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育數據的生產者與受益者,在線研修中教師的隱私決策制約數據要素流通效能。既有研究因未系統解析群體隱私感知異質性,導致實踐中普遍存在過度防護傾向,抑制教育數據的價值轉化。為此,亟需構建隱私治理框架實現數據效用與權益保護的協同優化。文章首先運用隱私計算理論的基本變量法進行聚類分析,將教師隱私感知類型劃分為評估平衡型、收益導向型、整體疏離型三類。隨后,文章引入變量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進一步明確了隱私共享應對偏好的組態類型(包括互利式、折中式、裹挾式)和隱私保護應對偏好的組態類型(包括對抗式、選擇式、警覺式)。研究發現,教師隱私應對行為存在悖論,其中風險規避并非核心誘因,而先前經驗對其決策影響較大,且共享偏好受情境影響顯著。文章通過系統分析教師在隱私問題上的獨特訴求和行為偏好,旨在為制定更具個性化的隱私保護策略提供理論依據,為平衡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之間的關系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隱私計算;教師研修;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5)03—0086—10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5.03.009
引言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智能技術通過精準分析和個性化服務,為教師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培訓的準確性和時效性[1]。這一變革得益于平臺對個體在線學習或互動行為的深度數據采集,包括學習風格、學習內容、互動方式、行為表現等信息[2]。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數據采集可能帶來的風險,過度采集或數據管理不善可能導致教師隱私信息包括身份、行為和偏好等敏感數據的泄露[3]。
作為研修數據的生產者與價值受益者,在線研修中教師的隱私應對偏好(即個人對于隱私保護的態度、行為選擇及期望)等主體意愿在數據管理中占據重要地位。研究者也提出了平衡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的策略,即對平臺采集到的學習數據進行清洗、轉化、歸集,并對涉及隱私的數據進行脫敏處理[4]。然而,當前研究聚焦算法實現、數據倫理和監管標準等方面[5],未能充分關注教師在隱私保護和數據利用層面的個體感知差異。盡管技術工具和管理手段在隱私保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有研究者指出,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對隱私感知與偏好的深入分析,可能會忽略教師出于正當動機(如幫助研究者分析等)而希望共享學習隱私數據的合理意愿,造成過度保護的現象[6],這也會影響教育數據的有效利用和潛在價值的發揮[7]。因此,深入研究教師的隱私感知與應對偏好,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教師在數據采集和使用過程中的群體差異及其影響因素[8],助力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時由經驗決策轉向數據決策[9],還能為平衡隱私保護與數據利用之間的關系提供新視角,也為制定教師研修數據的倫理規范提供可行指導。為系統解析教師隱私應對偏好的異質性,本研究基于隱私計算理論框架展開分析。
一 文獻綜述
1 隱私應對偏好及其影響因素
根據個人對共享信息的意愿程度,可以將隱私應對偏好大體分為隱私保護與隱私共享兩種:隱私保護偏好強調對個人數據的嚴格保密與安全防護,傾向于限制信息共享;而隱私共享偏好注重通過開放個人數據來促進個性化服務,樂于在控制范圍內分享信息[10]。研究用戶的隱私應對偏好及其群體差異因素,不僅可以聚焦研究視閾并增進對用戶隱私應對的認識,還能從實踐上采取更具針對性的隱私保護策略[11]。當前,國內外關于數據隱私應對偏好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基于隱私計算理論(Privacy Calculus"Theory),認為個體在隱私應對決策前,通常會對預期收益和風險進行權衡。隱私收益感知與隱私風險感知共同構成了個體在隱私決策過程中的基本因素[12],使用平臺、數據收集的目的(商業應用、學術應用)以及使用者身份都會對隱私應對偏好產生影響[13]。研究者發現,在隱私應對行為上,不同群體之間出現了顯著的分化現象,因此將群體特征納入考量變得至關重要[14]。以往研究引入了多維度、多因素的聚類分析,如韓震等[15]借助K-means聚類分析方法,將用戶在隱私應對偏好上劃分為隱私導向型和功能導向型兩類群體,并探究了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這兩類群體進行隱私交換的潛在影響因素。
2"隱私計算的數據保護與感知分析
隨著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隱私計算已逐步演化為一個集技術維度與理論維度于一體的綜合性范疇。在自然科學領域,隱私計算技術可以在保證隱私數據安全流通和共享的前提下,釋放數據價值[16]。研究者在技術層面對教師研修等教育數據問題進行了研究,如張譽元等[17]通過構建教育數據生命周期模型等方法來解決教育數據隱私問題,張君等[18]提出了結合“隱私計算與區塊鏈”技術來解決教育數據倫理問題的實現邏輯。在社會科學領域,研究者從隱私感知和隱私行為的新視角進行探索。例如,胡昌平等[19]提出,隱私感知是個體對隱私風險、隱私價值、隱私威脅等關鍵屬性的敏銳覺察和深入理解;朱光等[20]指出,不同個體在不同時間、情境中對隱私的感知和需求存在顯著差異。
本研究深入關注數據采集、分析過程以及服務對象的主體感知,將研究焦點細化為兩個問題:①中學教師在線研修中的隱私感知類型如何分類?不同隱私感知類型是否導致隱私應對偏好差異?②其他因素與隱私感知類型如何共同影響隱私應對偏好?
