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過整理河南境內黃河流域史前聚落分布狀況,對其進行等級和時代劃分,并按照等級秩序、時間對應、內在聯系劃分聚落群團,揭示都城及非都城屬性的大型聚落在各自群屬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河南在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中的重要地位。
聚落及相關研究
聚落作為人類居住地,是指在某個時間、地點,人類活動營建的所有設施,包括用來居住的房屋,用來防衛的環壕、城墻,用來生產的農、林、牧、漁及手工業等各類經濟設施,還有因喪葬形成的墓地,因祭祀形成的祭祀遺跡等。聚落是各類遺跡形成的一個系統性的居住點。
聚落考古學是以聚落遺址為單位進行研究的,是一種獨特的考古學方法,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考古學領域發生的最重要的理論或方法革命。1841年,德國地理學家科爾在其著作《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中按照地理的視角對聚落進行了分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比較研究。1953年,美國考古學家戈登·威利在《聚落與歷史重建——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一書中用聚落考古思維對維魯河谷進行研究,是聚落考古學方法論發展的一座里程碑。1997年,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在《考古與文物》上發表的文章《近年聚落考古的進展》中提到:“對聚落遺址的界定,首先必須建立在古文化遺址分期研究的基礎上,其中也包括聚落形態的演變。”2014年,考古學家裴安平在其著作《中國史前聚落群聚形態研究》中著眼于聚落相互關系及其組織形式和演變,論述了聚落群的模式、淵源與演變,系統地提出了“聚落”“聚落群”“聚落群團”等概念。
就史前考古學而言,大量的考古發現,聚落的構成要素一般包括各種類型的房屋、防衛設施、經濟設施、墓地及各類生產設施等。
河南境內黃河流域
史前聚落分布概況
河南境內有數量可觀的史前聚落遺址,其中,有都城級別的鄭州西山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登封陽城遺址(禹都)、新密新寨遺址(啟都)、偃師二里頭遺址(夏代王都),也有大中型聚落,如新鄭裴李崗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三門峽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群等。對河南境內黃河流域的大中型聚落進行群團劃分,對于揭示史前社會面貌、政治結構、生產力發展水平、文明進程、人群遷徙等有重要意義,對于研究國家起源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根據2009年9月出版的《河南省文物志》所載,河南境內已知的裴李崗文化聚落有22處,仰韶聚落有95處,屈家嶺時代聚落有14處,龍山文化聚落有99處,這些聚落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黃河流域。2007年到2009年,國家文物局組織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普查結果顯示,河南境內的舊石器遺址有595處,新石器遺址有2547處。目前,河南已發現的古聚落肯定不止上述數量。
河南省境內黃河流經的地市有三門峽、濟源、洛陽、焦作、鄭州、新鄉、開封、濮陽等。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這些地市擁有眾多的舊石器時代聚落和新石器時代聚落,特別是鄭洛地區,有眾多的新石器時代聚落。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之前,鄭洛地區已經發現數量不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聚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春青在其著作《鄭洛地區新石器時代聚落的演變》中說:“至少從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崗文化起,這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就一直是比較發達的。”此書中所說的“鄭洛地區”指的是崤山以東、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南,焦作、鄭州、許昌、平頂山一帶的中原腹地,包括三門峽、鄭州、焦作、許昌、平頂山的大部及洛陽的全部地區,與本文所說的河南黃河流經的地市有大部分重合。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鄭州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300多處、裴李崗文化遺址50余處、仰韶文化遺址500多處,史前聚落,開封發現22處、洛陽發現260處、三門峽發現350處、焦作發現116處、濮陽發現15處。這些遺址幾乎全部屬于黃河流域,其中有一定數量屬于聚落。筆者根據《河南省文物志》和河南省文物普查相關材料,整理了河南境內黃河流域史前重要聚落分布表,從表中可知,鄭州、洛陽、三門峽是河南史前聚落和城址分布的重點地區。嚴文明先生在《聚落考古與史前社會研究》一文中說:“在分布上,裴李崗文化主要在河南中部,仰韶文化則以中西部最密,到龍山時期就大規模向北部和東南部平原地帶擴展。”
河南境內黃河流域
史前聚落的級別分類
都城
都城性質的有鄭州西山古城,鞏義雙槐樹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陽城遺址,新密新寨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其中,西山古城被認為是黃帝的都城,雙槐樹遺址被認為是仰韶中晚期“河洛古國”,王城崗(陽城)遺址被認為是夏禹的都城,新寨遺址被認為是夏啟的都城,二里頭遺址是夏代都城。
方國
