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身體運動方式,它根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既有良好的健身修性的健康價值,又充分體現了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等中國哲學思想,是中華武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2020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可見太極拳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正成為我國文化輸出強有力的代表之一。而學校不僅是太極拳傳播和發展的主要陣地,更是太極拳人才培養的核心要地。因此加強學校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提高學校太極拳教學質量,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對于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也有著深遠的意義。然而在當前西方體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學校體育教育背景下,學校太極拳的教學仍然面臨諸多困難。
一中學太極拳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太極拳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邊緣化位置
自近代以來,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民族體育項目不斷被弱化,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一直被西方體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雖然太極拳是中國傳統體育的典型代表之一,但至今太極拳進入中學體育課堂仍然是鳳毛麟角。一方面,根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的要求,高中體育課程包含“必修必學”和“必修選學”兩個部分,而太極拳僅僅是六大“必修選學”系列中“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類項目”中的一個小項,作為課程內容,太極拳處于邊緣化位置。
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體育項目,太極拳動作復雜,要領抽象,難度較大,不僅要求教授者具備良好的體育教學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太極拳素養,能在理論、技能和文化等多方面給予學生引導。而實際上,中學體育教師多數是以籃球、田徑等西方體育項目為主,缺乏太極拳的專項訓練,一定程度上很難勝任太極拳的教學任務,其主觀上并不會主動選擇太極拳,只有極少數武術專項熱愛太極拳的體育教師才會將太極拳納入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再加上中學生普遍更熱衷于主流的球類運動項目,對太極拳缺乏認識和興趣,從而最終導致了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很難在中學體育課堂占有一席之位。
(二)學生對太極拳認知的片面化
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武術中影響最廣的拳種,廣泛被學生所熟知。但多數學生也只是知太極拳之名,不知太極拳究竟之內涵,更缺少太極拳的親身習練體驗,導致學生對太極的理解是比較淺顯和片面的。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和調查發現,學生對太極拳的認知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基于現實中公園太極的印象,認為太極拳動作緩慢,運動強度低,是老年人專屬的運動項目,心理上對太極拳是輕視與不屑的,且持這類觀念的學生占大多數。另一種則是受武術影視作品影響,認為太極拳動作瀟灑飄逸,富有武俠氣概,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可見,學生對太極拳的理解主要源自于外界的影響,停留在認知層面,嚴重缺乏實踐上的太極拳體驗。這與學校體育很少教太極拳直接相關,學生沒有機會科學的認識和習練太極拳,只能通過生活、影視等途徑被動認識太極拳,而這種認識方式卻很難窺視太極拳的全貌,甚至會誤導學生。比如認為太極拳屬于老年拳的這類學生對太極拳毫無興趣,排斥體育課上教授太極拳。而對太極拳充滿俠義想象的學生,在真正練習太極拳動作后卻發現與想象中的太極拳相去甚遠,難免失望。而如果沒有抓住學校陣地和青少年群體基礎,那對于中國太極拳的長遠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太極拳教學內容套路化和教學方法體操化

功法、套路和技擊是太極拳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長期以來,學校太極拳教學以套路學習為主要內容,嚴重忽略了功法和技擊的教學。尤其是簡化24式太極拳,幾乎成了學校太極拳教學的全部。而過分強調太極拳的套路屬性,勢必會導致太極拳教學走向體操化,進而喪失了太極拳本身的特征。事實上,“太極操”式的教學在學校體育中隨處可見。比如教學中僅以完成某個套路學習為目標,教學方法上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為主,考核上則以學生能否完成套路演練為評價標準。如此教學使得學習太極拳與學習廣播體操幾乎無異,學生甚至很難分得清是在學太極拳還是在學太極操。所以,這種簡單的操化式教學不僅不能傳承好太極拳,甚至會誤導學生。一方面,操化式教學單調乏味,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不足,實際教學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操化式教學僅停留在動作上,很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太極拳的技擊特征與文化內涵,無法讓學生對太極拳形成正確的認知。可以說,操化式教學僅把太極拳視為一個體操類項目,完全參照西方競技體育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沒有考慮到太極拳本身獨特的運動特點和文化特征,導致太極拳教學只有太極拳之形,沒有太極拳之味,與學生對太極拳的期待和向往相去甚遠。
二、中學太極拳教學的紓困對策
(一)提高學校對太極拳的認識和重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而太極拳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無疑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從培養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高度看,學校應給予太極拳教學必要的重視和支持。比如積極開設太極拳課程,組建太極拳訓練隊或社團,大力支持太極拳競賽和表演活動,為太極拳教學和訓練提供必須的場地、人員、物資條件,做本校太極拳發展的堅強后盾。少數條件良好的學校可以重點將太極拳建設為本校特色課程,形成一校一品特色項目,充分發揮太極拳的教育意義。
