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1939年發表的《〈共產黨人〉發刊詞》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奠基之作,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思想。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整體性視角審視這一文本,其內含黨的建設目標、黨的建設布局、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黨的建設方法等內容;具有黨建視域的拓展性、黨建話語的豐富性、黨建標準的明確性、黨建載體的實體性等鮮明特征。新時代新征程,深入學習《〈共產黨人〉發刊詞》所蘊含的黨的建設思想,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重要思想的必然之舉,對構建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鍛造斗爭本領,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破解大黨獨有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黨建理論;黨建目標;黨建布局
中圖分類號:A841;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5)01-0065-09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研究的基本材料之一就是黨的領導人的思想文本。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以下簡稱《發刊詞》)作為首次提出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的文獻,是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經典文本。學界圍繞《發刊詞》所蘊含的黨建思想進行了深入并富有成效的研究,主要從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提出的歷史背景,黨的建設的目標任務,黨的建設的地位作用,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黨的建設的思維方法,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武裝斗爭之間的關系等維度展開論述。研究成果或遵循“背景—內容—啟示”的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書寫框架,或沿著“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論證邏輯鋪展《發刊詞》中的黨建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就全國黨建研究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深入研究黨建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構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1]。進一步來講,黨建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點領域,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時代訴求下,亟待完成建構黨建領域“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2]的時代使命。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將毛澤東《發刊詞》置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和中國自主的黨史黨建知識體系的宏闊視域中,探討《發刊詞》所蘊含的黨的建設的基本思想及時代價值。
一、《〈共產黨人〉發刊詞》蘊含的黨的建設基本理論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是一個構成要素多元的理論系統,涉及黨建目標、黨建原則、黨建方針、黨建主線、黨建布局、黨建路線、黨建方法等諸多內容。
(一)黨的建設目標
黨的建設目標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的方向依循和行動指南,回答的是“建設什么樣的黨”的問題,是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辛探索中不斷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調整、完善黨的建設目標,力求實現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1922年,在黨的二大制定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我們黨根據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以及黨成立后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提出了黨的建設目標,即“組成一個做革命運動的并且一個大的群眾黨”[3]。雖然這一時期黨還未形成對于自身建設目標的系統化闡釋,但也表明了建黨之初對“建設什么樣的黨”的基本認識。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隨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且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日益強化,“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新形勢呼喚黨的建設作出相應的調整。在此背景下,《發刊詞》將黨的建設目標定位為“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4]602,這既是適應中國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也是符合中國共產黨自身發展規律的現實需求。“全國范圍的”強調的是黨在空間范圍內的建設目標,即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群眾黨”建設目標的基礎之上已經走出初期時相對狹窄的圈子,變成全國性的大黨;“廣大群眾性的”強調的是黨在階級基礎和價值立場上的建設目標,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這一點是對黨的二大提出的黨建目標的繼承與發展;“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強調的是黨在建設成效上的目標,同時明確黨的建設的工作布局主要是思想建設、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布爾什維克化”強調的是黨在本質屬性上的建設目標,著眼的是將俄國布爾什維克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和中國共產黨建設實際相結合。可以說,《發刊詞》提出的黨的建設目標是我們黨成立以來第一個系統、完備的黨建目標,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黨的建設布局
黨的建設布局是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具體抓手和實體支撐,強調黨的各項建設在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中構成黨的建設的整體結構和總體樣貌,回答的是“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在《發刊詞》中,基于黨建目標中“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表述以及毛澤東總結十八年來黨的建設階段性特征時對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的強調,表明《發刊詞》文本著重關注黨建布局中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等三個方面。在黨建布局中,思想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內容。思想建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建黨原則,列寧指出“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上的統一是沒有意義的”[5]。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針對紅軍隊伍中存在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提出通過加強教育的方法予以糾正。