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雪濤作為當代東北作家的代表之一,其小說中的城市空間書寫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內涵。本文通過對雙雪濤小說中城市空間的呈現、城市空間與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展現了東北城市在時代變遷中的滄桑畫卷。城市空間不僅是物理場所,更是人物命運的載體。雙雪濤的作品為理解東北城市歷史與人性提供了獨特視角,是文學對城市空間和人物命運的深刻洞察。
【關鍵詞】雙雪濤;城市空間;東北城市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9-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9.009
在當代文學的版圖中,城市空間書寫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文學中的城市空間書寫記載了城市的過往,展現出城市空間中人們的生存狀態,還反映出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城市內部所具有的社會文化特點。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里,東北城市占據著獨特的位置。它經歷了從工業繁榮到經濟轉型的巨大變遷,為東北作家提供豐富創作素材。雙雪濤的小說以對東北城市生活的細膩描繪和深刻洞察引起廣泛關注,其筆下的城市空間書寫聚焦于城市中的普通人,以城市為背景描寫了城市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和狀態,在城市“邊緣地帶”的塵垢中挖掘出人性微光。
一、雙雪濤小說城市空間書寫的背景
在20世紀初,東北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大量的工廠、企業在東北城市建立,東北城市迅速繁榮起來。然而,自改革開放起,中國的經濟結構開展了重大調整。東北城市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經濟體制僵化等問題,逐漸陷入經濟衰退的困境。工廠倒閉、工人下崗成為這一時期東北城市的典型現象,城市空間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雙雪濤出生并成長于沈陽的老工業區,他的成長環境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創作。他目睹了工廠的興衰、工人的下崗以及家庭在經濟困境中的掙扎。“驟然降臨的生活困窘是少年對世事無常最初的體驗。這種切身體驗也轉化為他們與歷史對話最初的思想視野,也是文學敘事最初的歷史起點?!雹偕鐣C和困苦生活圍繞著雙雪濤少年時期,他創作的初衷就是想把這段困苦歷史給打撈出來,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②
雙雪濤小說的城市空間書寫帶有他作為子一代的獨特視角,為人們呈現出東北城市在時代變遷之下的復雜畫卷。他筆下的城市空間,既是現實的生動寫照,又是記憶的有力載體。雙雪濤聚焦個體的生存狀態,憑借細膩的筆觸,把城市空間中的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東北城市的風雨,以及在變革之中人們的堅守。
二、雙雪濤小說中城市空間的呈現
鐵西的工廠是雙雪濤小說中獨特的生產空間,在時代的洪流中,鐵西工廠承載著特殊的記憶與變遷,曾經熱火朝天的工業生產空間,隨著時代的腳步逐漸遠去,只留下一片片衰敗的廠房和一段段被塵封的記憶。
在《蹺蹺板》中,當“我”來到曾經的大廠為甘沛元遷墳時,進入的是一座殘敗不堪的工業廢墟:“廠房都是鐵門,有的鎖了,有的鎖已經壞了,風一吹嘎吱吱直響。有的已經空空如也,玻璃全都碎掉,有的還有生銹的生產線,工具箱倒在地上?!雹圻@里的一切似乎都處于凝固狀態,廠房盡管依舊擁有龐大的外部形態,然而其內部依然停滯衰敗,成為寂靜無聲的死物。在《走出格勒》里,“我”與老拉前往煤廠撿煤塊,步入了一個塵封之處,這里“所有東西都生銹了,車胎也早就干癟,鏟車的翻斗里,盛滿了雨水”?!懊籂I四廠”四個紅字“像是許多年前刷上去的,好多筆畫已經脫落”,鐵門也已斑駁④。推開工廠的大門,陳積已久的灰塵仿佛向人洶涌撲來,這里曾是工人們盡情揮灑熱情汗水的地方,可如今卻彌漫著壓抑的氣息。
雙雪濤將時間停留于工業衰落的歷史性時刻,在小說里描繪20世紀末承載著鐵西傷痛記憶的頹敗工廠。此時的工廠中,忙碌的工人與轟鳴的機器聲已然消失不見,只留下銹跡斑斑的機器、滿布灰塵的廠房以及寥寥幾位守門的工人?!稛o賴》的結尾處這樣寫道:“好像有誰拉動了總開關,我聽見廠房里所有的機器突然一起轟鳴起來,鐵碰著鋼,鋼碰著鐵,好像巨人被什么事情所激動,瘋狂地跳起了舞?!雹葸@不僅僅是機器的聲音,更是鐵西的記憶在吶喊,是對逝去時光的致敬。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曾經存在過的痕跡,那些被掩埋的記憶,始終在人們心中激蕩。