二 研究設計
1 研究的理論基礎
在本研究情境中,為描繪教師數字畫像、個性化推送研修資源、精準干預學習行為以及進行學術研究等,需要研修教師授權平臺采集其個人基本信息和研修行為數據,以換取這種“精準”的服務[21]。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潛在的問題:隱私泄露風險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研修教師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在理論層面,教師研修數據隱私應對偏好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隱私計算理論聚焦于分析用戶個人對感知隱私收益和感知隱私風險權衡過后決定是否向平臺共享個人信息、進行數據使用授權的決策過程[22]。通過這一理論透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師在研修數據隱私方面的應對偏好及其背后的決策邏輯。
2 研究相關變量
已有研究表明,隱私應對偏好受感知隱私收益與感知隱私風險兩大關鍵變量的綜合影響[23]。平臺層面的其他因素如個性化服務、信任水平等,與用戶的共享意愿呈中度正相關[24]。此外,平臺的個性化服務、信息更新等因素可增強用戶對隱私收益的積極感知[25],教師的隱私服務經歷和信任程度也會影響隱私應對偏好[26]。隱私應對偏好在不同情境中存在顯著差異[27],凸顯了情境因素在隱私應對偏好分析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對變量的分類與定義嚴格遵循“隱私決策雙因素模型”理論框架,結合在線研修場景的實證特征進行構建,四類變量完整覆蓋教師隱私決策的心理機制與實踐場域:①結果變量指研修隱私應對偏好,綜合考慮感知隱私收益與風險、研修支持服務感知及平臺信任等協同因素。②基本變量即感知隱私收益與風險,指個體對在線研修服務中隱私信息采集、處理、保存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主觀判斷。③共生變量即研修支持服務感知(指個體對研修支持服務的整體認知)和感知信任(指教師對研修平臺、學術機構及使用目的的主觀信任)。④情境變量即學術研究與服務改進場景。當涉及隱私信息采集時,教師通常會權衡不同使用目的的收益與風險。
3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在線研修的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基于教師研修數據采集的兩大代表性使用情境(即服務改進、學術研究)為基礎構建理論模型。本研究采用聚類分析與fsQCA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基于SPSS軟件的K-means對教師隱私感知類型進行聚類分析,使用判別分析驗證聚類的科學性。形成類型后,通過差異檢驗分析不同隱私感知類型研修教師在不同使用情境中數據隱私應對偏好的差異是否顯著。其次,使用fsQCA對不同情境、隱私感知類型的教師隱私應對偏好的影響因素進行組態分析。K-means均值檢驗可識別隱私偏好聚類特征,卻無法解析群體異質性;而fsQCA通過組態效應分析,能揭示多重并發因果關系中的等效路徑與因果非對稱性——兩者相結合,可形成“結構識別-機制解構”雙重驗證體系:前者刻畫數據拓撲結構,后者揭示多變量協同效應,通過跨方法互證實現隱私決策復雜涌現過程的動態詮釋。
4 問卷設計與量表開發
問卷分兩部分:①教師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學歷;②用戶態度與意愿的測度題項,是基于教師網絡研修的特殊場景,針對學術研究、服務改進兩個使用情境維度,設計了包含6個潛在變量和19個題項的量表。所有題目都是根據楊卉等[28]、臧國全等[29]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教師網絡研修的具體情況進行修改而來。預調查后,本研究采用SPSS 17.0檢驗信效度。經計算,得到Cronbach’s"α系數值為0.954,信度較高;KMO值為0.936>0.8,且標準因子載荷量、組合信度、平均方差提取值均大于0.8,表明測量模型理想。經預調查、修改完善,形成正式量表,各問題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評估。
5 樣本分布