在《發刊詞》中,毛澤東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尤其是使新黨員受到教育,充分體現我們黨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自覺,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結晶。注重黨的政治建設是毛澤東黨建思想的特色。1938年4月,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開學典禮上對青年提出“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6]的要求。政治屬性是政黨的第一位屬性。政治建設在黨建布局中處于核心地位。黨的政治建設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身建設的核心議題,黨的政治路線直接影響并決定黨的政治建設的方向和效果。在《發刊詞》中,毛澤東要求全黨在政治上經受住考驗,掌握正確的政治路線,正確地處理與資產階級、武裝斗爭之間的關系,具備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組織建設在黨建布局中具有實體性地位,是黨的各項建設的依托。1938年10月,毛澤東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4]526,這一重要判斷為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發刊詞》在黨的組織建設方面,要求新組織進一步實現“廣大群眾性的”目標,老組織則要實現組織上的進一步鞏固和布爾什維克化。
(三)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
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的標識性成果,是《發刊詞》中黨建理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史上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7],凸顯了這一理論的原創性貢獻。
毛澤東在《發刊詞》中強調:“十八年來,黨的建設過程,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過程,是這樣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系著,是這樣同黨對于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之正確處理或不正確處理密切地聯系著的。”[4]605同時,毛澤東指出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黨就能也才能更正確地處理黨的政治路線,更正確地處理統一戰線問題和武裝斗爭問題。這充分表明黨的政治路線與黨的建設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同頻共振的辯證關系。這一理論立足馬克思主義政黨綱領學說,同時將其與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歷史經驗相結合。黨的政治路線是一定時期內黨為實現特定的政治任務所采取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理解黨的政治路線首先需要明確黨的綱領和政治路線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認為有一個明確的綱領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綱領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8]。黨的綱領是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是否完備、成熟的重要指標,黨的政治路線是一段時期內將黨的綱領付諸實踐的行動路線,是一定時期內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根本的和管總的。毛澤東指出:“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9]具體來看,毛澤東在《發刊詞》中將黨自1921年成立至1939年的這段時期劃分為黨的幼年時期、土地革命戰爭階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階段。在黨的幼年時期,在其初期和中期由于執行的是正確的政治路線,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是在這一階段的末期,由于右傾機會主義的路線錯誤導致革命遭到失敗。在土地革命戰爭階段,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取得重大進步和成就,但由于“黨的領導機關的一部分人,沒有能夠在這一整個階段中掌握住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4]611,黨在這一階段遭遇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給黨的事業、黨的建設造成了嚴重危害。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階段,正是經歷了對前期失敗的反思與經驗總結,毛澤東對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認識更為深刻。
(四)黨的建設方法
黨的建設方法是認識、分析和解決黨的建設問題的正確思路和觀點,是黨建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注重運用科學方法管黨治黨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要求。《發刊詞》首次提出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而面對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解決“船”和“橋”的問題。
在《發刊詞》中,黨建方法體現在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思維等方面。在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方面,毛澤東切實地將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實際有機結合,準確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一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統一戰線”,二是“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裝斗爭”[4]604,這是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中沒有的,是把握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的基本點。并且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指出一部分同志跌入機會主義泥坑的關鍵原因,在于缺乏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統一的規律的準確把握。在堅持問題導向方面,《發刊詞》聚焦十八年來各階段中黨建存在的問題,科學分析問題本質,準確把握問題癥結,積極探索問題的解答方案。從黨在幼年時期面臨的黨組織不鞏固,黨內混入不少投機分子,到土地革命戰爭階段遭受“左”傾機會主義的危害,再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階段存在的新黨員教育與新組織鞏固問題、老組織的進一步布爾什維克化問題,毛澤東直擊這些問題生發的癥結,即在于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認識程度和掌握程度不足,彰顯了毛澤東黨建思想的鮮明問題導向。在堅持系統思維方面,毛澤東在《發刊詞》中富有創造性地將黨的建設視為一個“偉大的工程”,而偉大工程建設具有明顯的時間周期長和工作難度大等特征,需要系統思維才能建好。在《發刊詞》中,毛澤東沒有將黨的建設視為一項獨立的活動,而是從中國革命的大系統中審視黨的建設,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的局部,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又是黨的建設的局部,注重從整體上把握黨的建設和中國革命進程。
二、《〈共產黨人〉發刊詞》中黨建思想的顯著特征