與衰敗的工廠生產空間相對應的是混亂的居住空間,其中,艷粉街是雙雪濤小說中最具代表性的居住空間,對雙雪濤有著特殊意義。1993年前后,父親下崗,老房子動遷,雙雪濤隨父母從沈陽的一個繁華商業街遷至城市中最為落泊的區域——艷粉街。雙雪濤的童年時期就是在鐵西區的艷粉街度過的,艷粉街的生活早已內化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在我的血液里,無論表面看起來如何,無論寫東西之后如何如何,我還是艷粉街的孩子?!雹?/p>
通過《走出格勒》里的描述可知艷粉街位于城市和鄉村之間,是一片被遺棄的舊城,處于 “三不管”地帶。它既是進城農民的起點,也落魄市民的退路?!昂孟裾訚傻匾粯硬匚奂{垢,而又吐納不息?!雹咝≌f中的艷粉街是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制、下崗大潮的產物,受到東北大下崗影響的城里人無奈逃至艷粉街暫且安身,渴望進入城市生活的農村人則將這里作為進入城市的過渡地帶。這里人員混雜,犯罪時有發生,“每當市里發生了大案要案,警察總要來這里摸一摸,帶走幾個人問一問”,這里“密布著廉價的矮房和胡同,到處都是垃圾和臟水”。艷粉街正是以這樣的頹敗狀態成為小說中人物的主要居住空間。
除了艷粉街,小說中工廠、車間、小教堂等本不具備居住屬性的空間也成了部分人的居住地,體現出空間置換的現象,反映出東北城市普通人的不安定的生存境況?!稛o賴》中“我”與父母在拆遷后不得已住進了車間二樓的隔間里,“隔間大概有六七平方米”,里面只塞進了一個雙層的鐵床?!澳赣H的紅木箱子放在角落,上面鋪了塑料布,當了飯桌和我的書桌”⑧。《楊廣義》中,因家里動遷,“我”與父母不得已住進了廠子?!拔液臀野治覌尫炙趦蓚€雜物間里,他們的略大,用木板隔成上下兩張床”“我的雜物間離開他們大概十米,在走廊同側”⑨。《光明堂》里姑姑住著的小教堂掛著兩個牌匾,一面是“工人之家”,一面是“光明堂”。這座建筑住著很多戶人家的同時,又是林牧師布道的場所。居住地的空間置換是經濟轉型期東北城市人民的傷痛體驗,當人們被迫將溫暖放松的家轉移到廢棄的廠房或教堂時,內心的不安與困窘不斷折磨著他們。曾經“以廠為家”的精神導向,如今已然成為了殘酷的生存現實。
城市的公共空間通常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見證著城市的發展歷程。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是觀察城市歷史的線索。在《飛行家》里,紅旗廣場是故事發生的核心場所,它見證著李明奇追逐夢想的歷程。小說開篇處就對1976年修建的紅旗廣場進行了介紹:“廣場原是日本人修的……廣場四周是日本人的銀行和辦公樓……1967年在大理石廣場上立了一座毛主席像……就此成為‘紅旗廣場’,因為主席像的底下有一排士兵,為首的一個帶著袖箍兒打著一面迎風招展的紅旗”⑩。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東北是一塊浸滿血淚的地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東北以“共和國長子”之姿,承擔起新中國工業發展的重大使命。毛主席像下的一排士兵象征著為中國工業發展而奮斗的堅定力量。他們如同鋼鐵長城一般,守護著這片土地上蓬勃興起的工業夢想。小說結尾部分,跟隨“我”身為子一代的視角,則展示了紅旗廣場寥落的現狀?。
《平原上的摩西》中,廠里的老退休工人選擇去紅旗廣場上靜坐示威。對于工人來說紅旗廣場上的領袖像在他們心中不僅僅是一個雕像,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價值觀的象征。它代表著工業時代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是他們的心靈寄托。
時光流轉,紅旗廣場與領袖像一同見證著城市的變化。雙雪濤從兩代人的視角出發對廣場的歷史演變進行了敘述。作為子一代的“我”,站在紅旗廣場上,面對著這個象征著國家榮耀和歷史輝煌的地標建筑時,“我”不過是作為旁觀者匆匆一瞥。而父一代像李明奇等人,他們的成長歷程與紅旗廣場緊密相連。正如《平原上的摩西》中老工人所回憶的那樣,“夏秋的時候,我們在他周圍放風箏,冬天就圍著他抽冰尜”?。那些往昔的激情歲月和動人的奮斗歷史,都在領袖像的見證下,在記憶中熠熠生輝。
三、城市空間與人物形象
雙雪濤小說中的各類城市空間,歸根結底都是工業衰敗的產物,在這些灰暗的城市空間中生活的人是雙雪濤著重關注的。雙雪濤筆下的城市空間就像是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百態人生。通過對城市空間的描寫,能夠反映城市中人們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雙雪濤關注著城市邊緣空間中的人的尊嚴和體面,注意到頑強堅韌是他們的生命底色。
在工業建設如火如荼的年代,工人階級無疑是自信熱烈的。《蹺蹺板》里,李默喜歡上了劉一朵,為了向她傳達自己的愛意,李默專門去工廠找人制作了一朵鐵制的玫瑰花。工人就連表達愛情的方式,也都寄托在自己引以為豪的生產技術上,這種自信源于工業生產的繁榮。隨著工廠的倒閉,工人階級的自信消失無蹤。工廠建設所需的技藝無法解決下崗后面臨的生存困境,生存空間的不斷縮小讓他們感到迷茫。但雙雪濤筆下的“父一輩”沒有隨著工廠的衰敗而沉淪,面對下崗的事實,他們背負起家庭重任,秉承艱苦奮斗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逼仄的城市生存空間里,留存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尋,展現出樂觀堅韌的品質。《無賴》中,“我”的父親坦然地接受拆遷的現實,在工廠中依靠撿螺絲釘生活,依舊將此視為極其重要的工作對待?!睹@啞時代》中“我”的父母下崗后為了生存選擇沿街售賣茶葉蛋,盡管生活已十分困窘,但“我”家的茶葉蛋是那條街上唯一用真材實料的紅茶煮的。