本研究選取H省近一年來參加在線研修項目的中學教師為對象,隨機抽取500名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90份,有效率為98%。人口統計學特征分布情況如下:男教師269人,女教師221人;30歲以下教師89人,31~40歲教師157人,41~50歲教師207人,51歲及以上教師37人,本科及以下學歷424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62人,與該省中學教師的整體構成情況大體一致。
三 數據分析
1 聚類分析
(1)教師研修隱私感知類型的聚類分析
首先,對感知隱私風險、感知隱私收益變量的平均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將原始分數轉化為標準分數。之后,結合理論假設對聚類結果進行比較,通過聚類中心間的距離和聚類的表現特征,選擇最合適的類型劃分方式。數據結果顯示,通過10次迭代,將研修教師的隱私感知劃分為三大類型是最為合適的。本研究將這三大類教師分別命名為評估平衡型、收益導向型和整體疏離型(如圖1所示),具體含義如下:①評估平衡型教師的隱私風險和收益感知程度較高,傾向于權衡兩者后做出決策,追求在共享隱私時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以確保綜合收益最大化;②收益導向型教師對隱私風險感知程度較低,更注重隱私共享帶來的收益,傾向于分享個人信息以獲取實質性利益;③整體疏離型教師對隱私收益感知程度較低,可能認為自己無法從中獲取顯著收益,并擔心可能會成為“困在算法里的人”[30],對于潛在的負面影響持謹慎態度。
(2)基于三種教師研修隱私感知類型的判別分析
為驗證教師研修隱私感知類型構建的準確性,本研究應用判別分析進行驗證。在此過程中,可將已知分類的個案重新定義為類型變量,并隨機選取一半樣本進行標定(1代表收益導向型、2代表評估平衡型、3代表整體疏離型)。而另一半樣本成為未知分類的個案,用于驗證分類結果。最終,產生2個正交的典型判別函數,來區分不同類型教師對研修數據隱私感知的判斷程度。判別函數的兩個特征根分別為2.295、2.118,解釋方差的比例分別為52%、48%。模型擬合的評估顯示,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兩個判別函數具有統計顯著性。從第一個到第二個判別函數的變化是顯著的(Wilks’ Lambda=.097,卡方=11311.077,自由度=8,p<0.001),而第二個判別函數本身也是顯著的(Wilks’ Lambda=0.321,卡方=552.091,自由度=3,p<0.001)。通過觀察三個隱私感知類型在典型判別函數1、2上的散點圖(如圖2所示),結合刀切法進行交叉驗證,結果顯示:模型對97.6%的交叉驗證分組案例進行了正確分類,證明了聚類效果良好。
(3)不同類型教師研修隱私應對偏好差異分析
不同類型教師的情境化應對偏好差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服務改進、學術研究情境中,評估平衡型教師隱私應對偏好顯著高于收益導向型,收益導向型又顯著高于整體疏離型,且各類型教師在學術研究情境下的隱私應對偏好均高于服務改進情境。其中,評估平衡型教師隱私應對分值最高,隱私共享偏好較強;收益導向型教師關注個人或職業發展收益,強化隱私共享偏好;整體疏離型教師在學術研究情境中表現出較低的數據隱私應對偏好,更傾向于隔離個人、職業領域與研修數據,對數據的依賴性和關注度低。
(4)教師在人口統計學的隱私感知類型分布
進一步對三種類型教師研修隱私感知與人口統計學變量做卡方表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①性別方面,教師研修隱私感知類型以評估平衡型居多,但無顯著差異。②年齡方面,51歲及以上教師研修隱私感知類型無顯著差異,41~50歲教師以評估平衡型為主(56.52%),31~40歲、30歲及以下教師以評估平衡型和收益導向型居多。③學歷方面,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教師以收益導向型為主(59.09%),本科及以下學歷教師以評估平衡型為主(50.24%)。
2"組態分析
(1)變量的校準與必要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fsQCA"3.1軟件對研究中涉及的變量進行校準,以提高結果的可解釋性。對量表中所有變量包含的測量題項分值進行求平均值運算,將各變量的完全隸屬錨點、模糊交叉點、非完全隸屬錨點分別確定為0.95、0.5、0.05,校準后的精確值隸屬度分布在0~1之間,變量必要性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2)組態分析