(二)加強校園太極拳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能量,能對學生產生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太極拳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政元素,加強太極拳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太極拳的校園影響力,而且對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學校可以從不同的層面,采取多樣化的措施去營造良好的校園太極拳文化氛圍。首先從教學層面上要堅持普及和提高的原則,加強太極拳的教學與訓練。一方面要積極開設太極拳課程,使更多的學生能有機會切身習練太極拳。另一方面要加強太極拳專業隊或社團的建設,集中力量重點提升少部分學生的太極拳綜合素養,進而達到以點帶面,以少數學生影響多數學生的傳播效果。其次從普及宣傳層面上要加強太極拳的有形和無形的宣傳。比如在學校圖書館增添太極拳的有關書籍,使學生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太極拳;在太極拳教學場地張貼必要的太極拳宣傳標語、海報,營造良好的太極拳練習氛圍;在校園文化宣傳欄上定期更新太極拳歷史文化知識和本校太極拳競賽、表演等資訊,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之外也能隨時感受到太極拳的存在。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學校各類體育藝術表演的機會向全校師生展示太極拳,傳播太極拳文化。如此堅持不懈地做好校園太極拳文化的建設工作,不僅會對太極拳教學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太極拳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素養。
(三)夯實太極拳師資力量
太極拳教師是推動太極拳教學的主體,一所學校太極拳師資力量如何,直接制約著該校太極拳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因此中學太極拳的發展必須加強太極拳師資建設。首先學校在招聘新體育教師時,可適度向太極拳專項傾斜。當前中學體育教師的專項分布多以籃球、足球、健美操等主流項目為主,武術專項的體育教師相對較少,學校應從滿足太極拳教學和訓練的需要出發,適當增加太極拳教師的數量。另一方面,學校可積極探索與所在地區太極拳協會、太極拳家及太極拳運動員等的合作機制,通過名家講座及外聘教練員的方式讓校外優秀的太極拳師資能夠進入校園進行教學,既彌補了學校太極拳師資不足的問題,又能加深學生對太極拳的認知,擴大太極拳的影響力。此外,還應充分發揮現有體育教師的力量,對武術專項教師及少數有意推廣太極拳的體育教師進行再培訓,提高其太極拳技能和教學水平,促進更多的體育教師勝任太極拳教學。只有具備了堅實的師資力量基礎,才能讓學校太極拳教學走實走深,見行見效。
(四)制定完整且精煉的太極拳教學內容體系
單純的套路化教學內容是學校太極拳難以持久深入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旦太極拳學習變成了對太極拳套路動作的簡單比劃模仿,那么學生則很難從中體會到太極拳的樂趣和魅力,用不了多久就會喪失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太極拳的教學有必要重新審視其內容體系的完整性。太極拳作為一個武術拳種,包含了功法、套路和技擊三個部分的內容,且三者之間逐步遞進又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太極拳的功法訓練是套路和技擊的基礎,套路則是功法的藝術表現,而技擊則是太極拳實戰應用的核心。如果學校太極拳的教學僅有套路學習,缺乏功法的奠基訓練和技擊的實踐應用兩個關鍵環節,那么這樣的太極拳教學必然是片面膚淺的,且容易陷入體操化教學。因此太極拳教學內容必須滿足完整性的要求,即功法、套路和技擊都要教,從功法逐步進階到技擊。另一方面,由于太極拳技術體系龐大,既包含傳統的陳、楊、吳、武、孫不同流派的傳統太極拳,也有諸多新編簡化太極拳。體育教師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太極拳偏好進行自主選擇,但無論選擇哪一種太極拳進行教學都必須包含功法、套路和技擊的訓練。從這個角度看,教學內容的設定宜精不宜多,宜深不宜廣。因為太極拳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多少個套路動作,而是通過太極拳的學習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以及掌握太極拳的功法和用法,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得到身心的發展。
(五)調整太極拳教學策略和方法
長期以來中學太極拳教學過分注重套路學習,教學方法以示范講解為主,實踐證明其教學效果并不佳。多數情況下,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也只是能粗略掌握某個太極拳套路,與太極拳教學的預期目標大相徑庭。反思其原因,一方面是對太極拳教學目的認識不夠清晰準確,在教學策略上過分注重套路學習,忽略功法與技擊訓練。另一方面是教學方法單一枯燥,難以持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若要提高太極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首先太極拳的教學應堅持功法、套路和技擊并重的原則并最終指向技擊應用,必須將大量的教學時間用在提高學生技擊實戰能力上,而不是套路學習。這既是落實《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關于“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也是太極拳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其次要始終圍繞太極拳的八個“勁”來展開教學,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是太極拳的核心能力要素,掌握這些勁力要領是功法、套路訓練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技擊應用的基礎。因此太極拳教學應該將學生是否掌握太極拳的勁力要領以及能否進行實戰應用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一個基本評判準則。第三要遵循穩健務實的教學路徑,注重單式動作的深入學習和拓展,正如武術諺語所云“千招會,不如一招精”,避免蜻蜓點水式教學。第四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常規的示范講解之外,還應根據太極拳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積極探索自主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相互指點切磋。教學過程中多運用比賽教學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體驗太極拳的魅力。

總之,中學太極拳教學雖然面臨諸多困境,但其意義深遠。不管是從傳承和發展太極拳的角度還是從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學校和武術教師都應該堅定信念,勇擔使命,不斷克服困難,扎實做好太極拳的教學和推廣工作。
(作者單位:廣州市鐵一中學。本文為2025年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2419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