延安時期是我們黨思想理論和作品風格完整形成的時期,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作的一個高峰期和繁榮期,諸多黨建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和話語創新具有開創意義和集成意義。《發刊詞》是總結黨自身建設經驗的代表性文獻,彰顯了毛澤東黨建思想的多維特征,這些特征對于今天推進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時代化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黨的建設視域的拓展性
黨的建設從來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的“自轉”,而是為了實現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目標而開展的。毛澤東在《發刊詞》中將黨的建設置于中國革命的大背景中,在充分結合當時國際國內的整體形勢下,將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武裝斗爭相結合進行審視,展現了黨的建設視域的拓展性。
“中國共產黨的黨的建設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同資產階級聯合又同它斗爭的中間發展起來和鍛煉出來的”[4]608,其中這種聯合就是統一戰線,斗爭就包括武裝斗爭。毛澤東深刻指明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鍛造強大政黨的必經環節和重要方面。在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的關系中,一定時期內與資產階級的聯合會促使黨的前進發展,在這種聯合中作堅決的嚴肅的斗爭,才不會同時使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遭到瓦解,且“如果我們黨在被迫著同資產階級分裂時不同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嚴肅的武裝斗爭,同樣黨也就會瓦解”[4]608-609。在黨的建設與武裝斗爭的關系上,毛澤東認為基于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戰爭中積累的武裝斗爭經驗,在所處的抗日戰爭階段,“到目前為止,我們黨的政治路線和黨的建設,是密切地聯系于這一斗爭形式的”[4]609。在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上,毛澤東認為:“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4]613可見,只有將黨的建設與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密切聯系,才能準確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黨的建設。毛澤東的系列論述深刻表明黨的建設成效深受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影響,也體現了《發刊詞》中毛澤東黨建思想分析視域的拓展性。
(二)黨的建設話語的豐富性
黨的建設話語是黨的自身建設與內部治理的思維理念、內容范疇、模式特征與演化規律等方面的言語表達與話語呈現,是外界辨識黨的建設自身特色與獨特優勢的符號載體。
《發刊詞》誕生于中國共產黨黨建話語面臨多重考驗的境遇之時。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由于短時期內黨員數量急劇增加,一些異己分子和投機分子趁機入黨,使黨的先鋒隊性質受到損害,亟須構建馬克思主義黨建話語以提升新黨員的無產階級意識。在國共關系上,這一時期國民黨肆意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散布謠言污化歪解中國共產黨,限制共產黨人的思想、言論和行動,為此中國共產黨必須在意識形態交鋒和話語挑戰中建構和傳播自身的話語和理論。《發刊詞》通過建構以“反對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綱領、政策、思想、實踐等等看做一樣的東西”[4]607為標識的政治性話語來保持黨的政治身份的獨立;構建以“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完全的統一的理解”[4]612為標識的思想性話語來提高全黨思想理論水平;構建以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黨的幼年時期”為標識的通俗性話語來提高黨建話語的傳播效度;構建以“現在的環境是復雜得多,現在的任務是艱巨得多了”[4]603為標識的時代性話語來明確黨的建設的時代要求。可見在《發刊詞》中,我們黨建構起符合自身實際和發展需要的嶄新黨建話語體系。
(三)黨的建設標準的明確性
黨的建設標準決定黨的建設質量,有什么樣的黨的建設標準就會有什么樣的黨的建設質量,只有高標準的黨的建設才會有高質量的黨的建設。百年來,我們黨始終注重自身建設標準和建設質量,以黨的建設高標準和嚴要求提高管黨治黨水平。雖然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未明確提出“黨的建設標準”“黨的建設質量”這類概念,但是在其黨建思想中已有鮮明的注重黨建標準和黨建質量的具體內容。
在《發刊詞》中,毛澤東形容我們黨已經成為從狹隘圈子里走出來的“全國性的大黨”,但數量、范圍上的“大”并不等于建設質量上的“高”,大批新的黨組織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還未得到有效的鞏固是我們黨在這一時期面臨的突出問題。王稼祥在1939年8月25日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鞏固黨的決定》一文中指出,“某些地方黨部為追求新黨員的數目字,便進行所謂發展黨的突擊運動”,“糾正追求數目字與采用突擊方式的錯誤,只求精不求多”[10]579-580。毛澤東通過系統回顧中國共產黨十八年來的建設經驗,明確了黨的建設中的標準問題。在黨的組織建設標準上,黨組織的鞏固程度、純潔程度、規模大小以及黨的中堅骨干的堅強有力程度等是衡量黨的組織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在黨的思想建設標準上,思想路線的正確程度、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程度、黨員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統一的理解程度等是衡量黨的思想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在黨的政治建設標準上,政治上的堅定程度、政治路線的正確程度、對敵人的政治警覺程度、抵御政治風險的能力等是黨的政治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這些黨的建設標準對于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世界上最強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依然具有強烈的指導性。
(四)黨的建設載體的實體性
黨的建設需要有專門的載體以實現黨的理論普及和進行思想教育。《共產黨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主辦的專門用來加強黨建的黨內理論刊物。這種專門性體現在延安時期我們黨在加強原有報刊建設的同時創辦了大量新報刊,其中新刊物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辦刊的宗旨愈加準確、明晰,例如:《中國工人》的定位是“成為教育工人、訓練工人干部的學校”[4]728;《中國婦女》的發刊詞強調“希望《中國婦女》成為全國婦女同胞的喉舌”[11];《八路軍軍政雜志》的創刊意義在于“提高八路軍的抗戰力量,同時也為了供給抗戰友軍與抗戰人民關于八路軍抗戰經驗的參考材料”[10]1。
出版一個黨內刊物是我們黨在延安時期很早就計劃開展的工作,特別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險日益嚴峻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性大黨之際,出版黨內刊物便成為必然之舉。作為“專門的黨報”和黨內刊物,《共產黨人》在幫助進行黨的建設方面發揮了實體性和依托性的重要作用。正如《發刊詞》對《共產黨人》的定位是“幫助進行這件偉大的工程,不是一般黨報所能勝任的,必須有專門的黨報”[4]602,因此,《共產黨人》通過譯介和傳播經典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刊載中共中央關于黨建的文件和理論文章,不斷傳播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成果。《共產黨人》第六期刊載《〈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參考書目》,第十八期刊載毛澤東撰寫的《沒有調查者沒有發言權》,第二期、第四期分別刊載李維漢(又名羅邁)的《論黨的組織結構與民主集中制》、《論黨內鐵的紀律》,等等。顯然,《共產黨人》已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提高自身理論修養、實現理論武裝、推進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的重要傳播媒介。
