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到2019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智能+”,再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人工智能+”,這背后不僅是科技之變,更是產業之變、時代之變。在號召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人工智能無疑是重要引擎之一。結合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人工智能未來將如何發展?
“不能將人工智能簡單地視作一個提高生產效率的新技術,它是一個新型基礎設施。就像電力、交通一樣,是全社會運行所依賴的基礎設施。”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黃鐵軍說。
黃鐵軍將這種基礎設施稱為“智力基礎設施”。他認為,智能和智力的區別,就像電和電力。當智能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候,就成為“智力”。所有行業,都需要智力。
“想象一下,當一個類似電網的智力網出現的時候,人們可以像取電一樣,向人工智能獲取智力。這不僅能降本增效,更會催生很多全新的行業。”黃鐵軍描述道。
算力是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產業生態。
“適度超前”是什么意思?尺度又該如何把握?
在清智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煜看來,這是由人工智能的發展特點所決定的。“大模型時代,智能涌現的基礎是足夠龐大的算力,目前的算力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這里說‘適度超前’主要指建設規模。我們過去講要致富、先修路,人工智能也一樣。目前技術層面上人工智能發展很快,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時間周期,所以要超前,以便實現技術發展和數字基礎設施的供需適配。”張煜說。
近年來,處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C位”的無疑是大模型。這也導致當下各大企業紛紛“卷”向AI大模型,甚至上演了“百模大戰”。
“現在最大問題就是散。‘百模大戰’這種分散的訓練模型方式不符合未來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求,它只是一個初期形態。人工智能現在的階段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復。”黃鐵軍表示,大模型雖然已經發揮了一些基礎支撐作用,但還只是以云的形式提供智能化服務。
“我們說的數字基礎設施一定是公共設施,就像電網一樣,人人都能用。”黃鐵軍說。
“要建設這樣的基礎設施,需要國家主導來提升新質生產力,要考慮怎么把數據、算力等要素匯聚成一個體系。‘人工智能+’就是一種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的布局。”黃鐵軍補充道。
當人工智能真正作為基礎設施發揮作用時,也就意味著使用門檻的降低。多位專家學者均認為,我們將會迎來一個人工智能普惠化的時代。
“過去,實施人工智能很昂貴,甚至需要建立自己的科研體系,但以DeepSeek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了,它通過非常簡單的交互方式輸出智力,可以提升每個企業,甚至每個人的生產力。”張煜說。
“要讓所有人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的成果。”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經濟法學和人工智能法學方向博士生導師、中國市場經濟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元聰表示,現階段提出“人工智能+”,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從“星火”式多點發展邁向“燎原”式全面覆蓋和廣泛應用。
“‘人工智能+’行動應當緊緊圍繞人民的期待和需求展開,政府在布局時應當首先考慮‘人’的需求滿足,其次才是‘智能’的發展突破。因此,應重點聚焦民生領域,如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胡元聰說。
“‘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簡單做技術加法,而是讓人工智能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占主導性地位,將‘+AI’轉變為‘AI+’。”胡元聰表示。當下,他認為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和新能源等產業,可以率先通過人工智能抓住先機。

翻看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不少地區已經出臺了人工智能利好政策。
“我覺得最有想象力的地方才會脫穎而出。這種智力基礎設施如何建設、如何使用,都需要想象力。”黃鐵軍表示,圍繞人工智能,地方政府不能停留在扶持產業的層面上,更應聚焦在智力革命中如何鎖定自身優勢。
在這一輪人工智能建設熱潮中,也不乏中西部地區身影。例如重慶提出到2027年,全市AI及服務機器人產業集群建設將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能算力顯著增強,服務機器人領域AI技術研發能力和應用深度走在全國前列;大數據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的貴州,則提出將發揮智算規模和數據要素優勢,加快發展數據標注、模型訓練等人工智能基礎產業……

“人工智能的四個要素是算法、算力、數據和應用。其中算法依靠人才,和北上廣深比起來,中西部在人才方面并不占優勢。”張煜指出,“但是在算力和數據方面,中西部地區都有發展的機會,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就是充分考慮了不同地區的差異和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實現互補型共贏。應用層面上,不同地區各有特點和優勢,最終拼的還是想象力。”
胡元聰認為,接下來中西部地區應系統梳理產業鏈條和發力方向,因地制宜完善產業布局,例如成都作為“天府之國”,可以推廣“AI+農業”建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智慧農機,推廣農產品溯源等;油氣資源豐富的新疆,可以推廣“AI+油氣”建設,研發智能拾取技術、探索數字化油氣儲運等。

“在選準發力方向后,各地政府應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在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通過完善財稅金融等支持政策激勵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助力快速形成新質生產力。”胡元聰說。
(摘自《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