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結婚后不到一年,我媽宣布,她的人生“任務”已經完成了,果斷和我爸提出了離婚。至此,父母長達33年的婚姻即將走向終點。但距離我媽真正拿到屬于她的自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對于我媽的決定,我既意外,又覺得是情理之中。意外的是,我媽在長久的婚姻中,曾提過很多次離婚,最后總是不了了之,“離婚”快變成她的口頭禪了。
情理之中的是,身為女兒的我結婚這件事,對她來說確實算是“完成任務”,而我的年紀已經大到她不用拿“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作為借口維持這段婚姻了。
01
在我爸媽的婚姻里,主線任務似乎就是爭吵,因為瑣碎小事、因為親戚朋友、因為各自不同的處事風格,沒完沒了地爭吵。
他們生于七十年代,由共同的熟人介紹認識,處了一段時間覺得大差不差就結婚了。可真正相處下來,他們互相看不上眼,改變對方又是徒勞。年輕時的他們每天在爭吵中度過,年過50歲之后已經沒有吵的欲望,兩個人形同陌路。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同一個屋檐下生活,他們已經不會直視對方的眼睛,只是圍繞著各自的圓心在生活。
我在吵鬧中成長起來,對于他們之間是否有愛始終抱著懷疑態度。后來我越來越確定,他們之間只有相伴多年的親情。他們對抗的似乎不是對方,而是自己未完成的某種理想生活。
我也試圖在父母的婚姻中捋出一條線索,像是每位讀者在讀故事時都會做的那樣,極力想理出前因后果:他們怎么就走到了今天這步?我檢索中的記憶可能并不可靠,有的只剩零星破碎的一兩個畫面,組不成一個完整的情節,但閃過的那些畫面會讓我心碎。我爸用車鑰匙戳向我媽的手,我媽哭著咒罵我爸,他們在街頭因為賬戶里的錢嘶吼,在商場里因為意見不合大打出手……太多的碎片,回想起來都覺得可怕,兩個人的婚姻里怎么有那么多不堪直視的畫面。
上初中之前,我還認為他們還有彌合的可能。后來,我一次次地看見我媽的掙扎和隱忍,也看見過我爸因憤怒而扭曲的臉。在愛我、給我一個完整的家的名義之下,他們丑態百出,同時精疲力盡。后來,他們每次吵架時,我會重重地摔上門,然后喊:“過不下去就離啊!”這次我媽說要離婚,我堅定地持“勸分”態度。年過30歲的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身為女性面對的隱形的條條框框,在家庭、職場、社會中,女性往往要經得起更嚴苛的考量,承擔起更完美的角色。
我媽的人生,放在現在的語境里來說,就是“大女主”。從一名農村小學的老師,到遇見我爸后一起背井離鄉做服裝生意,什么苦都吃過,也確實換來了家里更好的條件。她信奉的準則是“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她憑著自己的腦子和行動力,撐起了這個家。但我爸從沒承認過她的付出,更多的是貶低和不屑。
即便我媽已經不算是傳統敘事里的妻子,她有足夠好的人緣、足夠強的賺錢能力,不需要依附別人就能自給自足,可她依然在婚姻的結構里沒有底氣。社會對女性無處不在的規訓她也沒能逃脫,她以前一直覺得凡事都要顧及丈夫的面子,保住家庭的完整比什么都重要,并且打從心底里把離婚看成一件很羞恥、很失敗的事。因此,我媽選擇離婚的節點,也是在完成了她所謂的任務之后。似乎覺得自己多忍一些時間,就能在提出離婚后少點愧疚和質疑。
02
對于我勸父母離婚這件事,身邊的親戚都說我“做女兒的太混賬了”“實在是不知好歹”。畢竟俗話說的是“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可恰恰因為我是女兒,我更清楚他們經年累月的矛盾是不可能重新黏合的,勉強在一起也是后半生折磨彼此。更何況,維持表面的家庭完整,給誰看呢?除了親戚的阻撓和勸說,離婚也并沒有我媽想象中那么順利。因為,我爸是堅決不離婚的那一方。甚至在我媽提出離婚之后,他專門拖著剛出了事故不能動的胳膊,從老家來到上海,說要找我談談“應對方案”。他跟我說,他不理解為什么我媽好好的日子不過,這把年紀非要鬧這一出。他已經做了很大改變,明明那么看不慣我媽的脾性,現在都已經任由她“作”了,她怎么還要離婚。
我反問他,那你想過為什么她這把年紀頂著那么多壓力非要離婚嗎?我爸沉默了會繼續說,你媽這輩子沒多少本事,就是愛和我斗。我實在不想再討論下去,跟他說,你既然這么看不上她,干脆離了吧。
后來,我媽多次提出和我爸當面正式聊聊離婚這件事,我爸不是借口推脫就是說他不同意。沒辦法,我媽咨詢了民政局,說一方不同意離就只能到法院了。于是,我媽在網上搜索了一些資料,自己起草了一份申請法院受理離婚的文書,遞交給法院。不久,我爸收到了法院的受理函,通知他出席調解程序。