三、《〈共產黨人〉發刊詞》中黨建思想的時代價值
經典文獻的價值在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蘊藏在經典中的思想寶藏總能以火炬的形式出現進而給人以啟迪,并照亮現實、引領未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立足于新時代新征程場域重新審視《發刊詞》,可以發現其中黨建理論的開創性和科學性對于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時代化仍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一)為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奠定理論基石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黨史黨建領域的重要課題。將《發刊詞》置于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加以審視,可見這一經典文獻在構建黨建理論體系上具有的開創性意義。《發刊詞》明確提出黨的建設目標、黨的建設布局、黨的建設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系、黨的建設方法等理論,初步建構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的框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以“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為邏輯主線,明確了黨的建設的原則、方針、主線、布局、要求和目標。新時代黨的建設目標是“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12]48,這一重大論斷深刻體現了對毛澤東《發刊詞》中黨的建設目標的守正與創新。新時代黨的建設布局是“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12]48,這與毛澤東在《發刊詞》中強調的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和組織建設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此外,“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13]是發展中國自主的黨史黨建知識體系的關鍵,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明確提出了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這一標識性概念,至今已發展成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一提法,將黨的建設視為“偉大的工程”加以推進既是一項重大的思想創造,又是一個關鍵的概念創新。
(二)為加強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貢獻有益經驗
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占據主導位置。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需從毛澤東《發刊詞》中關于黨的政治路線與黨的政治建設之間關系的論述中汲取經驗。革命戰爭年代黨的政治路線體現為對統一戰線問題和武裝斗爭問題所采取的總體性方略。之所以說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主要在于這一時期我們黨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發刊詞》凝練了黨的政治路線與政治建設之間的互動關系:正確的政治路線是黨在政治上鞏固與發展的前提,黨只有在政治上愈加鞏固與發展才會更正確地制定黨的政治路線。以此為基礎,在黨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治路線,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在理論上不斷完善。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以“講政治”的途徑落實黨的政治路線,“我們搞現代化建設,中心任務是發展經濟,但是必須有政治保證,不講政治、不講政治紀律不行”[14],江澤民同志的這一論斷深刻彰顯了政治路線與政治建設之間的關系。進入新時代,黨的政治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15]。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政治建設更需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謀劃和推進,從黨的政治路線出發,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過程中自覺同黨的政治路線對標對表,堅決同一切違背、歪曲、否定黨的政治路線的言行作斗爭。
(三)為鍛造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提供歷史樣本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鍛造的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寶貴經驗一直具有可借鑒的時代價值。1937年4月,《中共中央告全黨同志書》特別強調:“新的形勢更要求我黨同志迅速的徹底的轉變我們過去的斗爭方式與工作方法,學習與創造新的斗爭方式與工作方式,以適合于目前的新環境。”[16]《發刊詞》產生于抗日戰爭時期,全黨面臨大資產階級投降派和頑固派的打壓迫害環境,中國共產黨受到思想上“被溶解”的危害,政治上組織上“被取消”的危險,斗爭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在此復雜危險的背景下,毛澤東通過《共產黨人》創刊契機向全黨全國展現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在敢于斗爭的精神上,《發刊詞》是一部喚起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宣言書,為了達到抗日勝利目標,號召“全體黨員、黨的干部、黨的各地各級組織實行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斗爭”[4]613。在善于斗爭的本領上,《發刊詞》要求全黨要掌握靈活的斗爭形式。《發刊詞》指出共產黨在與資產階級的聯合時,采取的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斗爭形式,在被迫著同資產階級分裂時,就采取武裝斗爭的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作為“三個務必”的重要內容,凸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的政治警醒和戰略自覺。當下國內外風險挑戰疊加交織,要求中國共產黨充分意識到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以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為斗爭的大方向,永葆敢于斗爭的精神,選擇科學合理的斗爭方式,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在斗爭中把握歷史主動,不斷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
(四)為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供精神動力
《發刊詞》具有鮮明的自我革命精神,是新時代持續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歷史滋養。《發刊詞》在分析黨自身存在的問題時具有明顯的問題意識和導向意識,對新時代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我革命本身就是對著問題去的”[17]。《發刊詞》中鮮明的問題意識體現在,因黨內混入一些投機分子而要進行黨的自我凈化、因新黨員人數眾多而要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的自我完善、因保持黨的布爾什維克化而要進行與錯誤路線作斗爭的自我革新、因環境更復雜任務更艱巨而進行進一步教育的自我提高等方面。這些均是針對革命形勢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而進行的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自我革命行動,對于當下以偉大自我革命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具有指導意義。《發刊詞》直指中國共產黨自身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與短板,強調在革除自身病癥基礎上推進黨的建設和領導革命事業,這昭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靶向診療”,將反腐敗作為最徹底的自我革命,統籌推進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清除毒素、修復肌體、健全機制、提升能力的“破立并舉”中釋放黨的自我革命的強大合力,確保百年大黨長盛不衰、風華正茂。
