨勢正在出現,新聞的真實性正在歸來。李鴻谷說,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好消息,那些消息不斷反轉,反映的是互聯網自我凈化的過程。在足夠長的時間軸上,事實會逐漸顯現,真相終將水落石出。
而且,這一過程變得越來越快,結果也越來越確定。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最后的結論來自藍底白字的警情通報,越來越多輿情事件結束時,也都有一張藍底白字的警情通報。這說明從相關部門到互聯網公司,對事實的甄別與供給能力正在加強。
借用李鴻谷的話說,為什么事實如此重要?
從我們的祖先看到墜落的果實鋪滿地面,所以從樹上跳下來吃果實,最終進化成人類開始,到發現種植小麥、水稻不僅能果腹,還能提高繁殖與生存能力,再到認識到我們居住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事實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無論傳播技術如何變化,事實的傳播始終是傳播的本質。
第二個變化,普通人的回歸。這個洞察來自新榜的創始人徐達內。
我們可以把互聯網的發展,按照內容創作方式分成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全民參與階段。就是過去常說的UGC,用戶生成內容。大家發布的都是一些很生活化的碎片,社交媒體也處在野蠻生長期。這時大家都很業余,發布的內容也比較真實。由于大量的用戶參與,平臺匯集的注意力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進入第二個階段,普通人開始出局。為了爭搶這些注意力,內容制作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卷”。很多看起來很生活化的內容,其實都是在表演生活。背后有嚴格的腳本、專業的設備,從人物到場景都有可能是假的。在這一階段,互聯網上的注意力紅利跟普通人已經沒什么關系了。要想不加大投入就成為“網紅”,已經是難上加難。
不過,伴隨AI技術的成熟,互聯網內容將要進入第三個階段——普通人的回歸。
徐達內說,3年后甚至1年后,一個不懂技術或者不擅長表達的人,也可以通過AI生成自己的數字人。注意,是數字人,這和二次元不是一回事。數字人和二次元是開向不同目的地的兩輛車,二次元追求的是看起來不像真的,而數字人追求的是看起來像真的。
通過AI技術,我們只需要錄制幾分鐘簡單的表情動作,就可以生成一個數字分身,代替自己在鏡頭前侃侃而談。根據徐達內的預測,再給這項技術1~3年的時間,數字人的外景會變得更加逼真,真正達到虛擬融合現實的效果。
到時人人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創作者。3年之后,抖音的用戶總數可能穩定在10億,內容創作者可能超過6億。每個路人都在看,也都在拍,每個人都在等待機會成為意見領袖。
根據徐達內的預測,到時演戲式電商將會式微,通過制造情緒來博取流量的方式將會逐漸走下坡路。換句話說,在AI的加持下,互聯網可能迎來一個全民創作的階段。內容勝出的關鍵將不再是鼓動情緒,而是建立信任。
互聯網也許會在很大程度上,從一部感性的機器,變成一件稱手的工具,變成一個更理性的傳播平臺。那些愿意付出真誠、傳播事實的人,將被再次賦能。
(風起云涌摘自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楊樹山圖)
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往往不為人所注意。我們讀書、看電視或看手表的時候,對于自己的大腦如何被這些行為所左右并不感興趣,更別說思考一下書籍、電視或手表對于我們認識世界有怎樣的影響。
鐘表把時間再現為獨立而精確的順序,文字使大腦成為書寫經歷的石碑,電報把新聞變成商品,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含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文化的內容。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