為分析不同研修隱私感知類型誘發共享、隱私保護應對偏好的路徑,本研究基于聚類分析結果,將收益導向型、評估平衡型、整體疏離型分別進行組態分析。最終,本研究獲得評估平衡型、收益導向型、整體疏離型教師的隱私共享應對偏好誘發路徑分別為4條、4條、3條(如表4所示);其隱私保護應對偏好誘發路徑分別為2條、4條、3條(如表5所示)。
四 組態類型分析
1 隱私共享應對偏好的組態類型
(1)互利式共享:收益期許下樂利者的主動應對
FH-1、FH-3、FH-4說明在期待獲得收益的情境中,樂利者表現出積極的響應。在相關組態中,感知收益和感知信任是關鍵要素,既體現教師對平臺及服務提供者的信任,也反映其對隱私共享或實際利益的期望。服務改進授權情境中,除了這兩個核心條件,還存在支持服務感知和感知風險的邊緣條件,表明教師形成共享隱私應對偏好時會綜合考量服務質量與風險因素。但基于先前研修支持所建立的信任,教師更看重隱私共享帶來的實際收益。
(2)折中式共享:損益權衡后博弈者的適當讓渡
在評估平衡型教師群體中,不同情境中共享隱私應對偏好的誘發路徑存在顯著差異,在學術研究情境中感知收益與感知信任需要同時存在,其中感知收益為核心變量,兩條路徑分別需要協同感知風險因素(PH-1)和支持服務感知因素(PH-2)的組合效應,路徑的形成還受感知風險因素協同作用的影響。在服務改進使用情境中,即使教師感知到數據授權可能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但在感知信任以及服務感知、感知收益的組合下,他們更愿意主動承擔風險,讓渡自己的隱私控制權,從而形成較強的共享隱私應對偏好(PH-3、PH-4),以換取更好的服務體驗和實際收益。總之,評估平衡型教師更注重在隱私共享和個人收益之間找到平衡點。
(3)裹挾式共享:可靠服務中漠視者的疏離緩釋
在學術研究使用情境中,整體疏離型教師群體共享的數據隱私應對偏好路徑(TH-1)支持將服務感知、感知信任、感知收益作為核心條件協同發力,產生顯著協同效應,凈覆蓋率達到0.8。這說明在與自身利益較遠的學術研究使用情境中,需要同時滿足多個關鍵條件的支持。也就是說,在可靠服務中漠視者的疏離緩釋,體現了信任和感知收益在裹挾式共享中的重要性。此外,在與自身研修體驗直接相關的服務改進情境中,TH-2與TH-3可以被視為等效的雙重誘發路徑。這體現了該類型可以通過滿足其隱私共享的預期收益和信任,或者滿足教師對平臺信任和服務質量,同時對潛在風險保持敏感,但是并非主要考慮因素。
2"隱私保護應對偏好的組態類型
(1)對抗式保護:樂利者對不佳體驗的抵觸回應
對抗式保護的路徑揭示了那些在先前研修支持服務中經歷了不佳體驗的教師,面對信任缺乏(FL-3)和服務質量不佳(FL-4)時,更傾向于采取隱私保護措施。在學術研究情境中,他們可能會考慮潛在的風險(FL-1)和信任問題(FL-2),這種隱私保護應對偏好的形成可能源于對先前研修支持服務的不佳體驗,涉及服務的可靠性、安全性,甚至是信息的不當使用,引發了教師對個人隱私的更強烈關切。這使得他們對平臺和服務提供者失望,將隱私保護看作是一種積極的回應,以抵制可能的不良影響。
(2)選擇式保護:博弈者對綜合比較的謹慎選擇
選擇式保護的路徑反映了教師綜合考量后采取了謹慎隱私保護策略。這種選擇并非簡單地回避潛在的隱私風險,而更像是一種博弈者的態度,在評估收益與風險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比較。這一決策受到對前期研修服務質量不佳的評價、對隱私共享的信任缺乏以及預期收益的影響(PL-1、PL-2),這種謹慎選擇的背后可能反映了教師對隱私共享和服務質量之間復雜關系的理性認知。
(3)警覺式保護:漠視者對收益匱乏的消極逃避
在學術研究與服務改進兩種情境中,這類教師表現出對研修隱私共享后的收益期望相對較低,可能認為其價值無法滿足個人的研修需求或職業發展。盡管他們感受到了部分來自服務提供方的信任,但由于缺乏對預期收益的明確期待,他們更傾向于采取警覺式隱私保護偏好,這種態度可能根植于對研修服務質量或對服務提供方真實意圖的質疑。這類教師可能會避免主動參與隱私共享,從而避免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五 結論與價值
1 研究結論
(1)基于隱私感知類型的教師應對偏好存在個體差異