(五)為破解大黨獨有難題創設經典范例
延安時期既是我們黨領導革命事業從低谷走向高潮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黨從局部范圍的黨走向“全國性的大黨”[4]612的關鍵階段。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指明,在成為全國性大黨后,黨面臨“大批的新黨員還沒有受到教育,很多的新組織還沒有鞏固”[4]612的難題。這些難題必然會破壞黨的團結統一,甚至妨礙黨領導的革命事業的勝利。因此,我們黨通過有針對性地進行整風運動、建立請示報告制度、堅決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等一系列行動破解難題。我們黨始終對自身面臨的難題有清醒的認知,行進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方位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大也有大的難處”[18],“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19],這些重要論述鮮明昭示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于解決自身獨有難題的深切憂患與高度自覺。現階段,需以解決大黨獨有難題作為政黨自身治理的重點,把握難題的表現形態、發生頻度、主要危害,找準破解方案,以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為總抓手,加強自我監督、防止權力異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力求在解決自身獨有難題的同時為世界政黨治理和政治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就全國黨建研究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深入研究黨建理論和實際問題 為構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N].人民日報,2016-03-24(1).
[2]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3]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一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2.
[4]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列寧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7.
[6] 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7]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12-27(2).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9]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3.
[10]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1] 發刊詞[J].中國婦女,1939,1(1):3.
[1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14]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86.
[15]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16]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四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70.
[17]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591.
[18]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3.
[1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3.
\"Preface to 'The Communist'\":
The Foundation Work of the Marx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 in China
LI Jinling
(School of Marxism,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Preface to 'The Communist'\", published by Mao Zedong in 1939 is the foundation work of the Marx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 in China , contains rich Marx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 thought. This text is examined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arx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 which contains the goal of Party building,the layout of Party building,closely linking of Party building with the Party's political line and the methods of Party building. The Party building thought in \"The Communi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ansion of the vis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the richness of the Party building discourse,the clar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standards,and the ent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carrier. In the new era and on a new journey,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Party building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preface is a necessary move to fully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thought on Party build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arty building with Marxism adapting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 of times,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forging the fighting skills of the whole Party,promoting the Party's self-reform,and solving the unique problems of the Party.
Key words: Mao Zedong;\"Preface to 'The Communist' \";Party building theory;Party building goal;
Party building layout
[責任編輯:倪大兵,夏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