新密古城寨,最早被認為是西周的鄶國故城,但是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其為龍山文化晚期城址,根據文獻記載及其年代、地點,或為祝融時期城址。
大中型城邦
鄭州大河村遺址最初被發現的時候,被認定的面積約有30萬平方米,根據最近幾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現認定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滎陽汪溝遺址面積約74萬平方米。大河村遺址最初被發現于1964年,至今已經歷了26次考古發掘,在最近的調查與發掘中發現了環壕遺跡,加上原來的聯排房基、墓葬區等,已經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聚落。汪溝遺址發現有柱洞和大量文物遺存,遺址面積較大,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考古發掘,性質不太明朗。
其他
滎陽青臺遺址面積10余萬平方米,最初被發現于1922年,后經過數次考古工作,發現房基、陶窯、墓葬等。滎陽點軍臺遺址面積6萬多平方米,鄭州后莊王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滎陽秦王寨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
河南境內黃河流域
史前聚落時期及群團劃分
時代劃分
河南境內史前聚落和城址從舊石器時代直至夏代早期,按照標志性遺址可分為不同的時段。
舊石器時代聚落主要有6處,北窯遺址,位于洛陽市瀍河區上窯社區,距今20萬年至2萬年。段家窯遺址,坐落于三門峽盧氏縣段家窯,距今約15萬年。七里坪遺址,位于洛陽欒川縣七里坪村東嶺,距今約13萬年。洪溝遺址,坐落于鄭州鞏義市洪溝村,距今約11萬年。織機洞遺址,坐落于鄭州滎陽市王宗店村北山上,距今約10萬年。老奶奶廟遺址,坐落于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距今約4萬年。
新石器時代早期代表性遺址,首先是裴李崗遺址;其次是仰韶時期遺址,早期有澠池仰韶村遺址,中期有三門峽廟底溝遺址,中晚期有鄭州西山古城、鞏義雙槐樹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最后是龍山時期遺址,特別是中晚期新密古城寨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
龍山與二里頭過渡期有新密新寨遺址,因新寨遺址正好處于龍山和二里頭的過渡階段,因此有部分學者將之命名為新寨期。另外,登封陽城遺址比之稍早,也屬于龍山與二里頭之交。還有夏代都城偃師二里頭遺址。夏商之交的重要城址大師姑城址。登封陽城遺址,距今4100年左右;新寨遺址中的二里頭時期宮殿大約距今4000年。二里頭遺址,距今年代為3800—3500年。
群團劃分
仰韶聚落群:鄭州西山古城、鞏義雙槐樹遺址、滎陽青臺遺址、鞏義汪溝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從絕對年代上看都存在并存關系,目前,這幾個聚落中最大的是雙槐樹遺址,面積超百萬平方米,西山古城面積約3.4萬平方米,如果按聚落的面積來看,西山古城的面積遠遠小于雙槐樹遺址,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西山古城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建筑技術和排水系統。《軒轅本紀》云:“黃帝筑邑造五城。”《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西山古城與雙槐樹遺址中均發現有祭祀遺跡,或許它們屬于黃帝五城中的兩座,類似的還有三門峽北陽平黃帝鑄鼎塬遺址。三門峽的仰韶村遺址從時代上看與廟底溝、北陽平遺址有更迭關系,從地理位置看又十分相近,因而形成重要的仰韶聚落群。
以堯都為核心的龍山聚落群:陶寺遺址,坐落于山西省,在襄汾縣陶寺村。陶寺遺址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時代聚落,面積達280萬平方米。陶寺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距今約4300—3900年),屬于龍山晚期遺存,被認為是堯的都城。鄭州境內的禹都(王城崗、陽城遺址,距今4100年左右)在時間上與堯都有銜接關系,在地域上也比較相近,可劃分為一個群團。
以夏都為核心的夏代聚落群:二里頭文化的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據考古發掘表明,二里頭是經過精心規劃的國都,是目前公認的夏王朝國都,而新密新寨遺址距今約4000年,在地域和時間上與二里頭遺址相呼應,應當為夏代早期都城。
河南史前聚落
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河南境內黃河流域的聚落從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崗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村遺址,到距今5300余年的雙槐樹、西山古城,再到距今4300年的王城崗(陽城)城址、距今4000年的新寨城址……河南境內黃河流域這些聚落包含了黃帝都城、舜禹之都、夏啟之都、夏代王都。其中,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被認為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而這個時期也正是河南境內史前聚落最發達的時期,這一時期被認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
龍山時代眾多城址相繼涌現,特別是王城崗城址、新寨城址,這些過渡時期城址的出現以及新密古城寨等大型城址的出現,為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氏族社會到國家體制確立這一過渡時期提供了直接證據,為中華文明從哪里起源、如何起源提供了佐證。
(作者單位" 鄭州市大河村考古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