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退休金,父母養老沒有安全感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的父母都有退休金嗎?如果沒有退休金,身為兒女又是如何規劃父母的養老呢?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有沒有退休金的養老生活,差別還是蠻大的。有網友分享,自己的舅舅和姨夫,年輕時都曾在國有工廠工作。后來又都選擇回到老家務農。在十幾年前,他們當地出了一個政策:但凡在國有工廠注冊過的員工,只要一次性補繳3萬元,等退休后就能按月領取養老金。網友的舅舅聽說后,馬上掏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又借了點錢,完成補繳。
姨夫卻拒絕補繳,還念叨舅舅太傻。當時他們都還年輕,感受不到“有沒有養老金”的差別。但如今,同樣是生活在農村的70歲老人,兩人的生活質量卻天差地別:舅舅每月拿著2000多元的退休金,能保證自己吃穿不愁。反觀姨夫卻要靠撿破爛和兒女接濟為生,導致全家都經濟緊張、精神焦慮。
因此網友感慨:“父母有沒有退休金,會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退休金,意味著穩定的現金流。不論多少,在當下都意味著全家多一份安全感。否則帶給子女的,往往是經濟與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相信在我們身邊,類似的故事也不少見。很多生活在小地方的父母,可能年輕時因為政策原因或信息閉塞無法交社保;又或是因為貧窮,交不起社保;還可能因為“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認為自己需要養老金的保障,所以“不屑”交社保。如此種種,導致他們在本該享清福的年紀,卻反而陷入了沒有收入的不安全感里。即便有一定的積蓄,但錢畢竟花一分少一分,也很難抗風險。焦慮,很難避免。處境好一些的,還可以外出打零工貼補家用。處境差一些的,經濟壓力就全落在子女身上了。
可現在哪個子女的日子又好過呢?誰不是被房貸、車貸、孩子的教育費用、日常的吃穿用度追著跑?能給父母的錢太有限,但看到他們日子過得不好,又心里難受。著實左右為難。
即便兒女養得起,父母也會有焦慮
不過,即便孩子的經濟能力足以讓父母安享晚年。沒有退休金,還是會帶給不少父母焦慮。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網友小林的父親因為腰傷加劇,被醫生“勒令”休息,被迫放棄打零工的生活。失去收入的父親,因為沒有退休金,只能靠兒子贍養。漸漸地,父親性格就變了:以前總是處處指責兒子的生活習慣,現在通通都不說了;以前說話總是一言堂,現在卻開始小心翼翼,很少反駁兒子的想法;以前會責備兒子帶全家去旅行是“浪費錢”,現在則夸兒子“懂事了”。
從“頻頻指責”到“不斷認可”,父親的“巨變”被小林覺察出似乎有些討好意味。直到母親意外受傷住院,父子倆才有機會敞開談談。
之前由于父親怕費錢,始終不同意母親買個家用梯去打掃高處的衛生。這就迫使母親只好一直踩著幾個舊箱子做家務。后來有次不小心踩空了,就意外摔傷了。在得知母親受傷的原因后,小林對著父親大發雷霆,指責他為了省小錢,卻帶來了更大的麻煩。面對兒子的憤怒,父親則像個犯了錯的孩子,手足無措,小聲地解釋著:“和你一起生活后,不敢在飲食上省錢,只好在其他地方省。沒想到會發生意外……”
看到父親的恐懼,小林想起小時候害怕犯錯被責罵的自己,瞬間心軟了,便詢問父親為何變得如此小心翼翼。
“我現在不賺錢了,怕以后你不管我們,所以不敢惹你生氣。”這句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小林的心。
在他看來,養老并不困難:父母每年在農村的地租能緩解一部分生活壓力,他們又有農村合作醫療,也不擔心生病住院的費用。除此之外,自己的經濟能力足以保證父母的日常開銷。
但父母不是這么想的。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退休金,無法在經濟層面幫襯小林。現在物價上漲嚴重,他們的衣食住行,必然會增加兒子的經濟負擔。如今兒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兩位老人總感覺自己是“外人”,很難完全融入。要是他們只增加兒子的負擔,卻不提供任何價值,保不準哪天就得被迫離開。他們年紀大了,衰老和生病很難避免。萬一惹孩子不高興了,以后自己生病時,沒人陪伴和照料,那該怎么辦?
想到這里,小林突然明白了:父母看似是焦慮沒有退休金,根源其實是對老無所依的恐懼。不論經濟還是生活上,子女是他們僅剩的依靠,所以更怕拖累了子女。
順其自然,尊重父母的命運
當父母沒有養老金已成事實,唯一重要的,是我們身為兒女能做什么,來讓他們的養老生活更舒適一些?這里準備了4條建議:
1.補繳養老保險
如果父母之前沒交社保,可以為他們補交“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該政策規定:只要累計交滿15年,到了60歲就能領退休金。且可以一次性補繳。各地的補繳規定有差異。具體的“能不能補”“怎么補”“補完能領多少錢”等,可以打12333咨詢。
2.鼓勵父母去找點事做
當父母年老,失去收入時,很容易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我們可以鼓勵父母找點事做。無論是愛好還是零工,讓他們在做事中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
例如前文的小林父親在腰傷痊愈后,堅持要外出打工,怕拖累兒子。小林原本覺得父親是“沒苦硬吃”,應該留在家里享清福,但后來才明白:父親想要盡自己的責任,想要力所能及地多保護、照顧、幫襯兒子。于是小林幫助父親擺了個水果攤。雖然利潤微薄,但投入不大,又讓父親有事做、有錢賺,還不會累壞身體。兩全其美。
除此之外,一些不太辛苦的家務不妨留給老人。讓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除了讓他們有事做,子女的肯定與稱贊同樣是很重要的。多說些好話,就能讓父母覺得:即便我們長大了,依然離不開他們。
3.多和父母溝通
上一輩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求。他們有“老無所依”的恐懼,卻可能用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來掩蓋:例如“非要外出打工”,又或是“催兒女生孩子,這樣我就能幫帶小孩”等來轉移焦慮。
而父母真正的“痛點”,需要我們多和他們溝通,才可能探明。盡管子女的安慰,很難真正緩解父母的焦慮,但至少我們嘗試去理解,會給他們多一些的安全感。
4.順其自然,尊重父母的命運
每個子女的條件不同,也可能遇見經濟和精神都很難幫襯父母的情況。那不如就盡自己所能,然后順其自然,尊重父母的命運吧。
一個好的晚年,不僅要靠個人的勤勞與努力,也離不開制度的保障,和不生大病、不遇意外的運氣。愿我們都有足夠的勇氣與智慧,去改變能改變的,接受所有不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