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爹爹(爹爹是當地人對爺爺的稱呼),這1000元錢是您兒子剛轉到我手機上的,他讓您過節買點兒好吃好喝的,我都給您換成現金了啊!”“好嘞!”
“劉婆婆(婆婆是當地人對奶奶的稱呼),我已經聯系好了維修師傅,他下午就到家里給您修空調呀。”“巧巧啊,你真是幫了我個大忙呀!”
“劉爹爹,這幾天高溫,您家的水電費我幫忙去鎮上交,省得您老人家來回走路。”“哎呀,那最好不過了,謝謝巧巧吶!”
……
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東溝鎮茅圻村,這樣的對話是“巧巧”和留守老人們的日常,也是當地最美的音符。
“巧巧”名叫余巧,是一個90后姑娘,茅圻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委員,曾擔任茅圻村的網格員。只要老人們需要,余巧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難必解。“有煩惱找巧巧”成了她和200多名留守老人之間的甜蜜暗號。
“巧巧,我遇到麻煩事了。老板讓我花大價錢買年輕人的手機,你快幫我想想辦法吧!”2024年7月的一天,70多歲的李婆婆火急火燎地給余巧打來電話。
李婆婆經常利用閑暇時光做綠化工作,掙點零花錢。這次要結算的工錢是1460元,老板說沒有現金,要求李婆婆買部智能手機,方便線上轉賬。一部智能手機可不便宜,李婆婆舍不得,就算買了,不認字的她也用不了。
“唉,這老板真是不懂留守老人的難。”余巧搖頭嘆息,隨即轉換心情,耐心安撫李婆婆。之后,她聯系老板用手機收了工錢,然后換成現金給李婆婆送去。
如果說不會用智能手機影響的是“小錢”,那么,不會用社保卡影響的則是老人們的“大錢”。

前些年,農村滿60周歲老人的養老金是通過存折發放的,如今全部改為社保卡發放。鐘爹爹不識字,不會用社保卡,兒女在外地也幫不上忙,他一次次拿著小小的社保卡長吁短嘆。
了解情況后,余巧立刻進了趟城,幫鐘爹爹取回了第一筆養老金。老人家高興得合不攏嘴:“這么一張小卡片真能每個月都給我發養老金啊?”得到肯定答復后,他提出了個不情之請:“巧巧,你以后能不能每個月都幫我把養老金取出來啊?”余巧解釋說,如果不急需,養老金可以存在社保卡上。但鐘爹爹認為,錢放在又小又薄的卡里,看不見摸不著,心里不踏實。
站在年輕人的角度,老人的擔心無疑是多余的,但余巧知道,對于這個年紀的老人來說,他們不理解很正常。而且,養老金是他們的生活保障,心安比正確更重要。不想鐘爹爹因此擔憂,余巧爽快答應下來。
不只鐘爹爹,茅圻村很多留守老人的養老金都是余巧幫忙代領的。為此,她專門準備了小本子記密碼。老人們對余巧毫無保留,錢財物都交由她代為處理;余巧對老人們無微不至,隨叫隨到。
別看余巧和留守老人們現在感情甚篤,他們最初的相遇并不愉快,中間還差點兒徹底斷了聯系。
8年前,為了陪伴丈夫和兒子,余巧辭去市里工作,回到茅圻村成為一名網格員。雖然以前探親時知道村里年輕人少,但真正定居下來,余巧才發現,沒有年輕人在身邊,老人們面臨很多現實困難,但因為不熟悉,加上習慣了無人照料,老人們不愿意向余巧這個陌生人求助。
“他們不過來,我就主動過去。”余巧主動和老人們打招呼,幫他們交水電費,拉著略懂修理的丈夫幫忙維修電器……漸漸地,老人們感受到這名年輕人是真心誠意在幫忙。然而,就在老人們和余巧的關系逐漸親近時,余巧突然產生了辭職的念頭。
原來,回村第二年,余巧生下了小女兒。她工作忙,丈夫胡云超也忙,照顧兒子和女兒的重任落到了婆婆肩上。胡云超的兄嫂在武漢市務工,婆婆還要同時照顧兄嫂的孩子。見婆婆如此辛苦,余巧很過意不去,打算辭職帶娃。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讓余巧至今心有余悸,也讓她打消了辭職的念頭。
一天,侄子發燒,婆婆給他喝的卻是治拉肚子的藥。原來,婆婆文化水平不高,很多藥分不清楚,余巧知道后嚇出一身冷汗。進一步和婆婆了解情況后,她發現,這已經不是侄子第一次吃錯藥了。有一次,侄子竟然將治咳嗽的藥當作糖漿一口氣喝了一整瓶。“我婆婆當時才50多歲,認識一些字,尚且發生這樣的事,村里很多老人年紀更大,還不識字,豈不是更危險?”余巧回憶說。