不安于沉悶壓抑的現狀,執著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也是人物頑強堅韌的體現。哪怕面臨著生存困境,也要保持對生活詩意的追求,尋求向上超越的可能性?!讹w行家》里,工人李明奇對制造飛行器有著濃厚的興趣,他不斷地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在黑暗的屋頂,他明確地表明自己的夢想,積極地反抗既定的現實,頑強地守護自身的尊嚴。而他的這種行為給予了小說中“我”這些“子一代”強大的力量。雙雪濤借助對這些身負傷痛卻依然積極面對生活的父輩之人的刻畫,展現出了時代變遷下普通人的堅韌與頑強。他們在命運的漩渦中掙扎,卻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和對人性美好的堅守。
四、總結
雙雪濤的小說把工業的衰退當作潛在的背景,展現出工業繁榮退去后人的頹敗狀態和復雜心理。他筆下的東北城市空間,從衰敗靜默的工廠到藏污納垢的艷粉街,再到見證歷史的紅旗廣場,無不承載著東北城市的變遷與人們的復雜情感。小說中城市空間與人物命運緊密交織,展現出人們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雙雪濤的小說不僅是對東北城市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時代變遷下普通人命運的深刻洞察。
注釋:
①周榮:《用文字與歷史互相凝視》,《遼寧日報》2019年12月第10期。
②魯太光、雙雪濤、劉巖:《紀實與虛構:文學中的“東北”》,《文藝理論與批評》2019年第2期。
③雙雪濤:《蹺蹺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頁。
④雙雪濤:《走出格勒》,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版,第245頁。
⑤雙雪濤:《無賴》,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版,第197頁。
⑥雙雪濤、走走:《寫小說的人,不能放過那道稍瞬即逝的光芒》,《野草》2015年第3期。
⑦雙雪濤:《走出格勒》,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版,第236頁。
⑧雙雪濤:《無賴》,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版,第182頁。
⑨雙雪濤:《楊廣義》,北京日報出版社2019年版,第154頁。
⑩雙雪濤:《飛行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23頁。
?雙雪濤:《飛行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74頁。
?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年版,第25頁。
參考文獻:
[1]周榮.用文字與歷史互相凝視[N].遼寧日報,2019-12-10(010).
[2]魯太光,雙雪濤,劉巖.紀實與虛構:文學中的“東北”[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9,(02).
[3]雙雪濤,走走.寫小說的人,不能放過那道稍瞬即逝的光芒[J].野草,2015,(3).
[4]雙雪濤.飛行家·蹺蹺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走出格勒[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
[6]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無賴[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
[7]雙雪濤.獵人·楊廣義[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9.
[8]雙雪濤.飛行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9]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M].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21.
[10]紀秀明,鄭玥.論雙雪濤小說東北地域圖景[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2,(2).
[11]趙宇.“鐵西三劍客”小說中的空間書寫研究[D].東南大學,2022.
[12]楊陳皓玥.打開城市生存面向——論雙雪濤小說的城市敘事[D].上海師范大學,2023.