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教師群體數據隱私共享的應對偏好從高到低依次為評估平衡型、收益導向型和整體疏離型,學術研究使用情境要高于服務改進情境。組態分析結果顯示,存在與隱私感知類型相悖的應對偏好路徑。聚類分析及事后比較檢驗的結果顯示,收益導向型教師更注重在隱私共享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可能更愿意將個人信息分享出去。對抗式保護的組態路徑顯示,由于對先前支持服務失望以及由此引發的不信任,該類型教師試圖通過采取隱私保護來糾正他們的體驗。整體疏離型教師擔心可能會成為“困在算法里的人”,而對隱私共享持謹慎態度,但在高質量的支持服務及其產生的信任感和感知收益預期的共同推動下,該類型教師也容易產生較強的隱私共享偏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聚類分析和事后比較檢驗采用的是均值計算,這忽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尤其是這個隱私偏好悖論會被群體的共同特征淹沒,也證明了結合fsQCA進行對比驗證的合理性。
(2)風險規避并非教師隱私保護偏好的核心誘因
從三種不同情境的隱私應對偏好形成路徑來看,風險感知并未在各個路徑中發揮核心作用。這也表明教師在隱私保護決策中更注重整體的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非簡單地回避潛在風險。在折中式共享中,評估平衡型教師似乎更注重在隱私共享代價和個人收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服務改進情境中,教師對自身研修隱私安全存在一定顧慮,但仍采用共享的隱私應對偏好。這一特征凸顯了風險規避并非主導因素,教師更注重在不同選擇之間找到平衡,以實現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享受隱私共享服務帶來的好處。
(3)教師研修先前經驗對隱私應對偏好發揮重要影響
在深入研究教師研修先前經驗對隱私應對偏好的影響時,我們不僅能夠從“裹挾式”共享隱私的情境中找到支持服務感知、感知信任以及感知收益在處理隱私共享方面相互協同的依據,還可以從形成“對抗式”和“選擇式”隱私保護偏好的路徑中發現教師缺乏服務感知和信任感是其中的影響因素之一。教師研修的先前經驗在塑造隱私應對偏好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我們理解教師研修個體隱私應對偏好的心理機制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4)隱私共享應對偏好誘發類型存在顯著的情境差異
不同情境、不同隱私感知類型教師在隱私共享應對偏好的組態路徑上呈現顯著差異。具體而言,在學術研究情境中,教師主要受感知收益的自發驅動;而在服務改進情境中,教師更多地是在感知風險后主動讓渡隱私。在學術研究情境中,整體疏離型教師更需要支持服務質量感知、感知信任和感知收益這三者協同發力;而在服務改進情境中,這一類型教師可以通過滿足其對數據授權的預期收益和信任,或者滿足其對平臺信任和服務質量的期望,形成對共享隱私的偏好。在隱私保護應對偏好中,相同隱私感知類型的教師在學術研究和服務改進情境中的誘發路徑呈現出一致性。這表明在保護隱私方面,教師更傾向于在不同情境中保持一致的隱私應對偏好。這種差異和一致性,為理解不同情境中教師隱私應對偏好的形成提供了新視角。
2"研究價值
本研究基于隱私計算理論框架,采用類型學分析方法,解構了教師在線研修中的隱私感知多元形態及其應對偏好的異質組態特征,所得研究發現突破了傳統“風險-收益”二元分析范式的局限:整體疏離型教師群體呈現顯著的共享偏好異化現象,風險規避并非教師隱私決策的核心動因。本研究拓展了隱私計算理論的教育應用邊界,揭示了教育場域中隱私應對行為的多維生成機制。此外,本研究還進一步明確了隱私共享應對偏好的組態類型和隱私保護應對偏好的組態類型,所得研究結論可為差異化隱私治理提供實證依據,助力實現教育數據治理的精準化與動態平衡,有望為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隱私治理提供更具解釋力的理論工具和實踐范式。
參考文獻
[1]趙磊磊,張黎,鮑文雨,等.智能時代鄉村教師研修質量監測:技術邏輯、實踐困境與推進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3,(9):47-55.
[2]胡小勇,孫碩,穆肅.基于畫像技術的教師研修路徑智能推薦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4,(2):106-112.
[3]李鳳英.融入區塊鏈技術的網絡學習空間:途徑、價值與管理模式[J].遠程教育雜志2019,(6):72-80.