余巧幫助留守老人解決了很多生活困難,老人們的子女也讓父母不愁吃穿。遺憾的是,年輕人逢年過節才能回家,老人們一年只能熱鬧那么幾天,之后繼續默默守護家園,飽嘗孤獨的滋味。
村里有對高齡老人,爹爹91歲,婆婆88歲。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兒子兒媳在武漢開了家小吃店,工作非常忙,還要照顧上學的孩子。老兩口心疼兒子兒媳,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可心底的思念藏不住,他們常常念叨孫子。
余巧不禁想起自己回村前父母的處境,特別能夠感同身受,她決定幫幫二老。爹爹和婆婆不會用手機,余巧便利用周末、節假日,用自己的手機幫他們和其兒子一家視頻連線。爹爹耳朵聽不清,余巧在一旁當大音量的“復讀機”。每次視頻,老人都聊得喜笑顏開。
村里像爹爹和婆婆這樣的留守老人還有很多,余巧樂于充當他們和兒孫間的橋梁,幫忙打電話、通視頻。遇到老人不肯吃藥、不舍得花錢,余巧變身“監督員”,傳達兒孫的“命令”。老人們最怕兒孫擔心,就會乖乖聽話。過節時,有些年輕人無法回家,便轉錢給余巧。余巧化身“活柜臺”,換成現金送給他們的父母或爺爺奶奶。有余巧在,老人知道兒孫過得好,念著自己,很開心;兒孫知道老人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很放心。
然而,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在留守老人中,喪偶的老人最心酸。幾年前的一個冬天,一個常年獨居的喪偶婆婆前一天還和鄰居們有說有笑,第二天早上卻沒有出門。鄰居去敲窗戶,發現婆婆躺在床上,已經去世了。“當時,婆婆手里還握著手機。婆婆肯定是想打電話求助,但那時已經沒辦法撥出號碼了……”余巧難過了很久,之后更加關注喪偶獨居的老人。
讀懂留守老人們的不容易后,余巧由衷地希望每一個留守老人都能被溫柔以待。可很多時候,現實不能如她所愿。余巧感觸最深的是鄰居楊婆婆的那次生病。
楊婆婆年過七旬,兒子和兒媳在武漢做服裝生意,將年幼的小孫子托付給她照顧。那天,楊婆婆胃病發作,穿著尿不濕的小孫子跑到余巧家,哭著說:“我奶奶病了。”余巧和丈夫立刻跑去楊婆婆家。見楊婆婆面色蒼白,不能動彈,他們一刻沒敢耽誤,迅速將其送到醫院治療。因為送醫及時,老人總算化險為夷。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余巧沒辦法隨時隨地出現在所有需要幫助的老人身邊。有時候,她正在這家幫忙,那家的老人突然病倒了;有時候,她正在處理這個老人的難題,那個老人的事情就得往后延遲;有時候,她一個沒注意,就有老人因為不認字買錯了藥,損失慘重;還有老人差點兒吃錯藥,傷了身體……
就在余巧深感分身乏術時,鎮長建議她成立一個工作室,用團隊的力量服務更多的人。說干就干,2019年8月,村里特意給余巧安排了一個房間做辦公點,還給她提供了打印機。余巧從家里搬來電腦,和丈夫及一名同事共同擔任志愿者,“巧巧工作室”就這樣成立了。
2019年11月,在東溝鎮黨委領導的支持下,“巧巧工作室”推廣到全鎮8個村、64個自然村民組,走進當地的家家戶戶,幫村民尤其是留守老人解決難題。
2022年,“巧巧工作室”從全鎮走向梁子湖區和鄂州市,成為當地一張響亮的名片。
隨著“巧巧工作室”名氣越來越響,很多鄉賢老板紛紛捐來物資。考慮到村里有19名獨居的高齡老人,余巧用一部分愛心款,為家庭困難的高齡老人購置了一鍵呼叫手環。“手環可以測量心率,設有循環撥號功能。萬一老人突然身體不適,按下一鍵呼,就能給我或其他網格員打來電話。如果我們沒有接到,會直接聯系到老人的親屬。”目前,手環已成功挽救兩名突發心肌梗死老人的生命。
如今,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得到針對性的幫助,余巧也因工作出色獲得了“中國好人”等榮譽,還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談及未來,余巧滿懷信心:“接下來,我會繼續努力,培養出一批有責任心、有愛心的志愿者,讓更多留守老人無煩無憂地安享晚年。”
(摘自《婚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