這時候,我爸覺得事情已經無法挽回,開始著手第二套方案,也就是財產怎么分割。他覺得我媽說要離婚,背后一定有貓膩,所以提出了相當嚴苛的條件,要求我媽提供五年內的所有銀行卡流水單,以及要求分給他一套價值更高的房子和一套給我作為嫁妝的房子。
說實話,我沒想到我爸為了錢可以算計成這樣。我找他理論,他的態度是“誰知道你媽自己藏了多少錢”。我看到了他身上極其自私的部分,也確信我媽選擇離婚是對的,一氣之下把他的電話拉黑了。
其實相處這么多年,我一直沒能理解我爸,可能以后也沒法真正理解他,最好的情況可能是接受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可能不算是一個徹頭徹尾失敗的丈夫,這些年的婚姻生活里,做飯的一直是他;每逢紀念日,他會送玫瑰給我媽,可他不知道我媽其實喜歡百合。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確實沒給家人帶來多少幸福的可能。
03
第一次調解現場,我爸還是堅決不同意離婚。法院跟我媽說,判決離婚的根本依據是雙方感情破裂,在沒有明確過錯方的情況下他們只能起到調解的作用,沒法做強制性的判決,只能等6個月以后再提出離婚訴訟。我媽后知后覺地意識到,這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只要我爸一天不同意離婚,她拿不出他過錯的證據,就只能一直拖著。
嘗到了近在咫尺的自由,她再也不打算繼續忍了,勢必要把這件事做個了結。她下定決心,無論多久、多難,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把這個婚離了。
我當然也希望她能早日得到自由。我查閱了婚姻法里的相關條例和網上的離婚案例,說是第一次起訴離婚未果,當事人6個月后第二次提起訴訟后,法院判決離婚的概率就比較大了。我把查到的信息告訴了媽媽,給她吃了顆定心丸,其實結果會往哪里發展,那個時候大家心里都沒底,唯一能做的就是再等半年。
看到離婚沒離成,周圍的親戚都以為這事有轉機,再次勸說我媽別鬧這么大,說人都活大半輩子了,湊合過就算了。可我媽說,我都活大半輩子了,為什么后半輩子不活得輕松點?他們看出我媽是鐵了心要離,也就不再勸了。還有人跑過來問我媽現在的進展和細節,純粹是為了看笑話。
半年轉眼過去,我媽向法院提出了第二次訴訟。在法院人員的陪同下,爸媽坐在同一張桌子旁,繼續討論離婚。我爸拿出我媽銀行卡的對賬單,上面一個個圈是他覺得可疑的地方,我媽用一個個事實擊破了他的質疑。他知道自己不占理,把之前提到的財產分割方案搬了出來,以為能嚇退我媽。
中途我媽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很無助,她說你爸想要原本打算給你的那套房子,不然他就不離。我說房子不重要,只要你能離,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他們達成了一致,我媽終于拿到了離婚調解書。后來她跟我說,她是笑著從法院走出來的,心里一直盤旋的霧霾終于散去了。
結婚不一定是為了幸福,但離婚一定是。有人這么講過。我媽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54歲這個年紀提出離婚,需要太多的勇氣、耐心和信念,去對抗周圍的聲音,承擔相應的代價。我無法想象我媽經歷了多少內心掙扎,一次次埋下想離婚的念頭,又一次次被現實澆滅的很多年后,最終決心要離婚,為自己而活。
從想離婚但囿于傳統的認知和社會角色,到鼓起勇氣提出離婚,再到經過兩次訴訟真正結束法律上的婚姻關系,我媽用了好多年才過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我覺得,盡管漫長,但很值得。臺劇《有生之年》里,男主的媽媽決定離婚之后,走到人來人往的公園里,風吹著她的頭發,她抱緊自己的胳膊,最后坐到凳子上一邊吃東西一邊哽咽。那個時候她一定是在回憶過去,里面夾雜了太多情緒,委屈、不甘還有釋然。
她和丈夫開了一輩子早餐店,從未得到丈夫的認可,可她一直在默默付出、極力隱忍,把家人放在自己前面,就像她家里掛著的那幅“忍”字。她是妻子、是母親,唯獨不是她自己。后來有人跟她打招呼,喊她“高媽媽”,她回了句“我姓陳”。
她,我媽,還有困在家庭里的媽媽們,在她們把自己還給自己的過程里,需要被看見,需要更多理解。
離婚后的某一天,我媽發來一條視頻,她自己去買了百合花,它們正自由且肆意開放著。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