[4]宋宇.課堂對話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趨勢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12):27-40.
[5][30]逯行,王良輝,周躍良.智能時代教育主體失范的分析框架與類型演化[J].電化教育研究,2023,(1):20-27.
[6][20]朱光,徐詩怡,李鳳景.面向智慧服務的多源隱私主體協同保護機制研究[J].現代情報,2020,(6):38-45.
[7]趙磊磊,張黎,王靖.智能時代教育數據倫理風險:典型表征與治理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2,(3):17-25.
[8]石映輝,蒲秋鈺,曲卓,等.在線課程資源學習滿意度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其提升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3,(3):91-99.
[9]張銘銳,閆志明,孫銘璐,等.教師知識圖譜: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現代教育技術,2023,(8):38-47.
[10]張君,林小紅,耿雨歌,等.隱私計算+區塊鏈:教育數據倫理研究的新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23,(9):27-36.
[11][14]陳素白,顧晨昱,呂明杰.“躺平”還是“保護”:社交媒體隱私保護行為悖論研究——“U”型關系與數字代際比較[J].情報雜志,2023,(1):158-167.
[12][16][25]楊瑞仙,李興芳,王棟等.隱私計算的溯源、現狀及展望[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7):158-167.
[13][27][29]臧國全,韓苗,郭镕源.垂直隱私情境中使用目的影響用戶隱私披露意愿研究[J].現代情報,2022,(11):158-168.
[15]韓震,石磊,趙彥霖.考慮不同使用場景的APP用戶隱私交換行為[J].系統管理學報,2022,(2):353-361.
[17]張譽元,張海.數據生命周期視閾下教育數據倫理問題及規約之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2,(10):118-125.
[18]張君,林小紅,耿雨歌,等.隱私計算+區塊鏈:教育數據倫理研究的新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23,(9):27-36.
[19]胡昌平,仇蓉蓉.虛擬社區用戶隱私關注研究綜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12):149-154.
[21]劉璇,崔永鵬.非線性學習視域下教師在線研修系統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1,(9):97-103.
[22]Wang L, Yan J, Lin J, et al. Let the users tell the truth: Self-disclosure intention and self-disclosure honesty in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7,(1):1428-1440.
[23]彭國超,程曉,劉彩華.基于元分析的網絡用戶個人信息披露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情報,2022,(11):111-120.
[24]王瑜超,孫永強.服務和互惠規范對于在線醫療社區用戶自我表露意愿的影響研究[J].情報科學,2018,(5):149-157.
[26]Taylor D G, Davis D F, Jillapalli R. Privacy concern and online personaliza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compensation[J].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9,(3):203-223.
[28]楊卉,司治國.教師網絡研修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以教師網絡研修社區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6,(11):61-70.
How to Solve Teachers’"“Sharing Dilemma”"in Online Research and Training?
——Research on the Privacy Perception Type and Coping Strategy Configuration Based on fsQCA
LI"Meng1""""WANG Yue2""""WANG Ji-De1[Corresponding Author]""""HAO Zhao-Jie1
(1. Faculty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Henan, China 475004;
2. Teacher Network College, Henan Open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China 450000)
Abstract:"As"the producers and beneficiaries"of educational data, the privacy decision of"online research and training teachers"restricts the efficiency of data element circulation."Existing studies have not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erceptual heterogeneity of group privacy, resulting in a common tendency of over-protection in practice, which inhibits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data.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privacy governance framework to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data utility and rights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used the basic variable method of privacy calculus"theory to make cluster analysis, and divided teachers’"privacy perception typ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assessment-balanced, benefit-oriented, and overall-alienated. Then, this paper introduced variables and used 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 to further clarify the privacy sharing preferences (including mutual benefit, compromise, coercion) and privacy protection preferences (including confrontational/selective/vigilant).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paradox in teachers’"privacy coping behaviors, in which risk aversion was not the core incentive, while previous experience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their decision making, and sharing pre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itu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eachers’"unique demands and behavioral preferences on privacy issues, this paper was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veloping more personalized privacy protection strategies and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balanc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cy protection and data utilization.
Keywords:"privacy calculus; teach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fsQCA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校教師智慧教學勝任力評價與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BJY009)、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師網絡研修學習投入‘雙重偏差’的精準識別與干預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5ZZJH-07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理論與實踐,郵箱為limeng2016@163.com。
收稿日期:2024年6月16日
編輯:余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