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人生,因為生活所能給你的一切,倫敦都有?!痹娙巳姞枴ぜs翰遜筆下的這句感嘆,一直被認為是對一座城市宜居的最高評價。
當然,如今的我們擁有更科學和量化的手段去評價城市。例如,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嘗試用多樣指標去綜合評價世界城市并進行分級。結果顯示,倫敦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是難以趕超的alpha++(世界一線城市)等級。
歷史上的倫敦并非一直如此,從19世紀末的臃腫到如今的干凈整潔,從20世紀中期的“霧都”到如今的“綠城”,倫敦有著一條清晰的規劃演變軌跡。
曾經,大多數畫家筆下的“霧都”倫敦,是神秘而冷酷的。泰晤士河水被加上了厚重的鉛灰色,天空因大霧彌漫而顯得冰冷陰霾。
或許正因如此,當如今這座人口約1010萬、GDP總量占全英國30%以上的都市,煥發出滿目的綠意與生機時,才會愈加吸引人們來一探究竟。
倫敦國王學院的留學生怡然在日記里這樣描述倫敦:泰晤士河周邊常有跑步的人們,河邊橡樹茂盛,白色的水鳥從人們身邊飛過,它們好像從不怕人。金絲雀碼頭附近的草地上常能看到松鼠,它們會主動跑到你身邊,等待你的喂食……
棲居在城市中,與人和諧共處的野生動物,或許是一座城市良性生態的最佳佐證。倫敦如今綠色的城市本底,為它們提供了可棲息生存的土壤,也為人們提供了開敞休閑的空間。
2015年的調研報告顯示,倫敦是全歐洲“最綠色的城市”,擁有141.6平方公里的公園、林地和花園。但這并非全部。
20世紀中期“大倫敦規劃”就提出,在倫敦城區外設置8公里綠帶,此后,倫敦的綠地系統不斷補充完善。如今,環城綠帶已占倫敦土地面積的22%,既避免了城市無序蔓延,又為倫敦提供了高品質的生態環境。
近些年,倫敦的著眼點在于讓全城的綠色有機串聯。
許多人都對倫敦的海德公園、攝政公園等世界級公園心向往之。它們在城市的中心區域,承擔著人文與景觀價值的同時,也承載著城市的生態功能。倫敦也正是以此為基礎,在城市內進一步開辟著生態綠地。
2012年,倫敦政府提出“全倫敦綠色網絡”計劃,通過建設生物遷徙廊道、城市綠廊、休閑綠道等,推動倫敦環城綠帶與內部公園體系的全面連接。
該計劃甚至要求倫敦40%的房屋上建設綠色屋頂。
一個代表性設計,是位于金絲雀碼頭的朱比利公園,這就是一座建設在地鐵線之上的屋頂花園,面積近一萬平方米,可以在此進行野餐和燒烤。
事實上,“全倫敦綠色網絡”計劃的核心愿景之一,就是連接綠色空間,實現物種的多樣化,“實現野生動物和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也正在成為倫敦人普遍的理念。
地理學家丹尼爾·瑞文·埃里森就曾描述過這樣的場景:倫敦人在自家陽臺和院子里種滿了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的植物,在公園和公共場所種了不少蔬果,讓混凝土墻和磚墻爬滿常春藤,在圍墻上鑿了些小洞,方便刺猬自由漫步……
若將倫敦作為“宜居城市”樣本來剖析,不論從哪一階段的城市規劃來看,一定繞不開泰晤士河。
英國政治家約翰·伯恩斯曾說,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河流,“因為它是一部流動的歷史”。
亦有人說,游覽倫敦的一個好方式,就是泛舟泰晤士河,從河中央欣賞兩岸的風光,能看到倫敦的成長、奮斗、崛起,甚至中途的沒落、而后的復興、今日的繁榮。
不可否認,倫敦的濱水而生、因水而興,使得泰晤士河沿岸濱水空間的打造獨具特色,堪稱樣本。但細究其中,會發現城市規劃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難以忽視。

沿泰晤士河漫步會看到什么?會看到北岸的英國國會大廈、大本鐘、圣保羅大教堂、倫敦塔;南岸的倫敦眼、泰特現代藝術館、環球劇場碎片大廈……還有公園與綠地,娛樂消費的人群,隨時展出的藝術品,以及新奇的表演。
如同倫敦的會客廳,泰晤士河沿岸濱水空間不僅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協調統一到相對極佳的適配狀態,更有機融入了多元的公共服務場景與消費業態。
怎樣讓承載著情懷的歷史建筑,與彰顯著時尚活力的當代建筑交融?
倫敦依托泰晤士河鎖定城市框架形態,沿河兩岸劃定了27條視線空間管控廊道,用以形成“以低層多層建筑為主、高層建筑在老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等區域集中簇群分布的有序空間形態”。
另一方面,在規劃中,倫敦依托整體平緩的歷史建筑群和高層突出的現代建筑群,沿泰晤士河塑造城市天際輪廓,協調統一兩岸風貌,來展現新舊并存的生機活力。
一個不得不提的經驗是,倫敦將歷史建筑加以活化利用,來提升歷史文化區域業態活力。
泰晤士河兩岸的歷史建筑,紛紛通過植入時尚化的設計元素進行空間改造。那些百年的老建筑、老廠房,可以是藝術館,可以是消費區,還可以是辦公樓。
人們已經不會再從泰晤士河沿岸看到20世紀中期那抹鉛灰色的陰霾。泰晤士河如今是歐洲最潔凈的城市水道,也是倫敦最佳視野的所在。
相對宜居的環境,能夠催生相對多元的業態,刺激更加多樣豐富的需求。歸根到底,立足點都是“人”。
近年來,“夜間經濟”是個大熱詞匯。倫敦的經驗常被作為樣本討論,因為“夜間經濟”已成為倫敦的第五大產業。
早在1995年,倫敦就將發展“夜間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顯示,倫敦的“夜間經濟”在2004年到2016年間創造了近11萬個新工作崗位。
2017年,“夜間經濟”占全英國GDP的6%,同年倫敦市的“夜間經濟”收入達263億英鎊。預計到2030年,倫敦的“夜間經濟”將達300億英鎊。
倫敦的夜晚為什么這么“值錢”?
在許多人的評價里,倫敦可以營造出一種氛圍,讓人們不分晝夜,盡情地享受生活。
全球第一的旅游評論網站TripAdvisor調查顯示,倫敦是歐洲過夜生活最理想的地方?!澳憧梢赃x擇在泰晤士河畔欣賞精彩的街頭表演,或者去李斯特廣場附近眾多的影院里欣賞最新的電影大片,可以到蘇荷區找一家溫馨浪漫的酒吧會友聊天,或者在西區高雅華麗的頂級劇院中聆聽美妙的音樂劇和歌劇……”
這背后與城市對產業的規劃引導密不可分。
為了推動“夜間經濟”的發展,倫敦全面延長了文化場所開放時間,推出夜間展覽、夜間講座和“博物館之夜”等夜間文娛活動。此外,倫敦還在城市中心區域布局了多個夜間經濟集中發展區。
在服務保障方面,倫敦成立了“夜間經濟活動委員會”,設置了專門的夜間主管,甚至啟動了中央線、朱比利線等地鐵主干線周末“通宵運營”計劃。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為聞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僅僅因為摩天大樓、霓虹閃爍,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中所體現的文化底蘊及特殊魅力,倫敦的諸多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摘自《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