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料峭的寒風還在大地的邊角徘徊,黃河之畔已悄然涌動著春潮。那沉睡一冬的巨龍,在殘冰的碎裂聲中,緩緩蘇醒,開啟又一輪奔涌千年的征程,訴說著獨屬于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
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皚皚雪山起步,穿越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奔騰東去,一路裹挾著泥沙,匯聚著百川,以磅礴之勢鋪展在中華大地。春臨黃河,恰似一場盛大的典禮拉開帷幕。河畔的垂柳,像是被第一縷春風喚醒的使者,細長的枝條上,嫩綠的葉芽怯生生地探出頭來,如繁星點點,在暖陽下閃爍著生命的光澤。它們隨風輕舞,似在與黃河低語,又仿若為古老的母親河披上一層柔美的紗巾,那是春對黃河的溫柔輕撫。
田野間,沉睡的土地在黃河水的潤澤下漸漸松軟。農人們扛著鋤頭,吆喝著耕牛,翻開新泥,播下希望的種子。那翻涌的泥土氣息,混合著黃河水汽,彌漫在空氣中,是大地復蘇的芬芳,亦是黃河饋贈的厚禮。每一滴黃河水,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滋養著沿岸的生靈,孕育出麥浪翻滾的沃野、炊煙裊裊的村落,讓生命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生生不息,這是黃河對土地最質樸、最深沉的眷戀。
沿著河岸漫步,目之所及,是黃河雄渾與溫婉交織的景致。遠處,壺口瀑布如萬馬奔騰,春潮涌動使水量漸豐,濤聲震天。飛瀉而下的黃河水,裹挾著無盡的力量,砸向谷底,濺起的水花如煙如霧,在陽光折射下幻化成繽紛彩虹。這便是黃河,無畏險阻、勇往直前,即便前路斷崖千尺,也要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路高歌猛進,向著大海奔涌。
近處,河汊縱橫間,一群群候鳥歸來。它們或輕盈地掠過水面,或停歇在淺灘上覓食嬉戲,為黃河添了靈動生機。東方白鸛亭亭玉立,丹頂鶴優雅踱步,它們在黃河的懷抱里找到了棲息之所,成為黃河生態畫卷中不可或缺的點綴。這和諧共生之景,源自黃河長久的包容,它容納萬千溪流,也庇佑著萬物生靈,詮釋著人與自然相融相依的真諦,是黃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動注腳。
回溯歷史,黃河兩岸的石器劃痕開啟華夏文明曙光,炎黃部落逐水而居,在河畔融合繁衍,奠定華夏民族根基。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歷代先民修筑堤壩、疏浚河道,他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馴服這條不羈巨龍,用勤勞智慧守護家園。那沿岸的古老渡口,一艘艘船舶穿梭如織,承載過通商貿易的繁華,傳遞過文化交流的火種,見證絲綢之路駝鈴聲聲,亦目睹唐詩宋詞里的離情別緒。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勾勒出黃河邊塞外風光的雄渾壯闊;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傳唱著登高望遠時對黃河奔流入海的豪邁暢想。詩詞歌賦為黃河文化鑲嵌璀璨的明珠,讓黃河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在烽火連天歲月,黃河又化作民族不屈脊梁??谷站韧龇榛鹑急橹腥A大地,《黃河大合唱》激昂旋律如黃河怒濤,喚醒四萬萬同胞同仇敵愾。“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歌聲中,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浴血奮戰,黃河水奔涌著熱血豪情,河岸山川回蕩著堅毅誓言,它是民族危亡時刻最磅礴的精神動力,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如今,站在新時代潮頭,黃河依舊奔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指引下,沿岸城市工廠節能減排、植樹造林涵養水源,黃河正褪去泥沙污濁,重煥澄澈生機;科技創新賦能傳統農業,智慧水利精準調度,古老黃河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交融,迸發出全新活力。黃河兒女傳承先輩勤勞勇敢、團結奮進精神,在脫貧攻堅戰場、科技創新前沿、文化傳承陣地拼搏奮進,續寫黃河新傳奇。
黃河之春,歲歲年年。它用奔涌不息的河水,書寫大地的榮枯,奏響時代的樂章。它是自然的史詩,鐫刻著生態萬象;它是歷史的長歌,傳唱著文明興衰;它是精神的豐碑,激勵著民族奮進。
于黃河之畔,沐浴春風,聆聽河水滔滔,感受文化的深沉底蘊與精神的雄渾力量。我深知,這條古老的母親河,將繼續攜著中華兒女的夢想,向著光明未來,永不停息地流淌、奔騰,一路繁花相送,潤澤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