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名參加演習的士兵走失,悍然發動“七七事變”。駐守宛平城、盧溝橋的中國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在吉星文團長率領下奮勇抗擊日軍。自此,中國拉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吉星文生于1908年,河南扶溝人。他是西北軍名將、抗日愛國將領吉鴻昌的遠房族侄,并在其影響下,立志報國,十四五歲即加入西北軍。
吉星文上過師范學校,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且自幼練習武術,身體魁梧健壯。這樣的個人條件,在舊時軍隊中稱得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加入西北軍后,吉星文表現突出,很快被提拔為排長,20歲即任營長。
吉星文任連長時,西北軍正在陜甘一帶活動。當地人煙稀少,部隊補給困難,有時一個星期都找不到糧食。吉星文非常愛惜士兵,偶爾找到一些野物,先給病號吃,其次是普通士兵,最后才輪到自己。部下對他極為愛戴。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二十九軍大刀隊血戰喜峰口,以劣勢裝備痛擊日寇,威名傳遍全國。時任二十九軍營長的吉星文手持大刀親自上陣,與士兵一同浴血奮戰,殲敵300余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9個月后,年僅25歲的吉星文升任二一九團團長。
1936年初,冀東偽政權派出偽軍3000余人,經過昌平、南口,到平西齋堂企圖建立“冀西防共自治政府”。時任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得知消息后,要求吉星文團前往剿滅。
接到命令后,吉星文立即帶領隊伍跑步前進,經過幾小時激烈戰斗,俘虜偽軍1600余人,并活捉漢奸寧雨時和數名日軍顧問。
1936年6月,吉星文進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教育班第五期深造,經過一年學習,返回部隊。
當時,日軍一步步侵略蠶食,控制了北平(今北京)南、北、東、西北等方向,唯有西南方向的盧溝橋還掌握在二十九軍手中。這座古橋是北平與外界保持聯系的交通命脈,一旦被敵人掌握,北平即成為一座孤城。保衛盧溝橋及二十九軍后路安全的重任,落在了吉星文肩上。
吉星文將團部設在距盧溝橋約2公里處,受訓結束返回后,立即到各營巡視。來到駐守宛平城的三營金振中部時,他要求該營保持高度警惕,隨時準備戰斗。為應對突發情況,他未雨綢繆,下令在宛平城西門內緊挨著三營營部設立臨時團部,專門派出一名參謀和幾名傳令兵駐守在那里。
彼時,日本不斷向華北增兵,氣焰咄咄逼人。1937年夏天,日軍駐豐臺部隊在宛平、盧溝橋附近頻繁演習,有時竟逼近宛平城墻,模擬攻城,意圖非常明顯。這令吉星文團官兵極為憤怒。
7月6日,日軍駐豐臺部隊要求通過宛平城到長辛店演習,遭到守軍拒絕,雙方隔城相持十幾個小時。7日,日軍繼續在附近演習。當晚10時40分左右,日軍借口聽到步槍射擊聲并走失一名士兵,污蔑系中國軍隊所為,要進入宛平城搜查。吉星文當場拒絕,同時要求守軍營長金振中嚴密戒備,由警察在城中代為搜尋失蹤的日軍士兵。
8日凌晨,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電話通知吉星文,日軍要強行派部隊進城檢查,否則立刻包圍宛平。二一九團要嚴密戒備,隨時準備應戰。隨后,吉星文向金振中下達命令:絕不允許日軍進城;日方如果動用武力,堅決反擊;守土有責,絕不退讓,放棄陣地者,軍法從事。
凌晨5時許,日軍向宛平城發動猛烈攻擊,吉星文立即下令堅決還擊。盧溝橋事變就此爆發,英雄團長吉星文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
戰斗爆發不久,吉星文即騎馬疾奔至宛平城,親臨一線指揮。進城后剛下馬,還沒來得及聽匯報,他就被敵人彈片擊中額頭,所幸受傷不重,稍作包扎后,即與金振中商討敵情、排兵布陣。
8日上午,日軍向龍王廟及平漢鐵路橋發動進攻。駐守在那里的二一九團官兵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死傷180余人。日軍占領了龍王廟和平漢鐵路橋東陣地,同時猛攻宛平城東門。二一九團官兵奮勇殺敵,連續3次打退日軍。黃昏前后,日軍停止進攻。
當晚,吉星文決定組織大刀隊對日軍展開夜襲。他親自挑選了一支數百人的敢死隊,隊員每人配備步槍1支、大刀1把、手榴彈2枚,趁著夜黑殺入敵陣。經過3個多小時的白刃戰,他們全殲占領平漢鐵路橋的日軍,收復失地。
12天后再談及這場戰斗,吉星文說:“當時士氣悲憤,簡直要瘋狂,若再不下令沖出城去,士兵們個個要自殺了。當沖鋒夜襲時,喊殺之聲,可聞數里,有的士兵,嫌跑路太慢,從城墻上躍身殺入敵陣。肉搏時都用的大刀,步槍大炮簡直舍而不用,手起刀落,把日軍殺得望風披靡……我們早已抱城亡與亡、城存俱存的決心,日軍休想花極小的代價,而極大的收獲!”
盧溝橋頭抵抗侵略的槍聲,振奮了所有中國人的心。全國上下斗志昂揚,以發表通電、捐款捐物、組織慰問團等各種形式支援二十九軍抗戰。吉星文成為國人眼中的民族英雄,其大幅戎裝照被刊登在各大報刊頭版。
日軍久攻宛平城不下,便開始玩弄陰謀伎倆,表面提出與冀察當局進行談判交涉,暗地里調兵遣將,準備更大的軍事行動。南京國民政府一方面進行備戰,一方面同日本政府進行交涉,企圖通過外交等途徑和平解決。
7月24日,吉星文致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再次表達抗戰到底的決心:“現在靜待當局諸公和平交涉。在此未獲圓滿解決之前,星文等只有抱定犧牲到底之決心,荷槍實彈,以待誓與盧城共存亡,決不以寸土讓人。”
兩天后,日軍對平津地區發起總攻。二十九軍倉促應戰,很快全線崩潰,被迫撤離宛平城,盧溝橋淪入日軍鐵蹄之下。
1937年9月,吉星文因盧溝橋抗戰有功,升任三十七師一一〇旅少將旅長,榮膺四等寶鼎勛章,后率部參加津浦鐵路線作戰。
1938年5月,吉星文率部前往安徽宿縣,攔截向蒙城進犯的日軍,以一旅之眾阻擊日軍一天一夜,史載“雙方傷亡慘重,橫尸盈野,皆大刀肉搏所致也”。戰后清點人數,該旅陣亡軍官50余人、士兵1300余人,傷者不計其數。
吉星文目睹如此慘狀,放聲大哭,突然拔出手槍,準備自殺。幸虧副官眼疾手快,一把抱住他奪下手槍。吉星文悲痛欲絕,兩天不吃不喝不說話。
事后人們才得知,正是由于吉星文率部血戰,給參加徐州會戰的國軍大部隊贏得了寶貴的撤退時間。吉星文因此升任七十七軍一七九師師長,榮獲甲種一級勛章。此后,他又率部轉戰湖北等地,參加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
歷經8年苦戰,吉星文和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戰勝利。史載,吉星文“公而忘私,不以家室為念,能與士卒共甘苦,冒險犯難,皆甘之如飴,故所向有功”。
編輯 蘇睿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